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2017-05-16 21:00蒋桂姬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

蒋桂姬

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丰富,概念性单元较多,常需学生进行记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思想陈旧,教学内容停滞,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并未表现出科学性、时代性的教学观念。受此影响,学生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心生厌倦,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充满了无奈。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教学,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并擅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获得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一、思想品德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设计原则

1.思想性。

初中生这一年龄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思想品德课堂又是学校育人的重要阵地,因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把一些典型的案例和德育结合起来,将课本教育寓于实际案例中,加深教学的思想性,最终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以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例,教师可以提出在现实生活中,自身或其他行为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问题,之后,教师再因势利导,强调说明生態环境被破坏对人类的危害。案例教学法更为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其触目可见,从而在思想上重视保护环境,共同爱护家园环境,并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2.目的性。

所谓目的性,即通过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所呈现出的案例一定伴有明确目的。所以,这就必然要求案例一定要足够精练,决不可单纯为了说明案例而去体现案例,不然,不合时宜地单方面堆砌案例,只会体现课堂表面上的“丰富”,而忽略了思想品德课堂的实质。

3.科学性。

科学性的原则是指教学所举案例必须要遵守客观事实,从实际出发,具有肯定的科学依据。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或多媒体手段把思想品德教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转化为学生可以直观感受的生动画面、视频等,这同样符合中学生这一年龄段的认知规律。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案例穿插。

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释问题,并证明某观点。所以,教师在实施案例法教学前,就应设计好案例的呈现时机与实施策略。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呈现案例情景,从而提高案例运用的直观性,最终引出课本中的核心观点。

2.合作机制。

在对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案例进行讨论时,通常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在进行组内讨论后,由小组长代表发言,讲述案例的要旨,同时,其他同学也可对内容及时补充。此时,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和学生融为一体。这种由案例衍生出的合作机制,也符合新课改理念中师生关系应当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这一教学理念。教师观察每个小组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并适当地组织与引导教学流程,懂得欣赏每一个学生。同时,允许学生自制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自己,畅所欲言。

3.情境嵌入。

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创设教材中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强化学生的真实感与直观性,从而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案例,掌握教学内容。

4.强化实践。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可以适时地组织学生自己编写案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以《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为例,教师可具体安排如下作业:以五人为一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发现其所在社区、村庄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哪些是先进、值得提倡的,而哪些又是愚昧、应尽快抛弃的。通过照片、录音、视频、实物、文字报告等各种形式,并充分结合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在课堂中分组展示,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模式强调根据中学生的特点与认知水平,通过案例来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使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此期间,教师进行点拨与引导,进一步使学生达到知识层面上的有效建构。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不仅需要充分理解教材,更会擅于选择典型案例,让课本中的理论变得更加直观可见,使抽象概念变得更为具体,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寓教于理。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加生动和富有魅力,实现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