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学创作的高潮

2017-05-11 00:02王金枫
中文信息 2017年1期
关键词:入世文学创作现实主义

王金枫

摘 要: 文学史上,大多数的文学创作与创作者本人的人生阅历有关。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人生莫大的财富,更是文学创作者不可或缺的现实素材,苏轼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的作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情感表达,比如他寄情山水的杭州时期反映了这一时间段他生活中的纯净与超脱,而密州时期的他作品中又多有犹豫徘徊的情绪,经过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在黄州的他更多了一些豁达,一些释然,也因此成为了他创作的高峰期。

关键词:入世 超然 文学创作 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94-01

文学从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这一流动系统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社会学,文学社会学这种理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无论是在中国的当代还是古代的文艺创作中都有很深刻而淋漓尽致的表现,它的理论核心是文学作品与时代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有莫大的关联,这一理论指导着很多文学创作,苏轼的创作自然也不离这一规律的制约。苏轼的创作与他的政治生涯的起伏和个人遭遇的平与不平有密切的关系,苏轼文学创作的主要时期有,杭州通判时期,改知密州时期和被贬官的黄州时期,这些都是他政治生涯中很重要的转折时期。

一、杭州通判时期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等人的变法,并不屑同他们争辩,而求出任地方官以回避无休止的论争,可能是物极必反的使然,也可能是否极泰来的馈赠,政治上被诬陷而不平却又忠于君王的矛盾心情在苏轼初到杭州市就得到了释放,当然,这里面也不能免除杭州的美景对苏轼这样一个有很高的审美心理和很警觉的审美敏感的文豪的吸引,“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毕竟名不虚传。苏轼有大量的美誉西湖的诗句,如他初到杭州就写的,“东望海,西望湖,山平水远细欲无”,就是他陈情于山水的不含任何俗事因素烦扰的真实性清的流露。

在杭州住的时间长了,苏轼对那里的自然景物也有大致的了解,尤其最爱西湖,他写它的春夏秋冬,寫它的晨钟暮鼓,写它的喜怒哀乐,可以说苏轼写尽了,也写绝了西湖的美,其中令后人赏心悦目的佳作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一篇:

水光潋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一首苏轼诗中写的所要表达的思想较为“单纯”的一类诗的代表,更侧重苏轼“超脱”一面的显现。作者巧妙地将“晴天看水花”和“雨天观山色”结合在一起在时空的变化中给读者以一种立体化的丰富的画面和形象,让读者在领略了西湖内在美的暇余,也感受到一代文豪所追求的“形”与“意”的高度统一的艺术效果。

二、改知密州时期

熙宁七年(1074)苏轼改知密州(今山东诸城),这一时期的创作,苏轼依然被一种矛盾的心情保卫者,“孤馆灯餐,野店鸡号,旅枕梦残”,就是他心情的真实写照。苏轼这时在急于回到朝廷为国效力与怕回去以后有更多的意见不一而不被采纳之间作难,这种徘徊在《水调歌头》中能很明显的感觉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有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很,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写这首词时苏轼已经离开朝廷整整五年了,词的上阙表现了作者忠君的思想,下阙反映了弟兄德离合之情,全词表明自己随身在地方,心却在朝廷,关心着“天上宫阙”的情况,他很想“乘风归去”,但又怕朝廷的“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首词以极具哲理性的句子作结充分反映了作者长期的壮志难酬的郁结和苦闷。

三、被贬黄州时期

苏轼自元丰二年十二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就开始了他政治生涯中的失意时期,但文艺的发展与物质水平有实时成相反的态势发展的,文学创作的这种不平衡关系在苏轼这样的大文豪身上也有相应的体现,政治上失意的他在这一时期文学上却有很大的收获。在杭州“躬耕”的日子苏轼开垦了一些荒地,种稻,种麦,野中桑树和竹子,因此就出现了不少写景的好诗句,“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等单从写景的一面来看也是很有生活审美情趣的。在黄州期间苏轼经常出游,因此也有相当数量的出游写景的诗句,元丰五年三月七日,苏轼曾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接着又到了蕲水,在赴沙湖途中遇雨,同行的人狼狈不堪,苏轼却从容不迫,他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中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防吟啸旦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并不是说一个人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真的就能处之释然,苏轼在这一时期可谓是尝尽了世间百味,政治上的不得志,人情上的世态炎凉,面对这些没有一个平静的心,少了一份固有的信念是万万做不到释然的,老庄的思想在这一时期让苏轼有了一定的寄托,如他的《赤壁赋》就从辩证的视角反映出人生固然渺小、短促,但万物与我皆无尽也,这是一种旷达,也是一种无奈的旷达,但一个人在最阴暗的低谷还有这样的理智,不是每一个凡人可以做的到的。

被贬黄州为避免一些纷扰,也因为地位的下降苏轼常在野间与老乡百姓交谈,了解了一些民情疾苦,同时也体现出虽然他的政治热情有所减少,但关注民生的情怀还是未减,苏轼毕竟是一个具有现实入世精神和超脱浪漫风格的文人。

参考文献

[1]曾枣庄.《苏轼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林语堂 .《苏东坡传》.群言出版社.2010年7月1日版

猜你喜欢
入世文学创作现实主义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持守——《诗词五首》整合教学设计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新法律现实主义
中国入世“日落条款”法律效果的“善意”解释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