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化之本 塑新闻之魂

2017-05-13 07:48宫京成
新闻爱好者 2017年4期
关键词:李彬水木传播学

宫京成

2016年3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彬教授的新作《水木书谭:新闻与文化的交响》(以下简称《水木书谭》)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历时两年多时间在《新闻爱好者》杂志开设“新闻与文化书谭”专栏写就的30篇文章及3篇书序的结集。这部书不仅得到了新闻业界大家南振中、梁衡等先生的充分肯定,而且也受到了学界的好评,有的媒体还专门给记者编辑集体购买此书,以倡导良好的读书风气与学风。读书本是学界中人及学子们的分内之事、应下之功,但是在当下中国社会跟风阅读、快餐阅读、浅阅读、功利阅读近乎成为阅读“主旋律”,以及手机阅读中所谓心灵鸡汤、成功学、养生学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花香何及书香远,美味怎比诗味长?”的真谛对于一些人正渐行渐远,新闻传播学人亦未能例外,李彬教授的《水木书谭》对于新闻传播学人读书、评书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学术研究具有很多启迪意义。

一、读书的“效度”:“读什么书”与“怎样读书”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对于文史哲等传统学科而言,新闻传播学科可以说是一个尚在发展中的“年轻”学科,同时,人才培养的目标又主要定位于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于是乎,新闻传播学人在学习研究中“读什么书”与“怎样读书”这一本应不是“问题”的问题反倒成了一个长久羁绊于学人心间的话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要弄清楚一个合格的新闻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养。新闻史上对此较为经典的回答有两个:一是我国民国初年新闻界巨擘黄远生,他提出了记者“四能”说,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另一个回答出自美国杰出报人约瑟夫·普利策之口,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这两个回答不约而同地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合格的新闻人不能仅仅是一个只会“记录”、只懂“技术”的“匠人”,而必须是一个有思想、有见地、有人文素养的“学人”,一个在学识上兼具“杂家”与“专家”素养的“学人”。对于这个问题,李彬教授在《水木书谭》之开篇《培养有梦想、有灵魂、有文化的中国记者》中也开宗明义地做出了回答。他说,“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新闻怎样演化,做一个怀抱梦想,虽九死犹未悔的记者,一个用马克思主义及其新闻观武装起来的有灵魂的记者,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记者,我相信总是中国记者至高至大的人生境界”。国内知名的新闻传播学者李彬教授的《水木书谭》对新闻传播学人及媒体工作者“读什么书”与“怎样读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读能够开阔视野、提高思想认识、提升人生境界的好书有重要的启发。

首先,新闻传播学人要有“一张安静的书桌”,让阅读经典成为生活和职业生涯的组成部分。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这是法国17世纪科学家、思想家帕斯卡尔在其哲学随笔集《思想录》中的名言。新闻工作者作为党的政策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更是需要做一名有思想的人,人的思想从哪里来?一是实践,二是学习。然而,在当今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盛行,跟风阅读、浅阅读近乎成为阅读“主旋律”的背景下,不少人的住房面积越来越大而书房却越来越小,甚至连“一张安静的书桌”也没有了,一些新闻传播中人也莫能例外,长此以往,新闻人的灵魂、文化底蕴何以栖居?

李彬教授的《水木书谭》中直接提到并作出评价的书籍就有200多部,我們当然不能强求所有的新闻人都能像他这样博览群书,但是学习他“在安静的书桌上亲近经典”之读书的精神,应该是这部著作给新闻传播学人的重要启发。

其次,新闻传播学人要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注重积累型阅读。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先生认为,“阅读有六个层次,它们分别是追求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审美。我们可以把读书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型,为了眼前实用;另一类是积累型,为了长远和根本性的提高。前三个层次属消费型,后三个层次属积累型。只有在积累型阅读上下功夫,才能改变人生,创造辉煌”。新闻传播学人在学习工作中应该多读些什么类型的书?为了学习掌握新闻传播基本理论、技能,阅读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和业务的书籍当然是必须的,但是如果只是徜徉于学科内部而不能涉猎学科以外的书籍,思想、视野也会受到限制。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应该是知识涉猎广泛、思想具有深度、审美情趣丰富的人。

李彬教授的《水木书谭》以新闻、政治、历史、文化四个“乐章”,向读者展示了他近年来读书学习的心得体会,所涉及的著作除了新闻传播学外,还包括文学、史学、政治学、艺术学甚至物理学领域,但不管在哪个领域“游走”,他的笔端总是集中于“新闻与文化”这个主题,读过这部书,我们会深深感到,他在阅读写作中如同一名记者,既以“孩童般的眼光”通过其他学科的经典来审视新闻传播现象,更以“聪明长者般的眼光”站在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让新闻置身于文化的视野,使得新闻研究不再像其他学科某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没有学问”,或者说是内卷化地野蛮生长,而是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例如《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想到的》一文,作者不仅介绍评价了苏联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这部中篇小说,而且联系到苏俄文学、音乐等领域,而最终的落脚点是反思苏联新闻实践对中国新闻业的影响以及意识形态中的文化领导权问题,文中既有对苏俄文化、国际政治、中国道路等宏大问题的分析思考,也有诸如对瓦西里耶夫访华时与中国读者——一名餐厅女服务员洒泪交流的细节描写,读后令人油然产生“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

