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忠于党
—— 寻访肖民

2017-05-17 11:42张芳芳
岭南音乐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民军队创作音乐

文|张芳芳

人民军队忠于党
—— 寻访肖民

文|张芳芳

专栏:广东百年音乐名人(主持人:何平)

编者按:在中国音乐史经典教科书和资料中,中国音乐发展中重要的音乐家,可圈可点的广东音乐家就有20多位,他们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们铭记史册,为他们的贡献广为人知做出自己的努力。为此,本刊将在“音乐人物”栏目专门辟出“广东百年音乐名人”专栏,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这些音乐家,我们将以他们为骄傲,以他们为榜样,在新时期的工作中做出新贡献。

他创作出了家喻户晓的军旅歌曲《人民军队忠于党》;他的歌曲持续奏响了半个世纪;他获得了2007年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他就是肖民。

由于手中肖民的住址和联系电话都是错误的,于是几经辗转,寻访了十几个军区大院与干休所,终于在2016年8月的一天,找到了这位已经89岁高龄的著名作曲家。走进肖民老师家的屋门,一抬眼看见橱窗里金色的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的奖杯在熠熠闪光……

肖民,原名张爱民,中国著名军旅作曲家,1927年出生于山东单县,1939年参军,曾任中国音协理事、中国音协(广东分会)副主席;武汉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学院音乐系教研组组长;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副团长并长期兼任合唱指挥;2007年,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代表作品有:《人民军队忠于党》、《人民是靠山》、《我们是无敌的夜老虎》、《火把节之夜》等。

一、自幼从军,艺出营盘

1939年,战火的硝烟已经在全国弥漫。当时,八路军以延安为中心,到各个敌后战区建立根据地,组织群众与日军抗击。这其中就有一批八路军来到了鲁西南地区,这时候,单县的一位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对自己12岁的儿子说:去当八路军吧,这是真正打鬼子的队伍,是人民的军队!就这样,在父亲的指引下,12岁的肖民,虽然还是个孩子,却毅然地参军了。

到了部队,由于肖民会识字,就被分到宣传队。教群众和部队唱歌是宣传队的一项重要工作。战区的音乐要经常更新,从来没有进行过音乐创作的肖民,由于年龄非常小,所以特别容易受到音乐的感染,受到歌曲的激励,受到演唱的鼓舞,部队那种雄壮激昂的齐唱,那种通过唱歌催发昂扬斗志的激情,对他都有强烈的熏染。年轻的肖民,就是在这样一种抗日队伍和抗日疆场壮怀激烈的环境下,激发了创作的欲望、热情和灵感。就这样,根据唱过的许多歌曲,依照脑海中存在的旋律,第一首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曲《群众是我们的靠山》应运而生,歌曲一发表就受到热烈欢迎,这更增强了肖民创作的信心,这一年是1944年,同年,肖民还创作了一首《泰石公路北》,刊登在根据地出版的刊物《大众歌声》上。

当时的抗战生活非常艰苦,每一次行军每一次战斗都有生命危险。有一次,肖民所在的一个小部队,被日军围困在一个山头里,秋天的山里只有野柿子,肖民和其他战友整整吃了一个星期的野柿子,直到最后突围。肖民老师说,从此,他再也不愿意吃柿子。也许正是这样艰苦的成长环境,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的抗日精神,不怕危险,敢于牺牲的军人本质,成为了他以后音乐创作的灵感源泉。

歌谱《人民军队忠于党》

一位军人音乐家的成长,一定有艰苦朴素生活的基础,肖民音乐创作的基础就是艰苦卓绝的抗日生活,这种经历对于我们今天是有教育意义的,今天我们的音乐家也应该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来感受时代精神对自己的熏陶和鼓舞,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挚感人的作品。

1953年,肖民随部队到了广州,从此就在广州扎了根。

二、独特的视角,广泛的影响

1950-1953年期间,肖民创作了大气豪迈的舞剧音乐《母亲在召唤》,1955年,又与李敏(已病逝)合作写了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与朝鲜人民深厚情谊的合唱《再见吧,阿妈妮!》,都受到了广大官兵的喜爱,并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1956-1958年,肖民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之后,作曲技巧得到了更大的提升,音乐创作特点也逐步确立。

1960年,肖民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人民军队忠于党》。肖民说,每次一首歌曲出来,演唱的、流行的情况如何,都会给自己一些思考与启发。由于这首《人民军队忠于党》是队列歌曲,队列歌曲要求雄壮、有力、气势昂扬。肖民希望像这类的歌曲能写出一个特点出来。他认为,大部分的队列歌曲豪迈雄壮大气,却缺乏深情之感,不够好听,这种豪迈的特点应当与发自内心的深情相结合。其次,肖民认为,进行曲的特点和民族音调的特点要结合,这样才能显示出我们本民族的特色。基于这些考虑,他创作出了耳熟能详的《人民军队忠于党》。

