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隆桥头堡之战:“南风”劲吹

2017-05-17 08:24鸿渐
军事文摘 2017年5期
关键词:桥头堡斯洛伐克南风

鸿渐

二战爆发前,捷克斯洛伐克就被德国吞并,斯洛伐克得以成为独立的国家。到二战的最后时刻,一直相对平静的斯洛伐克也迎来战火,杜科拉山口和布拉迪斯拉发等地相继爆发了激战。苏联红军当然是最后的胜利者,不过在此过程中,失败和伤亡也是不可避免的。1945年2月,德军就向赫隆河畔的苏军桥头堡地区发动了一场大规模反攻,取得了最后屈指可数的战术胜利。

战火烧至斯洛伐克

德军在二战中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乃是西线的阿登战役,在这次孤注一掷的反攻失败后,德国人尽管仍零星取得了一些战术性胜利,但再无任何战略性成就,在欧洲战场上三线(东线、西线、南线)受敌的德国军队,只有在苦苦防御中不断消耗,直至最终败亡。而本文述及的内容,就是这些零星战术性胜利中的一次。

时光进入1945年,盟军在阿登战役伤亡惨重的现实,让英国首相邱吉尔力请斯大林发动攻击,以便缓解盟军在西线所承受的压力。苏军立即以自己强有力的行动做出了回应,那就是始于1945年1月12日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

自从1944年秋天以来,广阔的东部战线已经分成以喀尔巴阡山脉为界的两大部分,其中,乌克兰第2和第3方面军正在喀尔巴阡山脉以南推进,矛头直指布达佩斯-维也纳方向。当年年底,苏军成功地向多瑙河进军并且包围了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在這种情况下,苏军的兵锋第一次延伸到了斯洛伐克西南地区。1944年12月14日,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攻入斯洛伐克境内,于6天后解放了莱维采,接着进至赫隆河下游地区。对于从东向西推进的部队来说,赫隆河是他们前进的一道天然屏障,不过苏军并不急于渡河,他们正打算利用赫隆河来掩护自己的侧翼,以便让在过去几个月以来一直经受激烈战斗的部队得到整补。

赫隆河下游所在地区乃是斯洛伐克多山的部分,对德军来说是一处理想的防御地带。喀尔巴阡山本身阻碍了苏军的快速推进,每处山谷和山脊都可以成为防御阵地。因此到了1945年初,斯洛伐克就成为东线交战地图上一个相当大的突出部。不过,德国人在这里并不能做得更多,因为驻守在此的多为质量低下的部队,比如第178装甲掷弹兵师、第211国民掷弹兵师,以及第357步兵师等等。

1945年新年第一天过后,德军最高统帅部便展开“康拉德行动”,力图打破苏军对布达佩斯的包围。乌克兰第2方面军也随即接到任务,阻止德军在多瑙河以北实施攻击的任何企图,同时在莱维采以南越过赫隆河,在对岸建立桥头堡,以此来威胁德军的侧翼。

1945年1月6日凌晨3时,苏军突袭从帕坎到卡梅宁一线,重创了准备不足的匈牙利“圣拉斯洛”师和德国第6装甲师,当时后者实际上已没有什么像样的重武器了。当天晚上,苏军多支部队分别向赫隆河接近地进击,并且普遍成功渡河,在对岸建立了桥头堡。

第二天,意识到苏军意图的德军巩固了他们的防线,从而阻碍了苏军进攻部队进一步扩大其桥头堡。苏军第5近卫坦克军到达科马诺东缘,在那里被猛烈的反坦克火力所阻击,与伴随其作战的第9近卫机械化军发生了激烈交火。

“南风行动”悄然展开

1945年1月8日,双方都不断加强兵力,围绕着赫隆桥头堡的战斗也愈形激烈。德军投入第20装甲师和第46步兵师,在其东面部署了第8装甲师和第211国民掷弹兵师,并把第153预备师集结在胡尔巴诺沃地区以为策应。在此态势下,苏军第5近卫坦克军第二次攻击科马诺的行动依旧未能得手。

持续的激战削弱了苏军的进攻部队,比如苏军近卫坦克军到1945年1月11日只剩下72辆坦克可用。德国人开始从科马诺等地区发动反击,他们动用了这一区域所有的装甲部队,逐步把战线向前推进。