孔子在《论语》中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当前,新闻业正在经历着因新媒体的勃兴而带来的巨变,新闻业界、学界对此似有“准备不足,慌张应对”之感,“困而学之”也由之成为当前新闻传播学人的一种学习心态。但是,不管社交媒体、大数据、移动传播、虚拟现实这些新媒体技术如何汹涌澎湃,它们终究是为人的传播和沟通服务的,人与社会是新闻传播及其研究的永恒终极目标,“学而知之”,学文史哲之经典而知新闻传播之发展变迁也是新闻传播研究的永恒路径,这也是李彬教授的《水木书谭》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二、评书的“温度”:为人民立言

新闻传播学应该也必须为人民书写、为人民立言,具体体现于当今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阅读李彬教授的《水木书谭》,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本极具温度的书,书中字里行间澎湃着作者对国家命运、民族复兴、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和炽热忧思,洋溢着作者对中国文化、中国道路的强烈自信,也有作者对当前一些错误思潮的反思。

首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贯穿《水木书谭》的主线,也是作者对当代中国新闻人以此“再塑新闻魂”的殷切希望。

早在2007年,李彬教授就与时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的范敬宜教授合作主编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这本书理论翔实,案例生动,形式活泼,讲解有趣,广受好评。2016年6月,《新闻记者》杂志刊发了李彬教授的文章《再塑新闻魂——浅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科学与价值》,他在文中提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新闻业的灵魂。它既是理论,更是关乎国家发展、人民福祉的政治,也是业界学界人人皆知,而又似乎常常“被风干了挂在墙上”的招贴。失去了这个灵魂,就好像一个人失魂落魄,势必导致乱象丛生的问题。《水木书谭》可以说与这篇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处,书中谈历史、谈文化、谈艺术、谈政治,所涉及的书籍、题材非常广泛,但每一篇文章最终又都落笔于对国家、人民、时代重大问题的思考,例如,即便是《科学笔记——从〈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到〈社会生态与生态系统〉》这样一篇评介自然科学领域著作的文章,作者最终的思考也是对主流学界“历史主义VS道德主义”命题的反思以及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而李彬教授书中这些对国家、人民、时代重大问题的思考,绝非仅仅是对这些宏大问题的纯理论层面的“书斋式”的研究与展示,他的这些思考是意图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常常被某些人“风干了挂在墙上”的“新闻魂”与中国现实、世界大势、人民福祉勾连起来,让新闻人和未来的新闻人(新闻学子)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思大事、谋大事,而不要陷入唯“洋”是举、唯资本是举、唯“小我”是举、唯“专业”是举的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浑水泥潭”之中,从而实现新闻传播为人民书写,为人民叙怀,为人民抒情的崇高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讲,李彬教授可谓用心良苦,以45万字之篇幅写就了这部著作,他在该书《尾声》最后写道,“无论如何,不管怎样,面对满天塞地的无物之阵,我还是不能不咬牙坚持……如今咬牙坚持,已褪去年少的豪情壯志,仅余一个简单而现实的原因,我的身后是我的祖国,是方志敏笔下可爱的中国,是鲁迅心中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的‘民族脊梁数千年丹心汗青的中国,是毛泽东题写人民英雄纪念碑所言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

其次,正本清源是《水木书谭》的主旨,也是作者奉献给当代中国新闻人“求真问道”的“思想辨识器”。

在当今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日趋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思想文化也日趋多元化,新闻人要能够在思想上“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拥有一根根植于心田的“定海神针”,而且在态度上要坚定不移、矢志不渝,不能骑墙观望、摇摆不定。这根“定海神针”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种“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态度就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对错误和消极的思想思潮敢于“亮剑”。

阅读李彬教授的《水木书谭》,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作者书写这部著作的主旨并非只是停留在“求知问学”的层面,而是追求“求真问道”的境界:他在为人民、为国家求天理民心之“真”,为人民、为国家问谋正义图富强之“道”。细读书中的每篇文章,我们都会看到作者对当前社会中盛行的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消极社会思潮的批判,对诸如追捧资本至上、抹黑社会主义、否定中国革命、戏谑革命先烈、唱衰中国模式等社会现象的批判,同时,对新中国六十多年来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给予了热情的赞美。他想要表达并希冀新闻学人理解的,就是新闻人不能做糊涂虫,新闻人要做能够用真理赢得人民支持,用“正道”赢得社会共识的人!

刘勰曾云,文学作品要“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李彬教授的《水木书谭》正是这样一部学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兼备的佳作,愿更多的新闻人能够从中汲取知识的营养与思想的力量,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为人民书写,为人民叙怀,为人民抒情,做一名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合格新闻人。

(作者为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校:赵〓亮

猜你喜欢
李彬水木传播学
水木荣春晖
New Massive Contact Twin Binary in a Radio-quiet HII Region Associated with the M17 Complex
《見得思義》
李彬:勇立潮头乘风行 奋力拼搏创大业
李彬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Mrs.Black等
I Didn’t Do Tha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