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2017-05-13 00:23许筱倩
魅力中国 2017年2期
关键词:媒介身份少数民族

许筱倩?

摘要:现代传媒已深入少数民族社区生活之中,传媒生态下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呈现何种姿态?传媒对少数民族身份认同有什么影响?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对现代传媒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从前人时贤的观点中汲取智慧,对传媒生态下的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做一思考。

关键字:传媒;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综述

一、关于认同与身份认同

“认同”问题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基本意义是表示个体所有的关于自我确认的意识。现代认同理论发端于心理学,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体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埃里克森区分了“自我同一性”和“集体同一性”,成为现代意义上的认同研究对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进行区分的来源。安东尼·吉登斯与法国学者马尔丹认为“认同”具有可塑性,即认同借助于外在因素来完成自身的建构。尤其是马尔丹,他所分析的文化特质对认同的重构表明认同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塞缪尔·亨廷顿认为,认同理论是建立在全球化时期不同文明之间对抗、冲突基础上的认同,是一种身份认同;斯图亚特·霍尔将认同与现代性、后现代性概念联系起来,提出认同是复杂性的,是一种差异性中的统一。

“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理论崛起之后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身份”本身的意义是指“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作为人类社会中识别个体成员、体现个体差异的标志和象征,它给予社会以秩序和结构。“身份”所指向的是指某人标示自己的标志,或某一事物自身独有的品质,指向的是某种自我认同的同一性和这种同一性得以标示的独特标记。可以说,身份之所以成为个体无法摆脱的社会符号,就在于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社会属性,在于个体无法独立承担存在的孤独而必须求助于某种群体的特性。所以,身份虽然源于个体性,但最终归于集体性。在当代社会,身份认同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塑造成的、以自我为轴心展开和运转的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它围绕着各种差异轴( 譬如性别、年龄、阶级、种族和国家等) 展开,其中每一个差异轴都有一个权力的向度,人们通过彼此间的权力差异而获得自我的社会差异,从而对自我身份进行识别。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具备双重甚至是多重的特征。少数民族是一个文化族群,必然有民族身份认同。同时,在国家意识下又对国家公民身份有所认同。其中,现在传播媒介在政治宣传过程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传媒生态背景下少数民族的认同姿态是怎样的?传媒对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值得深究。

二、传播媒介与身份认同

目前,关于传媒与认同的研究,可从两方面进行梳理。

(一)大众传媒与认同的建构与塑造。比如刘燕阐释了后现代国家如何利用大众媒介的传播特性来重构认同传统、维系现代国家政体的合法性;宣慧敏则通过对《南方周末》和《人民日报》的案例分析,从传媒叙事这一微观层面分析了当代中国传媒与民族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即传媒叙事是如何帮助实现民族认同的建构。与此类似的还有邵培仁等人,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以中国传媒实践活动中的民俗传播与节日(庆典)仪式传播为例,考察和分析中国传媒与文化认同建构之间的意义及关系;邓维佳通过研究互联网时代的迷群,对网络迷群身份认同的建构进行了分析;邢虹文就当前媒介融合文化的浮现,受众能动性增强以及价值领域内真空乃至于混乱的现实,进一步强调了在新时期要重建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必须坚持有效地发挥电视媒介在其中的作用;谢莹依托卡茨的“媒介事件”概念,认为电视仪式在建构国家认同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克服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历史记忆与当下语境糅合在一起,让视觉影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符号成为现实社会合法性的基础,让仪式参与者的民族自豪感与对国家的忠诚交织在一起,成为民族国家发展的坚实的情感基础。

这类文献,大多从一个较高的理论层次分析了大众媒介对于认同建构的影响,对于研究少数民族媒介使用与认同的关系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然而这些文献的一个相似之处在于,研究者预设了媒介对于认同建构的作用甚至过程,因此研究结论带有一种想当然的合理性,缺乏反思精神。而陆晔则运用上海城市居民问卷调查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证明了媒介使用行为与公众对社会凝聚力的主观感知和国家认同的不同维度会在一定层面上发生活动,尤其是在建构本地认同上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他也发现,公众对社会凝聚力的离心趋势的感知会对其民族主义认同和城市共同体的情感依附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国家认同作为社会凝聚力的动力机制和实践目标,与大众媒介着力建构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向心力则有积极的正向的预测关系。”这是对传媒与认同关系的一次实证反思,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二)大众传媒对乡村(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影响

说到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乡村)的研究,不得不提柯克.约翰逊、郭建斌、李春霞、张斌等人通过田野调查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民族習俗、宗教文化、消费观念、政治生活、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观察研究,并进行深刻的文化阐释。这些阐释,深入分析了传播媒介影响下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过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刘新利则从传媒与认同的视角出发,认为大众传媒使得民族之间的隔离状态被打破, 这种状态使得人们开始认识“我族”和“他族”,考虑自己所属群体的“身份认同”。他认为民族意识得以产生和强化,而民族意识的增长正是民族认同的表现形式。大众传媒可以通过议程设置理论和培养理论建构少数民族积极的民族认同;赵长雁探讨了缘起于一种由移民过程带来的身份困惑,而现代社会愈加频繁的人口迁移、流动使得这样的探讨具有某种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结语

以上综述可见,传媒与认同之间的关系已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也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稀少和零散。大部分的研究,研究者预设了媒介对于认同建构的作用甚至过程,因此研究结论带有一种想当然的合理性,缺乏反思精神。而传媒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研究,则更显得缺乏系统研究和深入分析。现代传媒生态下,急速变化的时代语境,亟待新的理论阐释。纵观上述,传媒对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影响的研究道路注定不会平坦,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价值也将吸引研究者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祁进玉.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

[2]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

[3]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2(1):102

[4]张旭鹏.论欧洲一体化的文化认同建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03.:89

[5]邓惟佳.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身份认同建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10:35.

作者简介:许筱倩女助教云南开放大学硕士学位传播学专业研究方向:传播与社会

本文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手机使用与滇南跨境瑶族身份认同研究。

猜你喜欢
媒介身份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身份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