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狼烟

2017-05-17 13:16章雪峰
特别文摘 2017年9期
关键词:回纥狼烟烽火台

章雪峰

狼烟,一般认为,是狼粪烧出来的烟。

之所以要用狼粪来烧烟,晚唐诗人段成式在自己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中,第一个解释说:“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这一个解释,后来还引出了更为离奇的解释。即狼烟的直,来自狼肠的直。“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或曰:狼骈胁、肠直,其粪烟直,为是故也。”

“狼烟”这个事儿,就这样以讹传讹,贻误千年。

众所周知,狼烟是用于传递军事信息的。但“狼烟”一词,却直到晚唐时,才见诸文献。在这之前,我们一直用“烽火”“烽燧”“烽烟”。

如周幽王就在史上留下了大手笔的“烽火戏诸侯”典故。其实,“烽火”指的是“昼则举烽,夜则举火”。这里的“烽”就是指烟,用木柴杂草烧出来的烟。

早在唐朝,兵部就在《烽式》里明文规定:“每岁秋前,别采艾蒿、茎叶、苇条、草节,皆要相杂,为放烟之薪。”这说明,烟是由燃烧“艾蒿、茎叶、苇条、草节”等而产生的。

而且唐朝兵部把烽火台的制作规制、燃料等内容进行明文规定,这是用法律的形式来保障烽火台的建造和使用符合规定,真正起到实际效用。

在唐朝,烽火的传递速度也是有规定的,“一昼夜须行二千里”。这在那个交通、通信均不发达的时代,已经是最为迅捷的信息传递方法了。所以,我们一直用它,直到清朝。

如果,烽火台真的用狼粪来烧狼烟,最大的问题是,狼粪实在找不着!

据《旧唐书·地理志》载,长安、洛阳距离850里。这是帝国的腹心地带,连皇帝都经常在两京之间往返。所以,东都洛阳和京师长安之间,驿站密布,烽火台也密布。

按照唐制,烽火台的设置方法,“每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峻处。若有山冈隔绝,地形不便,则不限一数,要在烽烽相望。若临边界,则烽火外周筑城障”。

那么长安、洛阳间距离850里,应有近30座烽火台。假设每座每月需用狼粪2斤,那30座烽火臺每年就需要720斤狼粪。

这就麻烦了。因为,狼是众所周知的野生动物,不好找。然而在唐朝并没有专门负责收集狼粪的岗位及人员。

既然狼烟并非由狼粪燃烧而来,那“狼烟”一词中的“狼”字,又从何而来?这恐怕与唐朝开国以来,不断制造边患的周边少数民族,都跟“狼”多少沾点边有关。

唐朝前期的主要边患是突厥,而突厥正是一个以狼为图腾的民族,“旗纛之上,施金狼头,侍卫之士,谓之附离,夏言亦狼也”。

唐朝后期的边患,变成了回纥和吐蕃。回纥,与突厥同俗,同样以狼为图腾。吐蕃虽然不以狼为图腾,但其地属狼星分野,《旧唐书·天文志》中说:“今之西蕃、吐蕃、吐谷浑及西南徼外夷,皆狼星之象。”这样,吐蕃也跟狼沾上了边,所以唐人对吐蕃有“狼蕃”之称。

这样一来,遇上突厥、回纥、吐蕃等外邦的虎狼之师入侵帝国领土,烽火台燃起烟火示警,也就是传递“狼来了”的信息。

因狼而燃烟,两者合在一起,就诞生了“狼烟”一词。

(摘自“历史大学堂”微信公众号 图/亦晨)

猜你喜欢
回纥狼烟烽火台
烽火台:军事预警体系的关键
访北城滩古烽火台遗址
回纥汗国初期与唐朝关系变化探析
狼烟四起
马嵬坡怀古
烽火台
唐朝回纥“化俗”政策研究——以德宗时期为重点
背靠烽火台吹箫
田径翻身 足球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