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分析
——以浙江省磐安县玉山古茶场为例

2017-05-16 07:32张大华磐安县文广新局
浙江档案 2017年4期
关键词:茶场玉山茶农

张大华/磐安县文广新局

周济生/磐安县文物管理办公室

浙江省磐安县玉山古茶场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茶叶交易市场,于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古茶场的申报、保护、利用中,档案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茶场庙内墙壁画

《东阳玉山周氏宗谱》内文

一、文字档案是文物保护的凭证

玉山古茶场的设立起于何时,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据传说,玉山古茶场起始于晋代。在磐安县玉山一带,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姓许名逊的人,为一道士,因传播道教文化而在玉山游历,见玉山茶树遍布山野,且茶叶质量上佳,但茶农的生活十分清苦,遂与茶农一道研究改进制茶工艺,制成“婺州东白”,到各地道观施茶。各地道长、名士喝了玉山的茶叶以后感觉神清气爽,于是玉山的茶叶逐步得到各方名士的青睐,此地茶叶声名鹊起。四方茶商闻名来到玉山,茶农因种茶、制茶而获得收益。到了唐代,“婺州东白”声名远播,成了“贡品”,并收入“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之中。《茶经》的记载印证了民间传说,更为查考古茶场和“婺州东白”的历史渊源留下了文字凭证。

《东阳玉山周氏宗谱》对古茶场的文字记载更为详尽,其中说:“先君子尝访之玉山,著屐同登茶场山,蹑崖凌步,岩磴真跻其巅,茶场山者,故宋所榷茶地也,设官监之,以进御命,曰‘茶纲’。”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古茶场之设似于宋代初或早于宋代。那时的茶场规模较小、建筑简陋,但茶叶交易却十分兴旺。到北宋后期,茶场已经专门“设官监之”,也就是在这里已经有了专门的官方管理机构,这个管理机构的使命是“以进御命”,也即“茶纲”,负责挑选好的茶叶以供皇室宫廷之用。“茶纲”即唐宋时期从事茶叶运输的专业组织。这种记载在以前有关茶的史料中是很少见的,可见在宋代玉山古茶场不同于一般的古代茶场,具有很高地位。

古茶场在宋代时为“官茶场”,《东阳玉山周氏宗谱》记录有诗歌《茶峰晓翠》,其中说:“宋之南有榷茶地,其山如绣茶如簪。一枪一旗闹初旭,谁与采者头毶毶。不粧不饰曳布袄,火前撷得浮青岚。供租奉税岁不足,那及萝唔樱桃篮。夜分作饭向山去,岩蹊石磴追䟃。排云蹑雾瘁肌骨,心苦讵谓茶其甘。手拈雀舌酷侵晓,敢私余绿斟江潭。迩来不榷茶更好,沦倩玉手社先酣。朝褰竹帘玩清霁,黛眉镜莹珍珠函。染人罗袂染双袜,薄翠艳绝江之南。”这首诗歌的作者是陈启发,字景武,目前不见其经传。诗中“宋之南”似可理解为南宋,因为在古汉语中“之”可以作动词用,表示“去往”的意思,因此“宋之南”可以理解为宋室南迁,即为南宋。因此《茶峰晓翠》第一句“宋之南有榷茶地”,应指玉山茶场是在宋室南迁之后被定为“官茶场”的。这首诗描写了茶叶之优良与茶农之艰辛,诗中如“供租奉税岁不足”等句能够说明当时的茶场是“官茶场”。

查史料可知,玉山古茶场庙曾在乾隆辛丑年间重建,后被太平军所毁,晚清和民国期间重修两次。1950年茶场及庙宇房屋被集体使用,但基本未遭破坏,一直保存到现在,期间被重新修复过。2004年10月,浙江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推荐玉山古茶场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古茶场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古茶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1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古茶场调研,获悉古茶场缺乏修缮资金的情况后作了专门批示,建议给予文物保护方面的资金支持。之后,省财政下拨500万元古茶场专项修缮资金,县财政把资金严格用于玉山古茶场的一期、二期维修及古茶场周边环境整治等工作。古茶场得到了全面的修复,还新建了茶博馆。

