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社区群众文化中花鼓戏的应用与实践

2017-05-16 10:04魏良琴赵琦方文睿蒋晓燕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花鼓戏应用实践

魏良琴++赵琦++方文睿++蒋晓燕

【摘 要】传承多年的花鼓戏如何与现今的人们审美趣味相互结合是目前剧种传承研究的一大突破点与结合点。本课题对益阳地区的群众进行实地的调研与调查后发现,其在社区群众文化中的普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笔者在以往花鼓戏表演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应用,并与广场舞相结合,利用群众文化在社区中进行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推广效果。

【关键词】湖南益阳;花鼓戏;传承发展;应用实践

一、益阳地区花鼓戏应用现状

益阳花鼓戏是湖南本土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特点为流传范围广、有着较强的历史性特征。①花鼓戏出身于民间,并且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民间常常有专门的戏班对其进行宣传并进行专业的演出。花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艺术形式逐渐被互联网传播下的各种新型艺术文化所取代。即使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也因其群众基础的高龄化,导致花鼓戏在文化大潮中失去了一席之地,而使之在传承与创新上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所幸,在湖南益阳这个非主线城市,花鼓戏还让想对之进行传承的人有迹可循。

二、针对益阳社区群众中对花鼓戏应用情况的调研结果

笔者对在益阳社区群众中应用花鼓戏与实践传承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在益阳地区花鼓戏传承的现状与其发展可能。

(一)花鼓戏发展传承现状

1.笔者深入社区进行探访和调查,发现其中的部分社区已经没有了花鼓戏这样传统戏剧的生存空间。

2.笔者对社区群众进行采访后得知如今的花鼓戏,会的人少,能够表演的人数更少。

(二)花鼓戏传承发展可能

1.益阳地区的花鼓戏传承并没有得到重视,但是其有很好的花鼓戏文化活动基础。

2.可以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活动方式——广场舞,将花鼓戏与之结合,创造出花鼓广场舞,借助群众广场舞的活动平台,将花鼓戏重新进行传播扩散,推进社区群众的视野,为传承这一传统文化贡献微薄之力。

三、益阳社区群众文化中推广花鼓戏的结果与作用

(一)花鼓戏的推广结果

基于花鼓戏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发展关系可得知,在益阳社区中花鼓戏应用的主要问题就是与当下跳广场舞的中年人审美观的不一致与不统一,所以导致了其场地的限制性与受众的限制性。利用社区群众文化与花鼓戏进行结合的方式在益阳社区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在笔者与同伴的一起努力下,创新出一种与现今舞蹈与歌唱形式相结合的花鼓戏动作。在完成这一创新后,与社区广场舞表演人员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完成了花鼓戏在社区中的改良。笔者实地对附近几个社区进行宣传,发现一部分群众对此有相当的兴趣,在笔者的帮助下,少数有条件并且不受场地限制的社区群众已初步学会了基本动作,能够单独的进行练习。

(二)花鼓戏传播推广的作用

1.双赢的文化结合

将花鼓戏与广场舞进行融合的创新性实验,使得花鼓戏在社区中的传播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区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结合。社区群众文化需要依靠群众来发展和创新,而群众拥有了成为传统文化传播推广媒介的条件的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存在价值与存在方式,传统文化得以在社区中传播,既丰富了群众社区活动的体裁,又得以传播下去。如此呈现出了一个社区群众文化与花鼓戏文化双赢的局面。

2.文化与娱乐的良性循环

花鼓戏作为我国非遗代表之一,通过创新性实验的改变,能很好的丰富社区群众的业余生活,也能够使其在世间的潮流中不被遗忘。并且,社区群众文化的传播速度较快,花鼓戏经过现代改编后较为符合当下的审美与流行观念,能够通过社区内一定数量的中年人进一步传播与推广,解决了花鼓戏传统文化的受众限制性。花鼓戏的应用范围和改编形式的增多能够进一步增加花鼓戏文化的喜好人数,形成良性循环,带动花鼓戏文化的整体协同发展。

3.深入校园的改编浪潮

花鼓戏如今最大的问题就是其太过于传统,而未能深入年轻群体的文化视野,本创新性研究注重发扬花鼓戏文化的同时,也将其传统花鼓戏形式与现代相结合,使得其能够更好的融入年轻人的文化生活。花鼓戏广场舞即是走进校园,在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努力下,形成的一种改编形式。花鼓戏深入校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出另外的舞蹈的演出形式。如此,发展下去,拓展新一代青年人的视野,也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范围。

四、展望与期待

湖南花鼓戏是传统剧种之一,也是非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不应该只在固定的场所变得小众化。笔者与同伴创新的花鼓戏广场舞如今在益阳范围内的社区中有着很好的传承效果,也呼吁到了加入到花鼓戏传承中的青年人不在少数。益阳社区内的群众文化与花鼓戏的结合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剧种只有与时代结合,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够有所发展,有所成就。花鼓戏现代改编的成功也代表着老剧种改编潮流的兴起,益阳地区目前还有许多老剧种--如三棒鼓,也都同样面临着传承或遗失的问题。此番花鼓戏与群众文化的结合为传统剧种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成功经验实例,也为其他剧种的传承思考起到一定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为肩负祖国文化振兴事业的青年人,我们有责任将身边的传统文化代表——花鼓戏传承下去。不管是这次将花鼓戏与广场舞进行结合,深入社区的实践活动,还是以后即将从事的中小学教育事业,我们都当以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努力创新,发挥才智,为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指导老师:张梦星

项目编号:2016年湖南城市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结题论文。项目编号:CX201673。项目负责人:魏良琴、赵琦、方文睿、蒋晓燕。

参考文献:

[1]祁庆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在于活态传承,由徽州词祭引发的一点思考[J].三峡学院学报,2009,(2).

[2]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3]季国平.扎根乡土,占領都市——关于“重建中国戏剧”的断想[J].中国戏剧,2004(3).

[4]聂华林,李莹华.中国西部农村文化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顾兆农.实行文化“普惠”武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J].精神文明导刊,2007(4):41-42.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花鼓戏应用实践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湖北远安花鼓戏当代生存状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