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活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2017-05-16 09:12刘冯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实效性班级历史

刘冯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出发点,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中心,以追求课堂的最大实效性为目的,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是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就淡化了教师的作用。多年来,我积极投身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在运用活动教学法的过程中深感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觑。不仅如此,教师更应该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为历史课堂增色添彩。

一、当好“设计师”,精心绘制课堂教学“蓝图”

为了设计一份形式新颖、内容精准、容量适宜的课堂教学“蓝图”,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查找资料、构思设计、编辑文档,经过教研组内集体备课研讨后,再修改整理,形成定稿。我认为衡量一份教学设计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是否以学生为主体,是否以学生的活动和自主学习为主。例如,我在设计七年级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时,在两个班级使用了两个不同的授课形式,先在一个班级使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将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出现的时间、地区、生产和生活的重点知识填进表格,独立完成后小组内部交流、比对。后来在另外一个班级同样是以掌握以上知识为目的,在完成自主预习任务后,我将六个小组编排成两个大组,让他们分别扮演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以第一人称介绍自己的生产生活情况。先在各个小组内做准备,然后推选一位代表。同学们在预习后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小组准备阶段十分积极活跃,展示阶段争先恐后,跃跃欲试。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介绍得绘声绘色,非常精彩。很显然,两个班级学生的活动效果肯定不同,后一个班级的同学不仅合作意识、团体意识增强,自我表现能力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更在热闹、快乐的氛围中掌握了比较枯燥的历史知识。

二、当好“主持人”,宏观调控课堂教学

教师应在历史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充分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科学、灵活、智慧和创造性地进行调控,避免学习活动程式化、机械化。开头使用精妙简约、引人入胜的导语,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操作过程中掌控活动的时间,活动的程度,活动与活动之间要衔接自如;还要能及时处理好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课堂上教师精当的点拨讲解和适度的提升拓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教学九年级历史《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一课,在学习过程即将结束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迎来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发问是为了引导学生开展交流,让他们自己去感悟、理解。这样提升了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真正做到“学生会的老师一定不讲,老师讲的一定是学生最想听的”。

三、当好“公证员”,评价和激励小组活动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维持热情的持久性,提高历史课堂的实效性,教师需要建立公正、合理、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例如,我在班级中实行小组积分竞赛,下课前由负责人进行统计,积分累计一个月后再评奖。基本规则就是答对一个问题或有积极表现的小组得一分,这样平时表现积极的学生给本组赢得了很多的加分。课堂上,我经常给积分暂时落后的小组创造加分的机会。课堂应该是人人展示才能的大舞台,所以我经常为那些不主动表现的同学开设“绿色通道”,给予优先发言的权利。事实证明,这样的评价激励机制让每个成员积极动脑,踊跃参与,学习效果当然就不言而喻了。

四、做好“践行者”,课后积极反思总结

教师应该对自己已有的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和评价,找出得失,明确方向,将教学行为不断趋于合理和完善,从而使自身的职业素养不断充实、丰富和成熟起来,和学生共同成长。每一节课结束后,我总要及時地进行剖析和反思。有时是静心思考一会儿,有时是写下自己的感受,以便于以后修正自己的教学。

仅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历史教师在活动教学中的角色加以定位,显然是不够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更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更好地提高历史课堂活动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成长。

猜你喜欢
实效性班级历史
班级“四小怪”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不称心的新班级
新历史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