《人民军队忠于党》正是豪迈与深情相结合的典范。整首歌曲具有典型的进行曲风格,旋律明朗上口,2/4拍的节奏感非常强,大调的调式奠定了歌曲豪迈的英雄主义基调。歌曲的第二句,抒情性尽显,歌唱性增强,具有很强的连贯性,旋律上也有了柔和的特点,这正是自由的抒情性体现,最后歌曲在昂扬向上、雄壮威武的基调中结束。这首歌有四段歌词,歌词结构上采用分节歌的形式,分节歌是中国民歌的常见结构。分节歌式的歌词,并不容易进行歌曲创作,如果写的不好听,演唱者和听众都会有腻烦之感,而肖民巧妙地构思,将体现时代特点的歌词与分节歌的歌词结构相结合,使得这首歌曲又兼具时代性与民族性,百唱不烦,百听不厌。

《人民军队忠于党》创作于1960年,最早刊载于《解放军歌曲》杂志上。这首歌曲曲长一分半,短小精悍,易学易唱。1961年,它被军委总政治部列为全军必唱的13首歌曲之一;1964年获得全军第四届文艺汇演音乐创作奖;整个70年代,这首歌响遍了海陆空,三军无人不晓无人不知,极大地鼓舞了官兵士气,抖擞了军人的威武,坚定了全军的信仰。直至今日,这首歌曲已经诞生56年了,却始终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爱,频频出现在国家重大活动及演出的节目单中:在200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与2015年9月3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中,这首歌曲都奏响于天安门;在2016年8月1日,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九周年文艺晚会中,《人民军队忠于党》也作为经典歌曲节目向观众展现。

因受演出需要,1962年,肖民为《人民军队忠于党》配上了管弦乐伴奏,在合唱的第四段做了转调处理,加入了二声部,使和声肢体更加丰满,使整首歌曲气势更加恢弘,在抒情的基础上,更有一种波澜壮阔之感。这种“豪迈”与“深情”相互辉映的创作特点一直持续着肖民的整个创作生涯。离休之后,肖民又创作出了由瞿琮作词的《人民是靠山》,也是这两种特点相互完美结合的典范。

肖民说,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必须要具有两种特色,即“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肖民认为这两种特色是音乐创作的基础,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必须在这两种特色的基础上写出“这一个”。“这一个”是创新的、独一无二的。在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必需要写出自己的东西,有新的创造,才能有新的突破。

在肖民的作品中,有很多是他这种观点的呈现。除了《人民军队忠于党》和《人民是靠山》以外,还有具有江西采茶调风格的《井冈山上采杨梅》;具有粤北客家山歌因素的《月下话别》;带有瑶族风情的《瑶岭夜歌》;以彝族民歌为素材的《火把节之夜》等。

肖民和夫人杨冲。

“豪迈”与“深情”并重,“时代”与“民族”共融,这种独特的创作视角,使肖民的歌曲走进千家万户。

三、美是创作的灵魂,要不懈地追求

习近平2014年10月15号的文艺座谈会的讲话,有很多精辟的论述。他说追求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人们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文艺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

美是什么?肖民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音乐音响,主观来欣赏,在互动的过程中主观的判断。音乐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它有地域性,比如陕西人喜欢秦腔,江浙人喜欢越剧,广东人喜欢粤剧。肖民还认为,美不仅仅是一种作曲技巧或者是某种结合的方式,而是一种特色,美藏在特色里面。但又不是所有有特色的东西都是美的,有些标新立异的音乐虽然有特色,但是内容低俗、形式浮夸,不能称之为美。肖民呼吁,每一个音乐工作者都应该在美的创作、美的追求上,有所进步,有所探索。

在访谈的最后我问道:“肖老师,您对我们后辈的音乐人有什么建议吗?”肖民老师笑着说:“我没有什么建议,未来是你们年轻人的,你们去闯吧!”

张芳芳: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2013年硕士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

读者来信

《岭南音乐》编辑部同志:

您好!去年协会寄来的6期杂志都收到,质量很好。

其中第六期(应为第五期《走近音乐家章枚》)关于“章枚”(1912-1995,阳江),经查实,他不是“阳江人”。章枚祖籍是“新会县双水镇小冈乡梅冈村”人。他1935年由沪回新会,进入江门洋关(海关)工作至1938年。在全国救亡运动中,他创作了第一首(抗日)歌曲《打倒汉奸》。最后他决定放弃280元大洋的高薪,告别恋人,奔赴广西参加战区战工队(5队)。次年(1939年)1月7日,因在桂林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纪念会上唱《国际歌》《延安颂》,招致国民党当局传讯。1940年经夏衍同志介绍,北上参加新四军。他参加军后的第一首作品是《怒吼吧,花江》。上世纪七十年代回乡寻亲曾在家乡留下两首歌。第二次回来是到省音协,顺便回过家乡。

会员:黄蕾

2017年3月23日

感谢黄蕾同志的来信。感谢广大会员对《岭南音乐》的关心和支持。欢迎读者对本刊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本刊编辑部

猜你喜欢
人民军队创作音乐
砥砺前行光明路 人民军队忠于党
《一墙之隔》创作谈
人民军队忠于党
音乐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创作失败
人民军队在各地武装起义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