融化的积雪和持续的降雨造成赫隆河水位暴涨,摧毁了苏联工兵建造的渡桥,赫隆桥头堡的苏军部队由此被切断了后路。苏军大本营一度考虑将桥头堡的部队撤出,不过此后还是决定固守当地,而其时当地的德军也无力消除桥头堡。

在试图解救布达佩斯之围的紧要关头,赫隆桥头堡自然成为德国人心目中的一大威胁,权衡之下,德军最高统帅部决心修正径直救援布达佩斯的作战意图,改为集中主力扫除赫隆桥头堡,这次作战被称为“南风行动”。

也有人指出,实际上希特勒并不打算全力拯救布达佩斯,他觉得被围在这口大锅里的德国和匈牙利部队已是无药可救。当这座都城终于在2月13日陷落之后,这个大独裁者倒是对“南风行动”兴致浓郁,他认为这样做能带来许多好处,比如将能够阻止苏军向奥地利推进。

他下令调动在阿登战役之后处于休整期的武装党卫队的第6装甲集团军,作为“南风行动”的主力。有的高级参谋觉得在盟军掌握绝对空中优势的情况下大范围转移这个装甲集团军的想法听起来很不现实,但希特勒一言既出,部队还是行动起来,结果这支装甲部队采取昼伏夜出的办法,成功地通过了部分受到破坏的东线铁路系统,来到了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的边境地带。

在那时,这支部队被分成两个部分:党卫军第2装甲军继续向南进军,党卫军第1装甲军则开赴斯洛伐克西南部执行对赫隆桥头堡的反击。这个军的主力部队是党卫军第1“警卫旗队”装甲师和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共有60辆IV号坦克、70辆“豹”式坦克、13辆IV号驱逐坦克,另外还有第501重坦克营的近20辆“虎”式重型坦克。“警卫旗队”师特别组织了一个坦克战斗群,交由争议人物派佩尔指挥,此人不久前在阿登反击战中制造了马尔梅迪杀俘事件。

第1党卫军装甲军进抵战场附近的扎姆基地区。自1944年10月以来,当地的火车站已经三度成为美军空袭的目标,所以德军在那里卸下士兵和装备相当费事。不过之后部队就展开顺利,部署到了小村杜布尼克、科尔塔、亚索瓦、法尔纳一线地区。在那里,党卫队部队还迎来第44元首掷弹兵师的增援,后者之前曾在意大利前线激战。

坦克集群的突击

守在赫隆桥头堡的是苏军第7近卫集团军的部队。他们已经建立了坚固的防御阵地,但是士兵和车辆仍然很不足,每个步兵连平均只有25~30人,而集中在第4近卫机械化军的重型车辆只有约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缴获自德国和匈牙利的坦克。近几天有一些增援部队渡河而来,包括第6近卫空降师的一部,以及第4近卫机械化军派来的第14近卫机械化旅和第27独立坦克旅,不过很难指望更多援军到来了。

苏军桥头堡的中心地带位于小村斯沃丁和格贝尔采之间,预计德军会向这里发动攻击,这个判断大致是正确的。守军在这里集中部署了当成固定炮台使用的坦克,相当数量的反坦克武器,以及新进来的伞兵部队。除了这里的主要防区外,苏军还在周边的村庄边缘、公路、铁路和溪流布置了层层防线。

1945年2月17日凌晨4时,德军开始炮火准备,宣告“南风行动”正式开始。2小时的炮击结束后,第44掷弹兵师进攻斯沃丁的正面,当即与苏联伞兵接火。经过一整天的拉锯战,德国人在晚上就占领了这个村庄。

在东面,第46步兵师攻击向前,一度陷入反坦克火网的阻击,等到“警卫旗队”师的坦克上前后才取得了突破。同时,第211国民掷弹兵师也在布鲁提村北面遇到了苏联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有力阻击,难以按计划推进。

这一天的下午,“希特勒青年團”师和第501重坦克营亦投入战斗,白昼将尽时,重达60吨的“虎”式坦克已经打到了帕里尔溪的南岸,在那里严重威胁苏军的侧翼。守军试图实施反击,但没有足够的手段打退“虎”式坦克。

第二天,德军投入了更多步兵,争夺的焦点变成了格贝尔采。“希特勒青年团”师攻击设在村西面的苏军主阵地,“警卫旗队”师则从北面包抄夹击。下午,苏军从赫隆河对岸出动轰炸机实施低空袭击,力助守军维持阵地,但是德国人投入了大量坦克,到日落时开进了格贝尔采。

