荥阳穆沟祭祀古乐文化研究

2017-05-11 10:51
关键词:古乐嫘祖火神

耿 琼 珂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荥阳穆沟祭祀古乐文化研究

耿 琼 珂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荥阳穆沟祭祀古乐是一种有关集体记忆的音乐,与民俗活动和民间信仰有着密切关联。它的主要接受者和传承者为当地民众,尤以村落中的农民为传播主体。荥阳穆沟祭祀古乐于2015年入选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在中原农耕社会与民间信仰的背景下产生的,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民俗文化价值和美学意蕴。

荥阳穆沟;祭祀音乐;审美文化;民间信仰

祭祀音乐是人们在举行祭祀活动时演奏的乐曲,它产生于古人对音乐的神秘认知,被认为是沟通天地神灵的一种媒介,同时也是出于宣扬礼乐精神和营造庄严肃穆气氛的需要。历朝历代的祭祀音乐都有象征意义。对神祇的敬仰、对先贤的崇拜等成为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方法和手段,使得祭祀音乐具有深刻的含义。

一、荥阳穆沟祭祀文化概况

穆沟村周朝时曾被称为“坎欿”,清乾隆年间更名为穆家沟,同治年间因在村中筑有一寨子,故名曰“穆沟寨”。后来,“穆沟寨”简称为“穆沟”,并一直沿用至今。穆沟村北临黄河,东瞰虎牢关,西依巩义宋陵,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村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穆沟名胜古迹较多,有杨家将擂台、杨家将扎营地、牛氏祠堂、武状元牛凤山故居、“四世一品”牌坊、状元陵、古天险吊钩桥、马岭坡龙凤寺遗址等;寺庙有天仙庙、火神庙等。

每年春节过后,穆沟在天仙庙与火神庙举行祭祀神灵的活动,以祭祀玉仙圣母和火神为主。玉仙圣母是被神化了的嫘祖。嫘祖为西陵氏之女,即史书中记载的黄帝的正妃。她教人们养蚕制作衣服,使人们摆脱了用树叶、兽皮覆体,对我国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荥阳地区信仰嫘祖的习俗由来已久,当地流传着嫘祖与黄帝相遇相知的爱情故事和嫘祖造福后世的传说。嫘祖在当地被人们称为玉仙圣母,民间也多建有嫘祖之庙宇,如天仙庙、玉仙圣母庙等[1]292。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嫘祖逐渐被神化,由单纯的人物崇拜演变为被广大民众虔诚祭拜的神灵。穆沟人在每年的腊月初九、初十和三月十五举行祭祀嫘祖的活动,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嫘祖成为穆沟人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支柱。

穆沟在正月二十九举行祭祀火神的活动。这种火神信仰是中原地区火神信仰的组成部分。祭祀火神,一方面是出于季节性的考虑。冬天天干物燥,极易造成大面积的火灾,给人们的经济造成损失,所以“民众在正月祭祀火神这一行为可以被认为是预防火灾的心理诉求”[2]。另一方面,随着历史的发展,火神又被赋予了扬善惩恶的神圣形象。在村民心中,火神代表着正义与公平。每当村民之间发生争执时便会到火神庙进行裁决,以求得火神的庇佑,心虚之人便会因畏惧而不敢前去[3]。

旧时,荥阳人民经常遭受水、旱、蝗、风、冰雹等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水灾相间或接连出现,造成严重的饥荒年景。“旱过蝗生,水后疫行,已成为规律”[4]109。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是宗教产生的原因之一。受万物有灵论思想的影响,人们在苦难的折磨下便会希冀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摆脱现实的绝望处境,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和心灵上的解脱。于是,人们便会通过各种祭祀活动来讨好神,实现祈福禳灾的愿望。这种信仰形成后,便在民众中扎下根,虽经历代变迁却经久不衰。

穆沟祭祀古乐产生于神庙的祭祀活动,村民对祭祀古乐的记忆能追溯到清朝中后期。据村中老人介绍,祭祀乐曲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存在,村中至今保留着少许祭祀的旗帜与乐器,图1就是村民保存的清代祭祀乐器——铙。

图1 清代祭祀乐器——铙

二、荥阳穆沟祭祀仪式

穆沟祭祀古乐是祭祀仪式中的音乐事项,也是祭祀仪式的有机组成部分。《说文》:“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5]3祭祀仪式就是人们通过一定的进献方式向神灵或超人灵物表示敬畏、祈求等行为而达到既定的目的[6]172。穆沟玉仙圣母与火神信仰属于民间信仰的范围,信仰是其核心,仪式是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

