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篇目标的设定及达标活动的设计

2017-05-15 23:26潘开英
江苏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教材解读

【摘要】语篇教学前,教师应首先对语篇进行细致的解读,然后结合自己对教材、学情、课型、课时安排的理解,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继而确定教学目标。有了教学目标,就要围绕目标设计一系列的达标活动,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教材解读,重难点把握,目标确定,达标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7-0059-04

【作者简介】潘开英,江苏省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江阴,214400)研训员,高级教师,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

一、解读教材

(一)分析单元地位

弄清本单元内容在整本书中的地位,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师首先要知道本单元的话题是什么,要回顾以往教学中可曾出现过相关话题,本单元知识与哪些知识处于从属、并列或者交叉的关系。

学生在译林新版《英语》三下Unit 4 Where is the bird? 中已学过Where is the...?Its...句型,已能够用介词in, on , behind, under等进行回答。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Where...?句型,能够根据家居物品的单复数情况和不同地点熟练运用Where is...?Its...Where are...?Theyre....句型进行交流,进而拓展到其他物品及地点。

(二)问题式解读语篇

深入解读语篇内容是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保障,教师只有弄清了故事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提炼文本主干,确定重点、难点,把握语言的逻辑顺序。

对话说了什么?文章主要呈现了Su Hai和Su Yang一家搬家的情景,双胞胎姐妹对自己物品的位置不是很清楚,于是询问她们的妈妈东西分别在哪儿,继而引出本单元句型。

对话怎样说的?用了什么单词、句子、知识点?文章中,双胞胎姐妹主要寻找三样东西:the bag,the skirts and the white cap,主要运用句型Where is.../Where are...?Its/ Theyre...来进行问答。

这些单词、句式是怎样排列的?内在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文中先是Su Yang向妈妈找包:Where is my bag? Its in your bedroom. 然后是Su Hai向妈妈找短裙:Where are my skirts? Theyre in the living room, on the sofa. 最后是Su Yang问Su Hai自己的白色鸭舌帽:Where is my white cap? Su Hai不清楚具体地点,于是猜测:Is it in your bedroom?结果发现帽子在厨房中的狗的嘴里。前面两个话轮清晰地呈现了Where...?单复数句式的一问一答,但后面找寻the white cap的思路却有所不同,它并没有直接告诉对方在什么地方,而是通过一般疑问句来反问、推测,是按Where?bedroom?No!kitchen!的顺序呈现的,也就是告诉学生在为别人作答时,应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定的,直接告知;另一种是不确定的,可以反问猜测。

了解语言的表达方式,文中句子应是怎样的语气?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把握人物情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找不到东西时用焦急求助的语气,母亲回答孩子问题时用亲和温柔的语气,当Su Hai看到帽子在狗嘴里时用惊讶的语气。

生活中这样的对话可以完成什么样的交际任务?以语篇为抓手,学生可以学会询问物品的位置以及根据“确定的情况”和“不确定的情况”帮助别人寻找物品。

二、找准教学重难点

通常,教师会根据教参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但教参上的重难点是針对整个单元而言的,它并不针对某一课时。一个单元的教学是一个整体,具有系统性,并非所有的目标都要在语篇教学中达成,而应在各个课时中循序渐进地实现。所以在认同教参的同时,教师还要根据自己对教材、学生、课型、课时的理解,把握教学重难点。

知识重点。在情境中理解重要词句,包括:理解词汇的音形义、正确朗读词句、体会人物情感,运用主要句型。能力重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得到培养,阅读技能能得到训练。

落实语篇教学难点的思考:

有没有特别难读或容易混淆的读音?如文中kitchen一词,学生容易与chicken相混淆。

结合语法或学生平时的答题情况,学生最容易在什么地方出错?如be动词在这一课的用法。

三、确定语篇教学目标

确立正确的、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只有方向准了,教学才不会偏离成功的轨道。

目标设定之前,教师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课前,学生已经会了什么?(词汇、句型)

学生在这堂课中要了解、掌握、获得什么?(词汇、句型、技能、情感)

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能够干什么?(围绕话题自由表达)

三个问题从课前、课中、课后为课堂教学描绘了愿景,如此,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就越发清晰,具体可以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维度进行表述。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在Our new home的语境中,感知核心单词:bedroom, living room, kitchen, sofa的音形义。学生能在语境中,理解、会说、会用句型Where is...?Where are...?Its...Theyre...

能力目标:

学生能正确认读核心单词bedroom, living room, kitchen, sofa,并在创设的情境中运用核心单词和句型Where is...?Where are...?Its...Theyre...能听懂并理解文本内容,有感情朗读并表演课文。能够进行知识迁移,在其他询问物品位置的情境中进行交际。

情感目标:

通过对失物的找寻,引导学生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

四、设置达标活动

以上思考为教学定了方向、重点、难点,但目标的落实还需要借助一系列任务,也就是要通过各种活动来达标。

(一)词汇目标:借合作,发挥学生主动性

一般而言,单词应尽量随文处理,这样方便学生以旧引新自主试读或通过上下文、配图推断词汇的意思,培养其阅读技能。

新课改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课堂上,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突出小组的合作与交流,教师可进行如下词汇随文教学:(1)找物品——Watch and answer: What are they looking for? 学生通过听、看,了解文本概况:Su Hai和Su Yang搬家了,分别在找the bag, the skirts and the cap三样物品。对物品类单词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物品的色彩、外形等特性进行发散式提问。(2)找地点——Read and find out the places of the three things.学生以前学过单数句型Where is...?Its...他们经过跳读、快读,很容易就能找到表示地点的词组,但找出来的词组中有很多生词,此时教师不必急着去教,而应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让其带领其他学生一起学习新词,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帮助、指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积极地投入学习。对单词的巩固可以用chant或提问的方式,如A bedroom, a bedroom, a bed in the bedroom.也可以发散提问,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living room?S: I can see...in the living room.对于kitchen一词,考虑学生容易将其和chicken混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辨单词结构的不同,然后根据拼读规则掌握其正确的读音。