二、实物材料是文物保护的佐证

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均可视为实物材料,实物材料能够为确定文物保护单位提供重要凭证。专家在推荐玉山古茶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理由中写到:玉山古茶场由茶场庙、茶场(茶叶交易)和管理用房组成,建筑面积1502平方米,建筑按交易市场布局,厢房住人、储物,二楼用于品茶和交易之用,是一处古代“市场”的实物遗存;玉山古茶场不仅保存有“奉谕禁茶叶洋价称头碑”,还有“奉谕禁白术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粮食洋价称头碑”,说明玉山古茶场除有季节性的茶叶交易外,平时还会交易白术、粮食等商品,反映了其综合性市场的特性,同时见证了山区经济发展的轨迹。

玉山古茶场位于大盘山北麓,地处磐安县玉山镇马塘村茶场山下。古茶场现存建筑于清乾隆辛丑年(1781)重修,主要包括茶场庙、茶场管理用房(巡检司)、茶场三大部分。其中茶场庙占地169.20平方米,由门坊、天井、庙宇组成。门坊有三间二楼,用磨砖叠砌,做工考究,正门两侧用龟背形磨砖砌置,寓意健康长寿;门坊中间开门,门上方刻有“茶场庙”横额,两边各有一幅表现人物亭阁等的堆塑;门坊里外墙壁饰表现人物花草等的壁画。天井用卵石铺砌成石榴的图案,寓意多子多福。庙宇三开间,通面阔12.50米,通进深8.63米,梁架结构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柱头置栌斗;明间、次间牛腿雕动物花卉等图案,檐檩雕花草等图案,雕刻精细;檐口置飞椽,椽上铺望砖,盖阴阳合瓦,有瓦当滴水,屋面硬山顶,地面铺条石;庙宇中供捧着“茶神”许逊。茶场管理用房(巡检司)也称办公用房,由门楼、天井、办公用房组成;门楼三开间,中间开门,通道前为天井;管理用房占地223.60平方米,通进深7.15米,通面阔10.60米,建筑结构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七檩前后用五柱,柱础鼓形或方形,牛腿雕人物故事,檐檩雕花卉等图案,雕刻工艺精细生动;天井铺钱币纹图案,屋面硬山顶,该建筑与茶场庙相连接,屋脊比茶场庙底50厘米左右,地面用三合土夯实。茶场包括门坊、小天井等部分,其中小天井两侧设厢房,并连接前厅至里天井,里天井两侧设东西厢房连接后堂组成四合院式二层建筑,占地782.60平方米;建筑结构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二层设走马楼与四周相通,牛腿雕人物、花卉图案,柱础为鼓形或方形,后堂比前厅早建几年,后因茶叶市场交易所需扩建前半部分;前厅二楼是“斗茶”之所,每年春、秋社茶叶上市之际,由官府派当地管理茶场的官员主持“斗茶”;楼上的其余厢房及后堂都设大小不均的隔间,以供各地茶商住宿及堆放茶叶之用;茶场还设有戏台,以供四方茶商看戏,戏台在文革期间被毁,现还保存几根戏台石柱及遗址。

现存管理用房中的清咸丰二年东阳县正堂立的“奉谕禁茶叶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白术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粮食洋价称头碑”是认定古茶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力证据,三块称头碑实际上就是县衙管理市场的规章条文,以保护公平交易。清末,由于国力衰弱、茶农生活日下,茶叶产量和价格大不如前。即便这样,据旧《东阳县志记载》,“民国二十一年(1932)产茶万担,销往杭、嵊、绍等地,每担银十四元。”

三、民俗活动是助力非遗保护传承的“活档案”

玉山古茶场不仅传承了道教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更传承了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具有如下价值:一是艺术价值。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节目如祭茶神、迎大旗、迎大凉伞等,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二是研究价值。这些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古茶场渊源甚深,对于研究本地的历史发展与人文风俗等具有重要价值。三是社会价值。民俗活动自古以来就与茶叶生产紧密相连,对于推动当地的茶叶生产、旅游开发、经济建设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深远意义。