穆沟火神祭祀仪式与玉仙圣母祭祀仪式近同,在祭祀的前两天,主事和所有执事召开会议落实祭祀时的具体分工,如祭祀活动所需各类祭器是否完备、采办的祭品是否齐全。祭祀在上午9点开始,仪仗队员在距火神庙前约300米处面朝火神庙,由北向南呈两排队列。队伍由北向南依次为三个部分。队伍第一部分是火铳队,共由4个人举着4杆铳分列两侧。所使用铳为三眼铳,外形为3根竹节状单铳联装。每个铳管外侧都有个小孔,一般为祭祀开始时鸣响所用。火铳队之后为旗仗队,是队伍的第二部分。在旗仗队最前面居中站立着执掌令旗的人员,令旗后为4面“清道”旗,由4个人举着分两侧而立;“清道”旗之后紧随4面“龙凤”旗,同样是由4个人分两侧举着;“龙凤”旗之后为4个人分两侧而举的4面“标子”旗(“标子”旗又称“标子”,为长方形,周边呈锯齿形,通常有红、蓝、白色)对后面的队伍起引领与指示作用。在旗仗队之后是演奏乐队。由“叫锣”(打击乐器锣的一种)居中引领队伍,“叫锣”之后为两列“硬乐”(由铙、镲、锣等金属打击乐器所演奏的曲子,因其声音高亢、节奏简单明快,当地人称之为“硬乐”)编队跟随,队伍东侧依次为4对大镲、2对小镲,西侧为4对大铙、1对大锣、1对小锣,在两队中间为墩子鼓。“硬乐”编队之后为“软乐”(由方笙、圆笙、竹笛等管弦乐器所演奏的曲子,因其音色清和柔美、旋律悠扬,相对于 “硬乐”当地人称之为 “软乐”)编队,队伍东侧依次为方笙2具、圆笙2具、竹笛2具、碰铃1具,西侧依次为管子(一种双簧吹管乐器)2具、3眼笙2具、洞箫2具、末笛1具。随着队伍的行进,乐手们开始演奏“硬乐”乐曲,依次演奏《鼓簧》《大上轿》《一窝蜂》《一二三歌》等曲子。祭祀队伍行至庙前,这时“硬乐”的演奏更换为“软乐”,乐手们依次吹奏《风消梅》《肚疼歌》《苦中乐》《吹吼》《打贯》《残谱一》《残谱二》《残谱三》等曲子。

祭祀乐曲演奏完毕,祭祀仪式开始。4杆铳炮在神庙前齐响三声,祭祀开始,引祭人高声唱语“献祭”,献祭人员恭敬地向祭祀供台献上祭品:祭台正中摆放一个牛头,左侧摆放一只羊头,右侧摆着一个猪头,两侧依次放有新鲜水果和精美糕点。祭祀人员分两排站立,主祭手持3炷香站在最前面,村中德高望重者立于其后。接下来,引祭者导引主祭至供案前,三拜上香。上香完毕,主祭者面向神像诵读保佑村民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心想事成的祝文。诵读完毕,由引祭者焚烧祝文。最后,众人恭敬地向神像三叩拜,燃放爆竹,整个祭祀仪式结束。乐曲的演奏、人们的祭拜行为、袅袅升起的香烟以及震耳的鞭炮声等相互交织,共同营造了神圣庄严的氛围。人们满怀虔诚和愉悦的心情来祭祀神灵、欢愉神灵。

穆沟祭祀活动通常在正月举行。正月是人们结束上一年的忙碌,辞旧迎新的时节。在这个季节举行祭祀活动可以让人们放松心情,减缓过去一年劳动的疲劳,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新一年的农事生产活动中。虽然现在水利灌溉以及农业工具的机械化和现代化给人们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人们的农业收入主要还是来自于大地的赐予,自然灾害依然会对农作物的收成造成一定程度的减损。祭祀活动的举行暗含着人们对春夏季节的风调雨顺以及秋季丰收的渴求心理[7]74。

三、荥阳穆沟祭祀古乐的特点

(一)乐谱的虚实美

穆沟祭祀古乐没有具体创作者和唱词,经由代代相传而逐渐完善,乐谱采用的是中国传统音乐的记谱方式——工尺谱。工尺谱为我国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记谱方式,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是用汉字来记谱,因此也叫作“字谱”。工尺谱的七个字音,是用“工尺上一四合凡”七字来记写,也有写成“上尺工凡六五乙”,或“合四一上尺工凡”的。前面一种是背数(即下行)的写法,后面两种是顺数(即上行)的写法。作为记录乐谱的工具,工尺谱对音乐的传授、保存和交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工尺谱只是记录音乐旋律的大致框架,有“备忘”和“提示”的功能,音乐上的细节修饰则忽略不计。在实际运用中,人们借助“口传心授”的方式来学习具体音乐细节。