(二)句型目标:抓细节,训练学生思维

语言教学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课,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1.对比悟学,自主区分be动词用法。

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能够自主找到物品的位置,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How to ask the place of the things? 引导学生根据答句反推问句功能,由答句Its in your bedroom.反推问句Where is my bag?由答句Theyre in the living room, on the sofa.反推问句Where are my skirts? 让“问”与“答”统一起来,形成整体思维。教师再把这两组句型呈现在PPT上,引导学生朗读、观察、比较,自主区分be动词的用法。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融入情境,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会语言,并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巩固语言,感受人物情感。

2.运用排序,训练思维。

学生对于找寻the white cap的对话已经没有了认知上的困难,但他们却不一定清楚这部分语言排列的逻辑顺序。若学生清楚了语言的逻辑,也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对记忆文章以及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都有极大的帮助。为此,教师可以把四句对话打乱了呈现在PPT上,让学生读一读、排一排句子顺序。

排序不仅能让学生搞清语言的前后逻辑,还能让他们了解:在不确定物体位置的情况下,不是只能说Sorry, I dont know.还可以采用一般疑问句来提示对方。教师对句子Is it in your bedroom?进行分析提問,让学生明确 it 所指的是什么,进而进行复数形式的拓展训练:

Where my shoes?

in your bedroom, under your bed?

No, .

Come and look, your shoes over there, behind the door!

学生通过思考,结合教师的变式训练,再一次理解了be动词的用法,突破了难点。

3.交际运用,强化思维。

以上两步只是引导学生学习、训练、理解新语言,是一个知识输入的过程,而学生只有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才能真正领悟并掌握语言。文本主题式情境对话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板,教师可以此为抓手,创设其他询问物品位置的情境,引导学生交际运用。如创设配图情境,以文章对话为样板,引导学生结合主要句型的单复数形式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巡视辅导,适时帮助。另外,教师也可以结合考试题型开展练习,如配图完成下面的对话:

M: Its 7:00 now. Its time to go to school, Tom.

T: OK, mum. But I cant find my .

it?

M: Come and have a look, cant you see your book in the study, your desk?

T:Oh, yes. Thank you, mum.

T:Mum . you see my socks? they?

M: under that chair?

T:Yes, I can find them now. Thank you,mum, Goodbye!

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交际,所以,要真正落实知识目标,学生必须经历模仿—运用—创新的过程,必须从书本学习走向生活交际,感受语言的真实可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知识与技能的共增长。

(三)情感目标:重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既要关注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应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发展。《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情感态度二级目标中有这样的表述:能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敢于开口,表达中不怕出错误;乐于感知并积极尝试使用英语。要让学生想学、乐学、愿学、要学,教师不仅要有情感上的鼓励,还要有方法上的优化,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能激起学生的参与激情,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的道路上“沉醉不知归路”。

1.重视语言的模仿朗读。

如果课堂只重分析、重理解,而不重听说,我们的教学将回归聋哑英语的老路!大量的听音模仿训练是学生语感生成的必由之路,也是语言顺利输出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听音模仿,要让学生深入角色、体会语言中的情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另外,在語言输出之前,务必要让学生在读准、读好、读熟的基础上进行表演或者交际运用。

2.重视活动的参与性。

要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上不仅要讲究针对性、有效性,还要在“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自主参与”上下功夫。课堂上,教师要千方百计找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搭建思维训练的平台。如当学生知道寻找的是三样物品以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预测:

Maybe the bag is .

Maybe the skirts are .

Maybe the white cap is .

教师要善于搭建平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并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重视评价的激励性。

教师要善于使用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当学生读书热情不高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Can you read with your smiling faces?I like watching your smiles.当学生嘴角上扬时,课堂投入指数也就变高了;当学生的朗读还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时,教师带着期望的语气问:Can you read better and better?多数学生有好胜的心理,不甘示弱,这样的话语能激起他们挑战自我的斗志;也可以借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学生:You read so well, you can be the little teacher, please read after him/her three times.Your answer is wonderful. Who can answer as well as him?激励性的语言就像磁铁一样极具吸引力,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

综上所述,教师要设定恰当的目标,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把握学情,心里明确“学前”基础,才能设定合理的“学中”要求,进而获得“学后”综合能力的提升。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次旅行,那么它首先是一次有目标的旅行,教师在旅途中要始终不忘初心;其次它必定也是一场学生的身心发展之旅,教师在努力达成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兼顾技能目标以及情感目标,要让学生的身心都融进课堂。

猜你喜欢
教材解读
读写整合引领语言运用,思维能力统领语言学习
点石也能成金
关于小学数学教师解读教材能力的现状分析
在第二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闭幕式上的讲话
读懂教材,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
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新授课解读
教学反思的四个着眼点
别样解读给数学课堂带来别样风采
单元教学模式下,如何进行教材的解读
从“看上去”到“好好看”:儿童深度阅读的教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