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是数学探索的精髓

2017-05-17 17:58戴建勇
新课程·中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探索效果过程

戴建勇

摘 要:在具体的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却不能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由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过于简单,探索只流于形式,即为无效探索。通过一个知识的两次突破,第一次突破照本宣科,探索情境过于简单,让现象掩盖了实质,学生无需动脑便能归纳出结论,不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能力,于是利用课间及时反思,打破原有结构,重创情境,设计了行之有效的障碍,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让学生经历过程,最终实现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与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探索;效果;过程;生成

反思一

从形式到内容再到过程,都能体现出课改的意识,让学生经历观察、交流、探索的过程,得到二次根式的性质2,从探索的过程看,让学生先根据现有经验进行计算,再交流探索,达到得到二次根式的性质2,针对不够完善的结论,教师再次引导学生二次交流探索,终于得到结论,看似一次成功的探索归纳。由于探索过程本应是需要动脑创新的过程,从而加以理解,得到新知,培养学生的能力,然而细看本次探索发现:学生再归纳二次根式性质2时,由于有性质1的引导,这一过程已经失去探索本身的价值,如此设计过于表象,学生无需动脑,便有了结论,因而探索只是名存实亡,让现象掩盖了性质的实质。从探索的效果看,学生第一次探索非常顺利,而正是过于顺利,让学生仅仅把握二次根式的表象,而没有对其性质深究,因而缺少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再次探索整理二次根式性质2时,由于不理解,困难明显较大,最终学生也只是记住公式,而忽视了理解,从而在应用环节更是问题多多。总之本探索的过程让形掩盖了质、由于表象过于简单,从而学生忽视了理解,少了生成应有的过程,因而本人认为这是一次无效探索。

反思二

本次探索较第一次探索困难,耗时长,困难多,但效果好,学生真正经历了观察,动脑去理解、创造、验证的过程。从过程到效果,都能体现出课改的意识。从过程看,学生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动脑去探索,不存在一眼看穿的问题,也就是如同第一课中无需动脑的问题,因而不会由于表象的东西而直接得出相应的结论,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一次质的收获,都是学生加深理解再认识的过程,也正是这一道道障碍的存在,才显得探索的必要,体现探索的实质。从效果看,学生不再让表象的东西掩盖性質的内涵,达到很好地理解掌握知识的效果,同时学生也尝试用辩证分析法去分析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分类讨论的思维,同时学生体会到探索所赋予他们成功的喜悦与创新的成就感,从后面的课堂反馈到课后作业,效果都明显好于第一节课。由此可以肯定,本次探索体现了探索的实质,收到了应有的效果,是一次必要的有效探索。

比较两次突破与两次反思,结合数学新课程标准再次反思,课标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当教师在引导学生以这样的方式探索新知时,却不能都获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探索有时只是形式的存在,主要由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过于简单,学生通过观察无需动脑便能提炼出结论,然而大量的数学教师明知这一问题的存在,仍然让探索流于形式,不仅不利于知识的生成,而且无法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通过这一知识点的二次不同探索及反思,感觉一次成功有效的探索离不开探索情境的有效设计,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应创设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所学的内容,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可见,设计探索研究问题情境是至关重要的,它涉及学生探索的实际效果,影响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设计探索情境时不能照本宣科,而需要创造性地设计一些障碍,便于学生探索时出现更多生成,从而加深理解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猜你喜欢
探索效果过程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