同西方能够准确地记录音的高低、长短等的五线谱相比,工尺谱富有独特的民族性,与中国古代特有的审美观和审美文化有着深刻联系。中国传统艺术推崇虚实相生的创作原则,同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创生万物的“道”作为“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具有两重属性:无规定性和有限性[8]25。任何事物都是“无”和“有”、“虚”与“实”的统一,正是因为这一原则,万物才能运作流动,并且生生不息。同样地,艺术创作也要“虚实结合”,才能表现有生命的世界。如“气韵生动”“取之象外”都是强调超越有限的物象进入到无限,体现出作为宇宙本体与生命的“道”。所以,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建筑、音乐等也适用这一原则。中国画中经常会留有空白,给人们足够的想象空间。音乐的乐谱创作也受此影响。工尺谱可以让人们把握音乐整体的框架,使演奏者有宗可寻。即使乐手演奏同一首乐曲,每次演奏都是眼前的景致与心中的情感相互交融,都是对乐曲的再创造,表达着乐手的情感与体验,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从而达到“游于艺”的艺术境界。

(二)欢快的节奏美

朱光潜在《诗论》中谈到:“有规律的节奏都必能在生理、心理中印为模型,都必能产生预期。预期的中与不中就是节奏的快感与不快感的来源……预期不断地产生,不断地证实,所以发生恰如所料的快慰。”[9]151-152穆沟祭祀古乐的节奏欢快有力,富有规律性,会在听众的心里“印为模型”,产生相应的心理预期,当这种预期得到证实便会油然升起一种快感。穆沟祭祀古乐多用欢快的曲风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情感。穆沟祭祀古乐的“硬乐”一般不超过10小节,有节奏并无旋律,多重复演奏,曲风以欢快为主。“硬乐”的配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由铙、镲、锣等打击乐器组成,这些打击乐器都有极大的音量和极强的音响效果。在祭祀路程中,乐手们铿锵有力的表演,其音响效果便拥有了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硬乐”的节拍主要以四拍子为主,如《一二三歌》就是典型的2/4拍,表现的节奏特点是“强、弱”;《大上轿》和《一窝蜂》则是4/4拍,表现出“强、弱、次强、弱”的节奏特点。值得提出的是,在“硬乐”演奏中所使用的打击乐器(铙、镲、锣等)基本上都是没有音高的,所以在演奏当中就需要将这些打击乐器频繁地交替演奏,借助音色的不同来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节奏美。总之,“硬乐”的特点为节奏突出,对比鲜明,强弱变化明显。由于“硬乐”是在道路上演奏的,所以,它演奏的目的在于吸引众人的目光,同时起到“提醒”的作用,告诉人们祭祀仪式已经开始。

穆沟祭祀音乐的“软乐”在配器方面要比“硬乐”更为丰富,“软乐”使用方笙、圆笙、末笛等乐器。这些乐器都有固定的音高,在音色表达方面显得更为全面。从铿锵有力的“硬乐”过渡到“软乐”,使“软乐”在气氛营造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不同于“硬乐”较强的音量,“软乐”更加欢快明朗,有着明显的跃动感。就节奏方面来说,“软乐”主要以4/4拍为主,同样符合“强、弱、次强、弱”的节奏特点。“软乐”使用的乐器多为竹制乐器,如方笙、末笛等,音色较为清脆,曲调十分悦人。“软乐”从“硬乐”铿锵有力的节奏中过渡过来,为接下来祭祀仪式的祈福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三)调式的丰富性

穆沟祭祀古乐采用工尺谱记谱,就“软乐”来说,音乐的调式结构为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五声调式作为中国传统调式是由五个音组成,普遍被用于中国古代音乐以及传统民族音乐中,我们把这种调式称为“中国调式”或者“民族调式”。这种调式是中国特有的音乐风格。五声调式所使用的五个音为“1、2、3、5、6”,分别记为“宫、商、角、徵、羽”。

穆沟祭祀古乐的“软乐”就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进行创作,给听众们带来不同凡响的听觉感受,穆沟祭祀古乐中“软乐”的音乐调式以五声调式为主,如《打贯》《吹孔》《残谱一》和《残谱二》都是d徵五声调式。也有少量的作品为六声调式,如《风消梅》。徵调式的特点就是曲调欢快明朗,热烈亲切,最能够唤起听众内心的希望,在演奏的过程中传递着无限的愉悦感和激进感。中国传统民乐曲目《喜洋洋》就是徵五声调式。而《残谱三》为a商五声调式,乐曲较为顺畅,能够舒缓听众焦灼的情绪。《苦中乐》则是b角加变宫六声调式,角调式朝气蓬勃,生机昂扬,能够唤起听众的内心情感。

