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及自身应对措施

2017-05-16 21:35王奎群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压力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王奎群

摘 要:在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日趋艰难的条件下,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及自身的压力。为此,大学生自身应采取辩证看待压力、正确认识自我、掌握调节方法、有效管理时间、寻求社会支持等措施积极应对。变不利为有利,化解层层压力,努力开拓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新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压力;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110-03

在激烈的竞争和社会变革的环境下,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有学者曾对社会不同人群承受的压力做过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学生所承受的压力最大,农民最小,工人与科技人员居中[1]。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很大,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却较差。因此,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压力并有效管理压力,从而提高自己压力管理的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一、压力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压力的含义。压力是现代人普遍的心理体验。它存在于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习成绩落后、工作任务加重、亲人患病等都会给人带来压力。何谓压力?我国学者黄希庭认为,心理学上的压力通常有三种含义:一是指现实存在的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即压力源;二是指人对压力事件的反应,即压力反应;三是威胁性的刺激带来的一种被压迫的主观感受,即压力感[2]。车文博认为,心理压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性创伤体验、慢性紧张等导致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由此可见,压力应当是一种体验到的东西,它无法避开主体而独立存在,它一般包括压力事件和心理压力。

2.压力与心理健康。面临压力时,个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反应。个体在压力状态下出现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严重影响个体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

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随着年级增大,压力感也逐渐增大[3]。笔者研究发现,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有以下方面:

1.就业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4]。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根据对中国未来新增劳动力人口的测算,未来数年中国青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每年仍保持在1 500~2 200万之间的高位,供大于求,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直接导致就业压力大[5]。每年的毕业生像潮水一样涌进招聘会场,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一点也不亚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大学生就业中的冲突主要表现为:(1)所学专业与就业市场的冲突;(2)就业选择与父母意见的冲突;(3)就业过程中发生的冲突。不少大四学生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四处奔波,身心俱疲。尤其是看到同学大都找到了工作,自己的工作仍无着落时,压力更大。就业压力不仅表现在大四学生身上,大一、大二的学生也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他们在校期间疯狂盲目考证,参加考证补习班,企图增加就业“砝码”。还有的学生选择考研或考公务员,周末或假期不停地参加各种辅导班。

2.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是作为学生永远需要面对的主题。调查显示,面对学业压力,26.8%的大学生认为较大,4.4%的大学生心理不堪重负[3]。虽然这个数据不是很高,但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大学的课程表面上看似容易,课业负担也比较轻,但是要想取得好成绩也并不容易,再加上近年来大学生的考试和评分制度在不断改革,如果疏忽大意也很容易造成考试挂科,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拿不到学位,导致不少大学生考前的紧张和考后的不安。还有一部分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虽然没有挂科的压力,但他们面临着争夺好名次和奖学金上的压力。

3.交往压力。心理学研究指出: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发展,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6]。大学阶段是青年学子走出家门开始独立交往的阶段,也是人生中最渴望交往和交往最广泛的阶段。但不少学生由于没有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在交往中屡屡受挫,不敢不愿与人交往。还有些大学生由于外貌、家庭、性格等原因在与别人交往中会有自卑感,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同学间不经意的一句玩笑或某种行为都会深深地刺伤他们的心灵。此外,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处理多种人事关系,如舍友关系、同学关系、同乡关系、师生关系等,诸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畅、甚至发生人际冲突。其中,最难处理的是舍友关系。宿舍不和的案例,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经常会遇到。有同学曾向我抱怨:“待在宿舍里的感觉有点窒息,想到还要生活一年多,真难受极了。”

4.经济压力。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大部分同学的家庭条件都还可以,但是也有为数不少的贫困学生。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有5%~7%是特困生[7]。这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月生活费比较少,有的甚至连学费都很难凑齐,需要申请助学金和助学贷款。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与同学们学习、生活在一起,无形中会和其他同学对比。当其他同去买东西而自己不能,其他同学吃好的饭食而自己吃比较差的饭食难免会自惭形秽,长期下来对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压力。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的各種开销也逐渐增加,谈恋爱,上网吧,过生日,租房子,交际应酬……特别是部分大学生由于强烈的虚荣心,买手机要名牌,买衣服几百块的衣服不看,同学过生日要送贵重礼物,同乡聚会要上高档酒店,这给不少大学生尤其给经济条件一般的大学生也带来不小的压力。