1945年2月19日日出之前的5时30分,党卫队的装甲纵队开始向赫隆桥头堡最重要的支撑点图洛沃推进,“希特勒青年团”师的“豹”式和IV号坦克在掷弹兵的伴随下,自格贝尔采沿着公路行进;“警卫旗队”师则在公路以北的高地上前进。

最先开始直接攻击图洛沃的是派佩尔战斗群,苏军把剩余的T-34坦克前派到图洛沃火车站,在城区西面2千米处和德军展开激战。在那里发生了两军坦克的正面冲突,结果派佩尔的“豹”式坦克数量占优,攻取了火车站。

在克服了几处反坦克障碍后,“希特勒青年团”的坦克从这天下午开始进攻图洛沃城区,就在守军力抗这股敌人的同时,从另一侧出现的德军第711步兵师钻了空子,率先突入城区。到了晚上,图洛沃的战斗已接近尾声,这就意味着赫隆河下游接近地的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落入德军之手。

胜利,抑或失败?

战事至此,仍然在桥头堡区域内抵抗的苏军第4近卫机械化军等部队只能退守布鲁提-卡梅宁一线,守军仍然保有比较强劲的反坦克实力,而且现在还可以得到河对岸友军炮兵阵地的支援。

1945年2月22日4时45分,德国人开始全力攻击布鲁提,“希特勒青年团”师的坦克率先冲向村子的北缘,虽然坦克在雷区前止步,但是下了半履带装甲车的掷弹兵依旧攻击向前。在得到第211国民掷弹兵师从南面发起的呼应后,掷弹兵攻入了村内。一队苏联坦克试图从东面发起反攻,但是被德军陆续击毁。一天的战斗结束后,布鲁提已经变成了废墟。

接下来的24小时双方都在重新组织他们的力量。守军已经无法得到更多增援,因为整个乌克兰第2方面军现在都饱受兵员和作战车辆缺乏之苦。德国人虽然占有战术优势,却也损失颇大,短时间内只能休整。

“南风行动”的最后阶段,也即德军对桥头堡的最后消除到24日才开始,经过2个小时的弹幕射击,德军在天刚亮时分兵进攻苏军最后的两处据点。8时30分,德军前部攻入比纳村,那里的最后一批苏联士兵在对岸炮火掩护下过了河,并炸毁了桥梁。

另一方面,派佩尔战斗群的坦克从南面攻击卡梅宁,他们在那里遇到一些反坦克炮的阻击,但这并不足以阻止派佩尔的前进。放弃了外围阵地的苏军退入村内,卡梅宁的每栋房子和每座农舍都经历了浴血争夺。到下午晚些时候,卡梅宁的交战声终于渐渐平息下去。赫隆桥头堡不复存在了。

德军的行动也到此为止。就算最高统帅部最初的计划把跨河追击苏联部队的内容包括在内,现在也不可能做到了。桥梁被毁、部队实力显著削弱、坦克因为泥泞大地和积雪融化而行动迟缓,这些都意味着德军无法扩大战果。

战斗在赫隆桥头堡的两军各自伤亡了3000人左右,苏军损失了大约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德国的损失数字要小一些。在赫隆的一击算是末日德军的一次精彩表现,但真的如此吗?经过“南风行动”,苏联进攻的威胁确实暂时消除了,苏军也遭受了新的伤亡,但是这次战术成功却更像是一个严重的战略性错误。希特勒把他在东线的全部底牌都摊到桌子上了,苏军能够很快就针对第6党卫军装甲集团军的到来做出针对性部署,并实施规模巨大的进攻。

1945年3月24日到25日晚上,苏军发起了决定性的进攻,他们在赫隆河下游的德军阵地上打出一个宽达17公里的大缺口,大批后续部队不断涌入,朝着纵深推进。这场3月攻势和苏军的其他进攻战役一样具有摧枯拉朽之势,震惊之余的德国人已无力应对,因为他们再也没有像样的装甲兵团可以实施逆转了。

责任编辑:彭振忠

猜你喜欢
桥头堡斯洛伐克南风
金银潭医院
南风颂
诡异的偷蛋贼
现代透视眼
站在“桥头堡”探究“因果链”
“桥头堡”上海的五大机遇
武冈市:打造农村综合服务“桥头堡”
杂技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