穆沟祭祀古乐主要使用了徵调式,同时也使用了商调式和角调式,这些调式都具有明快的特点,在演奏的过程中强调愉悦的主旋律。主旋律重复演奏,用来表现愉悦、乐观的情感。乐曲流畅舒缓,朴实动人,具有浓厚的中国民间音乐色彩,这正是“软乐”的旋律特点。

(四)以“乐”传“和”

“和”是中国音乐美学的核心命题,这种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同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和”是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体现,来源于人们如何对待人与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古人云“和为五音之本”。穆沟祭祀古乐的创作和演奏也饱含着人们对“和”的追求与情感的寄托。

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和”的体验不仅表现在乐曲悦耳动听,而且表现为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感。穆沟祭祀古乐不仅在乐音组合上显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和深刻的艺术表现力,而且在深层的音乐共通方面体现出了吸引人们的合和美。穆沟祭祀古乐乐曲调式和乐器丰富多样,其音乐品格充分体现在一个“和”字上。《吕氏春秋·仲夏纪·大乐》记载:“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除指物理音响之和以外,更重要的是能促进政治之和、神人之和,最终达到天地、阴阳之和。穆沟祭祀古乐本色自然、淳朴平和,具有较好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包含着对个人、团体、自然、社会和谐的诉求,增强了当地人们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五)生生之美

中国远古时期祭祀仪式中的乐舞活动具有浓厚的巫术意味,《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解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10]50-51朱襄氏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五弦瑟,平衡阴阳,使天下苍生安居乐业,表明了先民们认为音乐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可用它来呼风唤雨,改善气候,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周易·系辞传》载“天地之大德曰生”,《养性延命录》开篇言:“人所贵者,盖贵于生。”“‘惜生’之‘惜’,就是对于生命的极大的热爱;‘恶死’之‘恶’,就表达了对于死亡的极大的憎恨。”[11]荥阳穆沟祭祀古乐不仅暗含着祭祀音乐的神秘性,也包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歌颂。这种以生为美的观点,同样与中国人乐观向上、不懈追求的精神相符合。存在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活着不仅要祈求身体无病无灾,延长生命的长度,更要拓宽生命的宽度,活得幸福、安康。

四、结 语

穆沟祭祀活动很好地利用了音乐这种最为朴实和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以此来表达人们的情感,无论在艺术领域还是在社会功能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已商品化、程式化、标签化的流行音乐相比,穆沟祭祀古乐的受众范围较小,但穆沟祭祀古乐的形成与发展是依靠当地村民对神灵的崇敬之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创作而成,并由村民代代相承,乐曲中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寄托、生命历程、精神归宿等情感。穆沟祭祀古乐作为一种集体意识,已深深扎根在穆沟人民的心中。

[1] 陈玮,赵雪梅.荥阳嫘祖及古丝绸文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2] 胡宁.中原火神信仰与地方社会[D].开封:河南大学,2013.

[3] 丁永祥.乡民的狂欢节——豫西北火神祭祀仪式田野调查[J].民俗研究,2009(3):228-238.

[4] 程远荃,花金委.荥阳市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5] 许慎.说文解字[M].段玉裁,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6] 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7] 岳永逸.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8]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9] 朱光潜.诗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10] 吕不韦.吕氏春秋[M].高诱,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11] 潘显一.论道教美学思想中的“生即美”观点[J].宗教学研究,1995(4):17-23.

(责任编辑 闫丽环)

Analysis of the Culture of Ancient Sacrificial Music at Mugou in Xingyang

GENG Qiongke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The ancient sacrificial music at Mugou was about a collective memory music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folklore activities and folk beliefs. The main recipients and inheritors of the music at Mugou were the local people, especially the farmers living in the villages as the main body of dissemination. The ancient sacrificial music at Mugou was selected as a provincial 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enan Province in 2015. This music originated from the background of ancient agrarian society and local beliefs and it has unique historical value, folk cultural value and an aesthetic connotation.

Mugou in Xingyang; sacrificial Music; aesthetic culture; folk beliefs

2016-12-25

耿琼珂(1994-),女,河南太康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美学研究.

10.3969/j.issn.1674-5035.2017.02.003

J602

A

1674-5035(2017)02-0010-05

猜你喜欢
古乐嫘祖火神
火神之怒
嫘祖养蚕
嫘祖和你聊保护隐私
火神山医院
火神颂
ВРЕМЕННАЯ БОЛЬНИЦА ЗА 10 ДНЕЙ!10天建成 火神山医院交付
龟兹古乐
非遗口述史系列之七: 觉囊梵音古乐
嫘祖养蚕的故事
踏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