5.情感压力。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后期,从生理阶段讲,生理发展基本完成,性意识增强,因而对异性往往产生强烈的兴趣,渴望与异性交往并收获爱情。大学生在追求异性的过程中会面临压力,主要表现为紧张、害怕,既担心被对方拒绝,又担心被别人嘲笑。因此,处在这种状态的大学生心理波动比较大,有时会因为对方某个积极的言语高兴不已,有时又会因为对方某个小的细节而胡思乱想,心情沮丧。处在恋爱中的大学生也会面临压力,其主要表现是为如何保持和发展这段感情而苦恼,自己的举止能不能让对方满意等;也有一些人会因为想结束这段感情却不知如何开口。处在失恋中的大学生压力最大,其表现一般是失望、沮丧、痛苦、自闭,严重的甚至想不开可能会轻生。

此外,大学生还面对着评选三好学生、竞选学生干部、入党等竞争带来的压力及独立处理各种生活问题的能力不足所带来的压力等。

三、大学生自身应对压力的措施

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巨大压力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社会的,也有来自家庭的,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大学生无法改变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中的不公平现象,无法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但自身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地应对压力。

1.辩证看待压力。很多压力的产生都源于自身的态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尤其需要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加拿大医学教授塞勒博士曾说:“压力是人生的香料。不要认为压力只有不良影响,人们应该转换认识和情绪,多去开发压力的有利面。”适当的压力可以使人思维活跃,积极调动身心潜能去改变环境,迎接挑战。当一个人正视压力,压力就会表现出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压力能使大学生正视自己、积累人生经验,变得更加成熟;压力可以使人发现自身潜力,在大学期间依据自身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规划,充满自信,不断自我挑战,身体力行逐一实现目标。

2.正确认识自我。一个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变得成熟、自信,从而避免因过低自我评价所带来的自卑和过高评价所产生的自负和失落。有些大学生的压力就是源于不会认识自己,不敢认识自己,不愿认识自己。比如,有的大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抱佛脚,却幻想着考取优异成绩,一旦成绩不理想还很郁闷,这就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表现。再如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缺点和不足等缺乏客观的认识,导致自己在恋爱、择业时,或过于自负,期望值高;或过于自卑,期望值低,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3.掌握调节方法。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压力时,学会放松、进行自我调节是减少或消除压力影响的最有效途径,使生理、心理活动趋于平衡。

4.有效管理时间。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许多压力,都来源于事情和任務本身。首先列出日学习清单,对学习任务进行分类;然后按照重要性和紧急程度确定ABC顺序,确定工作日程及时间分配,实施计划,记录花费的时间,总结经验。

5.寻求社会支持。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社会支持能提高个体有效应对的能力,从而减轻压力的不良影响。社会支持又称社会关系网络,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学、伙伴、社团等组织给予个体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社会支持能够为个体提供安全感和用以应对压力的条件,使大学生以积极的观点与态度面对外界提出的要求,采取有效的行为去处理生活中各种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些俗语生动地讲述了社会支持在个人应对挫折、困境中所起的支持作用。不要羞于开口,主动寻求帮助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无能,相反,它恰恰是其心理成熟的表现。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压力是很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压力,了解可能面临的压力,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有效管理压力,从而提高自己压力管理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使大学生活过得充实愉快、精彩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甘一方,陈昌惠.中国生活事件调查(二)不同职业心理紧张的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6):268.

[2] 豆宏健,王成德.大学生成长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0.

[3] 王易.当代大学生压力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339-340.

[4] 戴丽,吴晓玮,周宁,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36.

[5] 徐学俊.大学生心理成长导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50.

[6] 陈兰萍.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12.

[7] 郭亚娅.成长,总会有一点痛[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35.

[责任编辑 吴 迪]

猜你喜欢
压力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对教师幸福感的认识
对液体压强三种容器问题的浅析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