玉山古茶场被称为我国茶文化的“活化石”,而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便是茶文化的“活档案”。当地茶农为纪念许逊功绩,尊许逊为“真君大帝”,奉为当地茶神,在茶山之麓为他建造庙宇、塑像并四季朝拜,由此逐渐形成了“赶茶场”这一民俗文化活动。据明正统八年(1443)《玉山周氏宗谱》记载可证,此前茶场庙已形成了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重要庙会,即“春社”和“秋社”,其中“春社”祭茶神、“秋社”谢茶神,且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秋社” 更为隆重热闹。发展至今,“春社”和“秋社”已经成为春季与秋季的两大传统节日。2008年,“赶茶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迎大旗

玉山古茶场全景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春社”,当地茶农盛装打扮,到茶场祭拜“茶神”真君大帝,并在赶茶场期间祭茶神、演社戏、挂灯笼、迎龙灯,其热闹程度有《玉山竹枝诗》可证:“茶场山下春昼晴,茶场庙会春草生,游人杂还香城市,不住蓬蓬社鼓声。”在这其中,岭口亭阁花灯是“春社”活动中的优秀民间艺术节目,其起源与茶场庙有一定的关联。古代,本地茶农十分信奉茶场庙真君大帝,每逢大旱,都要接大帝去求雨,降雨后又送回。这接送用的“神龛”形似亭阁,岭口村胡氏先祖独具匠心,从用“神龛”接神活动中受到启发,仿照“神龛”制成花灯,全村人争相仿效,并越做越美,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亭阁花灯。

每年农历十月十六的“秋社”,活动又别具一格,那时茶农带着秋收的喜悦,拎着茶叶和货物,从四面八方到茶场赶集,形成了盛大的传统庙会。期间有三十六行、叠罗汉、抬八仙、骆驼班、铜钿鞭、大头和、大花鼓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及迎大旗、迎大凉伞等民俗活动。特别是迎大旗,“以竹为竿,下益以木,以绸为旗,方可十丈许,画以人物龙虎,其大者升之百余人”,是整个“秋社”活动代表项目。据当地老人说,最多的一年共有36面大旗在茶场庙迎竖,仅尖山镇就有“八村头”组织,八个村共迎出11面大旗,场景蔚为壮观。《玉山竹枝诗》又证:“十月中旬报赛忙,茶场卜得看场狂。裁罗百幅为旗帜,高揭旗杆十丈强。”这是“秋社”时迎大旗等民俗文化活动的真实写照。

在赶茶场民俗文化活动中非常值得一提的还有祭茶神和斗茶两个项目。祭茶神按照传统风俗要走九道程序:茶场庙内摆供桌、香案、牲礼;把真君大帝神牌及庙中其他神的神牌放在太师椅上,由各村推选出的“利市人”抬出庙门;巡游茶山;巡游茶山与周边村庄后,回到茶场庙过“九洞门”;过表;供茶;回到茶场庙;主祭师吹牛角做法事;祭拜毕主祭师包一包香灰,与众人一起敲锣打鼓送到百步外溪边,再把香灰倒进溪水,意把瘟神送出门去,保佑当地年年平安吉祥;活动结束,人们入殿朝拜、演木莲戏。斗茶在茶场庙的前厅楼上举行,当地茶农将各种不同的茶叶送到楼上并当场冲泡,再根据茶叶的色、形、味、香来确定茶叶的等级以及价格,上品的茶叶悉数收为“贡茶”,其他的茶叶由各地汇集而来的茶商进行自由交易。

2006年6月1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古茶场调研时说:“这个点我看了以后开了眼,很受启发。”他再三叮嘱当地领导:“要保护开发好玉山古茶场,主要是保护好,在保护中有一定利用,在利用中继续弘扬。”目前,古茶场茶文化小镇已列入浙江省特色小镇培育名单,档案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为建设古茶场茶文化小镇、发展旅游产业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茶场玉山茶农
新伟茶场
老党员“卖”茶忙
附式石盆景欣赏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悬崖式盆景欣赏(一)
“早春茶”开采
茶乡人家
茶场劳动用人合同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因为一个镇 爱上一座城 古茶场文化小镇的一缕风情
伊马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