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规律还是找规律

2017-05-14 17:41陈瑛
数学大世界·中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猜一两位数乘法

陈瑛

数学真的好玩吗?好玩在哪里?近日,笔者听了一节“有趣的乘法计算”公开课,这是一节好玩的规律探究课。在探索“头同尾补”的计算规律时,教师提供了两个“猜一猜”,出现“让学生抓着扶手走楼梯”的现象,引起了笔者对规律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究竟是带着学生记规律还是找规律?

[片段回放]

在探究完两位数乘11的规律后,老师直接出示“头同尾补”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并提供自学提示。

22×28=616 35×35=1225 56×54=3024 63×67=4221

猜一猜:1.积的末两位是怎样算出来的?

2.末两位前面的数又是怎样算出来的?

四人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1:后两位是乘数的末尾相乘得来的,如63×67=4221,3×7=21。

师以63×67为例,在得数4221下面板书3×7。

师:后面的数其实就是哪里来的?

引出:得数的后两位是乘数的个位乘个位得到的。(板书:个乘个)

师:得数末两位前面的数又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2:十位上的6乘6,再加6。

师:6x6+6其实就是6×(6+1)。为了方便记忆,把6+1叫作6的“哥”,像小哥哥一样,积的前两位是乘数的十位乘比它大1的数,就是“十乘‘哥”。

最后得出“头同尾补”的乘法中积的记忆规律:十乘“哥”,个乘个。

此时,回到黑板上的四道算式,发现四道算式均有这样的规律,并且通过竖式计算验证结论是正确的,随后,学生将课前列举的“头同尾补”的乘法算式直接说出它们的得数,规律运用的正确、便捷。

[我的思考]

整个教学环节很流畅,学生对规律的观察、探索、验证、运用看起来都很到位,但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笔者认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貌似一直在“抓着扶手在爬楼梯”,规律的探寻结果学生容易得到,而口诀的记忆为他们直接写出得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可是,有趣的乘法,又如何体现出它的有趣?是算式的有趣,结论的有趣,还是探索过程的有趣?笔者认为,三者兼有才让这样的乘法算式有趣、好玩。数学好玩,应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要让学生有出乎意料的感觉。2.要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课中虽然这两方面均有,但“猜一猜”的介入冲淡了好玩的数学。学生对于规律,更多的是在记规律,而不是找规律。

教学重构:

1.核心问题的引领

出示“头同尾补”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22×28=616 35×35=1225 56×54=3024 63×67=4221

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这类算式的特点,提出核心问题:“头有什么特点?尾有什么特点?”

2.找规律的指引

学生不难发现它们的头相同、尾相补,此时可以顺势引出:它们的结果或许就跟这个头和这个尾有关系。

这样就可以巧妙避免了“扶梯”式的教育,给予学生更宽广的思维空间。而通过学生自己找到的规律,才会有出乎意料的感觉,并会让他们觉得豁然开朗,感受到数学的好玩。

[深度思考]

“有趣的乘法计算”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修订时新增的内容,学生通过对一些特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算式的计算,发现这些算式隐藏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本课既然属于规律探究范畴,要凸显它的有趣和好玩,笔者认为,学生必须经历探索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组织有趣味的、有深度、有广度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中猜想,在计算中验证,在实践中完善。

1.规律怎样找

(1)提炼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有效统领,也是实施问题教学的开始。核心问题应该存在于“学生现在在哪里”和“学生能够到哪里”的区间之中,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认知特点,结合教学重难点提炼核心问题,避免判断式、记忆式等问题,让问题教学更具实效陛。

如本教学环节中的核心问题可以提炼为:“头有什么特点?尾有什么特点?”牢牢抓住“头同尾补”的核心特点,明确思考方向,降低无效观察。学生紧抓头和尾的特点,不难发现它们的头相同、尾相补,此时的指引就能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它们的结果或许就跟这个头和这个尾有关系。

(2)开放学生思维

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比给予他结论更有必要,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因此,教师要确保学生在探究规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过程,逐渐发现首位相同、末位和为10的两位数相乘的计算规律。

探索的过程需要变“猜”为“探”,将具有扶手性质的两个猜想:“1.积的末两位是怎样算出来的?2.末两位前面的数又是怎样算出来的?”变为一个风向标:“它们的结果或许就跟这个头和这个尾有关系。”貌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让学生茅塞顿开。

2.如何“找”到快乐

(1)诱发“找”的需要

仍以本课为例,课的开始,教师与学生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比赛,题目类型主要有两位数乘11和头同尾补的乘法,前者有部分学生已有一些经验,因此也有能口算出来的,但后者口算难度特别高,此时老师竟然能轻轻松松地报出答案,并且每道题目都是题目出来答案就能出来。学生在惊叹老师本领高的同时也会疑惑:是不是有什么妙招?此时,学生对规律的“找”产生了浓厚的需要。需要,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2)留足“找”的空间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教学片段中的“猜一猜”,虽然考虑这类乘法计算的规律难度高,如果全放手,学生可能没有方向,因此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但是一旦指引给的太多,学生“找”的空间就少了,思维的难度也随之降低,

“找”到后的成就感就减弱了。

(3)“找”到成功体验

苏教版教材主编王林老师曾说过:“找规律”的重点在“找”上,而不是规律的“应用”,不是做竞赛题。教师的教学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不能过度。只有相机诱导到位,才能使引导成为规律探索的向导。重构以后的教学,学生对乘法算式的特点更明确,探索的空间更大,学生更易得到探索的乐趣,“找”到的成功體验也会更多。

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找规律的教学,就是“点燃火把”,而非“填满容器”。找的过程,是發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不断逼近数学本质的过程。

猜你喜欢
猜一两位数乘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部级优课)
猜一猜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暑假训练营·两位数乘两位数和小数的初步认识
关于线性变换乘法与矩阵乘法
两位数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猜一猜诗
乘法猪
猜一猜 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