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传播与经典化的形成

2017-05-11 10:52蒋一鸿
中文信息 2017年1期
关键词:西游记

摘 要: 明清至今,《西游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人,并为社会各个阶层的读者广泛接受。《西游记》经过了多年的传播,逐渐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并备受推崇。戏曲、讲唱等艺术形式都以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诠释《西游记》,并在改编过程中融入了时代的印记以及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充分体现出不同时期人们对这一经典之作的理解。因此本文将对《西游记》的传播与经典化的形成进行分析,从而使人们对其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西游记 传播与经典化 形成

中图分类号:J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71-01

引言

自明代中叶后期,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便具备了完整统一的结构,故事形态基本定型。之后,在小说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版本,比如明代的繁简本系统以及清代的各种《西游记》版本,虽然版本较多,但是每一版本中的内容差别不大,不同之处只是在于删削修订。在传播的期间,百回本的《西游记》逐渐取代了清代的简本系统,成为读者的主要阅读对象,并且之后民间各种续书的依托故事主要也是来自百回本《西游记》。

一、《西游记》多样的传播渠道

1.戏曲传播

明代经典小说《西游记》故事定型,并在社会中产生一定的影响之后,一些戏曲故事在创作的时候逐渐开始借鉴了小说当中的内容,比如宫廷戏剧,万年间太監刘若愚在当时宫廷演的水傀儡戏“三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等等。由上面所列的剧目就可以看出,宫廷所演的水傀儡戏都是出自当时的通俗小说,其中“孙行者大闹龙宫”的创作便是根据百回本《西游记》中第三回龙宫取宝的故事。不仅仅是明代的宫廷,在清代时期的宫廷戏中,取材于百回本《西游记》的戏剧曲目也有很多。清朝初期,康熙皇帝就因为不满意宫廷剧的《西游记》剧本,评价其为“甚是俗气”,然后专门下来一道圣旨找专人对此进行修改。到了光绪年间,为了给慈禧太后庆祝其五旬生日,进行了宫廷演戏,其中“水濂洞”、“莲花洞”、“碧波潭”、“盘丝洞”等都是出自于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不仅在宫廷之中,民间的戏曲改编也喜欢借鉴《西游记》中的经典情节,具《清稗类钞》记载,嘉庆时期,京师戏园擅名者,就根据《西游记》来创作相关戏曲剧目,并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因此,由于《西游记》很受大众的欢迎,许多文人墨客也逐渐的参与到了戏曲的创作当中,并且还根据《西游记》创作做出了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剧本,比如《定心猿》、《江流记》、《金钱豹》、《安天会》等等,甚至还有一些其他题材的神仙道化剧也抄袭《西游记》当中的情节[1]。

2.讲唱传播

除了戏曲的传播之外,明代小说《西游记》的传播方式还有讲唱传播,清代诗人明斋在《说西游》一首诗中,就详细描述了讲唱小说《西游记》的情况。讲唱传播也有很多种形式,比如评书。据相关史料记载,明代的说书艺人莫后光在三伏天的时候为客人说书,客人多到将屋子都挤满了,十分炎热,但是人们都忘记了天气的炎热,认真的听书。到了清朝,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天桥底下的说书艺人安太和,因为学孙悟空学的惟妙惟肖,就有人将他称之为“猴儿安”。并且此人不仅讲述西游记的故事,甚至还把西游中的哲理都阐发出来,由此可见,安太和对于《西游记》的研究是十分透彻的[2]。

二、《西游记》经典化的形成

1.宗教人士的介入

早在明朝中期百回本《西游记》出现之初,似乎就有宗教人士介入其中,在万历年间的世德堂《西游记》的序言中就曾写到“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带有道教的色彩”。到了明末清初的时期,全真教的道士们开始逐渐的注意到了《西游记》这本小说,原因有可能就是在道士群体的传言中《西游记》是全真教祖师之一的丘处机所作。在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出版面临着来自政府的重大压力,禁毁小说的诏令也是屡见不鲜,因此《西游记》的出版与传播都是十分不易的。但是由于道士群体介入到了《西游记》的传播过程中,因此就为其披上了一层“保护色”,道士大肆宣传《西游记》是丹书道籍一类的哲理著作,虽然故事情节荒诞,但是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由此可见,道士群体为《西游记》的传播带来了很大的帮助[3]。

2.经典的戏仿

在四大名著当中,《西游记》的戏仿之作是最多的,并且影响也是最大的,这与小说本身的写作特点密不可分。在小说的内容描述当中,言辞诙谐幽默,灵活生动,因此这就使许多的读者对于《西游记》爱不释手。其中在描写主要人物上,使用的词语更是贴切至极,使得相关人物的形象丰满立体。在一些戏仿作品中,故意将其特性放大,比如《沙僧日记》、《爆笑西游》等等,将大家耳熟能详的取经故事以调侃的描述重新表现,现代人的幽默随处可见。此外还有港产电影《大话西游》,影片以一种通俗而又幽默的方式嘲弄了权威以及传统,帮助人们获得心灵上的释放,这种戏仿虽然颠覆了经典的文本,但是《西游记》的经典魅力却不曾改变。

结论

《西游记》经过上千年的传播,逐渐成为了经典之作。虽然西游的故事会结束,但是西游的魅力却会一直存在,并且还会根据时代变迁,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林宛莹(LIM WOAN YIN). 传统的再生:中国文学经典在马来西亚的伦理接受[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李建武,辛雅静. 论《西游记》400年经典化过程中的坐标轴[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01:33-38.

[3]郁玉英. 二十年来古代文学经典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29-136.

作者简介:蒋一鸿,女,(2000-),汉族,山东省青岛市人,高中学历(现高二),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西游记
《西游记》校释补苴三则
闽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