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海类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现状与共享平台构建研究

2017-05-16 05:47陈小庆
关键词:涉海海洋大学海洋

陈小庆

(浙江海洋大学 图书馆,浙江 舟山 316022)

涉海类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现状与共享平台构建研究

陈小庆

(浙江海洋大学 图书馆,浙江 舟山 316022)

文章对13所本科涉海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进行调查,了解各馆涉海特色数据 库建设形式及开放程度,分析了涉海类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指出资源重复建设,缺乏合作与共享等问题,并提出了特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在上述基础上构建了具有注册登录、查询检索、涉海特色资源搜索等功能的涉海特色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涉海;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共享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战略目标,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与前瞻性谋划。涉海类高校依托其学科优势,致力于海洋科学研究,为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和海洋竞争力提升做出重要贡献。而高校涉海学科研究必须有相应的涉海信息资源基础,图书馆借助其资源和专业优势,广泛搜集涉海学科信息,并进行信息资源整合,为涉海学科的发展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为了能够较好反映涉海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水平,本文以13所涉海类本科高校作为样本,统计分析图书馆建设和拥有的特色资源现状,以期促进涉海类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与发展,满足教学科研需要,为海洋经济建设提供更大的支持。

一、 建设现状

在所调查的13所涉海类本科高校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海洋命名的海洋类高校;二是海事类高校;三是设有海洋或涉海学科与专业的综合类高校。13所涉海类本科高校图书馆共有71项特色资源信息,其中不公开特色资源56项,占特色资源总数78.9%,半公开和公开特色资源分别为13项和2项,分别占特色资源总数18.3%、2.8%。具体见表1。此外,在调查的13所涉海本科高校中厦门大学拥有的特色资源数量最多,为20项,中国海洋大学和集美大学位居第二,均为7项,宁波大学6项,位居第三。

表1 涉海类高校自建特色数据库

高校名称特色资源数量特色数据库总数不公开半公开公开浙江海洋大学4 4海洋水产特色库、海洋特色馆藏、海院文库、海洋信息数字化服务平台大连海洋大学3 3大连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馆标准文献查询、大连海洋大学教师文库、广东海洋大学1 1学位论文上海海事大学3 2 1自建海事特色库、国际海事信息、教学参考信息资源数据库大连海事大学4 4航运文献库、本校博硕学位论文库、航海类专业藏书、I M O文献浙江大学4 4古籍文献、浙大文库、民国文献、大型丛书厦门大学2 0 1 0 1 0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厦门大学文库、教学参考书数据库、东南海疆研究数据库、信息参考库、法学学术数据库、本馆古籍珍贵图书目录、本馆报纸目录、本馆民国期刊目录、中国历代地方志、中国文史资料集萃、区域研究文献数据库、民国期刊专题库、民国报纸专题库、民国图书专题库、闽台族谱数据库(原古籍专题库)、厦门大学外文库、莆仙妈祖地方文化特色库、台湾文献联合目录宁波大学6 6自建库通用平台、宁波帮自建库、港口物流特色库、古籍信息自建、宁波大学随书光盘系统、宁波文教用品特色数据库水产科技数据库、陈嘉庚研究数据库、集美大学机构典藏库、集美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集美大学学科导航、信息参考、随书光盘河海大学4 4校内学位论文数据库、教学参考书、随书光盘、水利古籍数字文献淮海工学院4 3 1淮工文库、随书光盘、学科导航、海洋专题数据库总计7 1 5 6 1 3 2集美大学7 7

二、涉海学科特色资源建设形式

(一)涉海学科特色数据库

与普通高校不同,涉海高校拥有显著的涉海学科特色和明显的学科优势,为了给涉海学科建设提供有利条件,涉海类高校图书馆一直致力于涉海文献资源整合。其中海洋类高校图书馆主要依托于水产与海洋科学学科建立一系列特色库,例如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的“海洋文献数据库”依托于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水产学和海洋科学,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以海洋为特色的(综合)文献资源数据库;浙江海洋大学图书馆依托该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水产学,搜集了自1985年以来馆藏海洋鱼类、贝类、中文水产文献。海事类高校图书馆凭借海事类专业的优势建设特色库,例如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的“自建海事特色库”依托于本校国家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与规划及其他部市级重点学科,收集了大量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轮机工程等相关学科文献。综合类高校图书馆则主要依附于涉海类二级学院或涉海专业建设特色库,诸如厦门大学图书馆的“东南海疆研究数据库”依托海洋法与中国东南海疆研究中心,搜集了我国东南海疆区域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宗教、民俗、海洋环境与生态等方面的相关资料;宁波大学图书馆港口物流特色库依托其所在的港口城市优势,搜集了港口动态信息及物流研究;集美大学图书馆的“水产科技数据库”依托水产学特色学科,整合了水产类、农业、医学、生物、环境等相关学科信息。

(二)涉海馆藏特色数据库

涉海类高校图书馆依托海洋优势,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建立本馆所特有的馆藏特色数据库。例如中国海洋大学的“海大讲坛”和“海大文库”,上海海洋大学的“海大人文库”,浙江海洋大学的“海洋特色馆藏”和“海院文库”,大连海洋大学的“教师文库”,上海海事大学的“教学参考信息资源数据库”,大连海事大学“航运文献库”、“航海类专业藏书”和“IMO文献”等特色数据库都是在本校特色馆藏基础上建成的。

(三)涉海专题特色数据库

涉海专题特色数据库是围绕海洋研究专题,为海洋工作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专题信息服务的数据库。如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文库”、“数字海洋博物馆”和“海大博硕论文库”,上海海洋大学的“海大硕博士论文”,大连海洋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广东海洋大学“学位论文”,淮海工学院图书馆的“海洋专题数据库”依托海洋学院,主要搜集了水产养殖、海洋科学和海洋生物等相关信息。

此外,部分涉海高校根据自身学科发展需求建立了涉海类信息服务平台、涉海学科导航、地方特色数据库等特色资源。

三、涉海类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涉海数据库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

从表1可以看出,所调查的13所高校图书馆均有特色数据库建设,但是涉海特色数据库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以海洋命名的海洋类高校和海事类高校。其他综合类高校虽然在涉海学科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在特色数据库建设中涉海类数据库并不多。诸如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具有鲜明的海洋教学与科研特色,但图书馆在涉海资源建设中并不突出。

(二)涉海类特色资源建设孤岛化,缺乏更新与维护

与普通特色数据库建设一样,涉海类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后,不对其数据进行修正、更新、充实与完善,甚至缺乏系统的日常维护。[1]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海洋利好政策,很多高校图书馆着手海洋特色资源和平台建设,随着时间推移,建设热情的消失,各高校图书馆不再对已建成的数据库进行维护。另一方面主要是缺少后续财政的支持。很多特色资源建设初期都会有配套经费,而随着项目的完成,很少特色库建设能有持续的维护经费,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特色库的更新。

(三)涉海类特色资源重复建设,缺乏合作与共享

虽然所调查的13所高校图书馆均为涉海类高校,但总体上各图书馆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存在着一定的资源重复建设,诸如中国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集美大学、淮海工学院等图书馆建设的有关水产、海洋类特色库中都存在着重复建设现象。从表1的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各高校大部分特色资源不对外公开,访问受IP限制,少量的半公开仅仅只能看到简单的题录信息,公开的特色库往往都是链接到相应的网页信息,譬如上海海事大学的“国际海事信息”就是链接到“国际海事信息网”。[2]由于高校图书馆之间缺乏合作与共享,涉海类特色资源重复建设,这势必造成了资源建设的浪费。

四、涉海类高校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方案

(一)建设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整合的目标是将分散的、非结构化的特色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成为一个有序的、结构化的系统,并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访问与检索接口以及资源索引,构建成一个集成式的学习中心、研究中心、支撑管理与决策的知识资源服务中心,为用户提供高效率的资源检索与利用服务。[3]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涉海信息资源的整合,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涉海学科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提供信息保障。

(二)平台的框架设计

涉海高校特色资源共享平台基本框架主要如图1所示,由注册登录、查询检索、涉海特色资源、服务工具等模块组成。其中涉海特色资源为整个共享平台的核心。

图1 涉海高校特色资源共享平台基本框架

用户需要通过注册平台取得使用权限,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身份授予不同级别的访问权限。管理员平台为各个高校图书馆设置管理接口,同时享有平台的全部权限,包括对数据库的更新、备份、用户需求及意见的反馈等,这样才能保证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查询检索模块是用户使用最频繁的界面,又是与用户直接接触的平台,因此势必要把该界面设置简洁易用。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通过不同检索字段来查找平台上的涉海资源,还可以进行多字段的高级检索。除字段设置外,为了确保检索的精准性,用户还可以选择进行单库检索或多个数据库同时检索。

涉海特色资源为平台的核心资源,整合了上述高校中涉海特色资源,并把不同资源进行归属,具体的可以分为学科特色数据库、馆藏特色数据库、专题特色数据库、信息服务平台、地方特色数据库、学科导航等作为资源平台数据集。这些数据信息包括来源、题名、内容等内容。

另外,平台还设有数据分析、咨询服务和信息推送等功能。在上述数据库基础上,读者可以利用平台特定工具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和研究为学科建设提供深层次的竞争情报服务,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竞争情报的服务范围,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4]用户可以制定信息推送服务,以便及时有效的接受最新信息。

涉海高校特色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整合、挖掘涉海类高校特色资源,使之成为可以共享的内部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使各高校资源多样化,而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减少资金浪费,同时可以为涉海类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通过该平台的建设可以进行一站式对学科特色数据库、馆藏特色数据库、专题特色数据库、类信息服务平台、地方特色数据库、学科导航等涉海资源信息进行搜索,为特定的用户群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可以大大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海洋科学的整体信息保障服务能力,在为学校教学、科研、重点学科建设等方面提供信息保障。[4]

[1]杜辉,刘哲.辽宁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构想[J].图书馆学研究,2015(18):63-68.

[2]国际海事信息网[EB/OL].[2016-11- 10].http://www.simic.net.cn/.

[3]薛克香.U 时代高校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 (26):64-66.

[4]牛琳琳.基于竞争情报的海洋信息数字化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8):27-31.

On the Status Quo of Library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haring Platform in Ocean-related Universities

CHEN Xiaoqing
(Library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22, China)

An investigation is made of the library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of 13 ocean-related universities in this research so that we have known how far the construction form and the degree of opening of featured database of each library has gone. An effort is made to analyze such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se databases as the repeated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lack of cooperation and sharing. Therefore, it is of necessity to construct the sharing platform of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mentioned, we can construct the sharing service platform of ocean-related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with such function as registrations, inquiry and retrieval and resource research, and so on so forth.

ocean-related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library; characteristic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G258.6

A

1008-8318(2017)01-0097-05

2016-11-19

2016年CALIS全国农学文献信息中心研究项目“涉海类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现状与共享平台构建研究”(编号:2016061)。

陈小庆(1984-),女,浙江武义人,馆员,硕士。

猜你喜欢
涉海海洋大学海洋
中国海洋大学作品选登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基于管理创新涉海企业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
Analyze the Personality Structure of the Protagonist in the Moon and Sixpence
中国海洋大学 自主招生,让我同时被两所211大学录取
Multilingual Mix in Women Fashion Industry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Hong Kong and China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首届“中国涉海类博物馆馆长论坛”在港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