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演义》“明代中叶成书”说考论

2017-05-17 00:14卢杨艳肖雅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3期

卢杨艳+肖雅

内容摘要:《三国志演义》开创了章回体形式,在中国小说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学术界对其成书年代有过很多探讨。从中国小说史的“两百年空白”入手,通过探究《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的关系和元明三国戏与《三国志演义》关系,可以对“明代中叶成书”说进行一个梳理、考索和评论。

关键词:《三国志演义》 成书时间 “明代中叶成书”说

《三国志演义》用演义体语言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形式——章回体形式,对我国文学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对该书的成书时间确考却是一个“世纪课题”①,学术界至今仍无定论。沈伯俊先生曾概括出五种意见,即“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成书于元代中后期”说、“成书于元末”说、“成书于明初”说及“成书于明中叶”说。同时还指出,除了“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显然难以成立外,其余四说,各有所据,各有一批赞同者。②长期以来,学术界比较认同“成书于明初”说,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如张志和《透视三国演义三大疑案》中的多篇文章主张“成书于明中叶”③说,王齐洲从文献学和传播学角度论证该书成书于明中叶④,李伟实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代中叶⑤。张国光认为:“嘉靖本是第一个成熟的《三国演义》版本,它不是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作品,而是明代中后期的书商为了抬高其声价而托名罗贯中,为此书作序的庸愚子蒋大器很可能是其作者”。⑥

他们有的通过作品版本的文本对比分析来确定,有的根据作者生平等推断,有的从书中的“小字注”中的“今地名”或者书中的诗词、兵器、服饰等细节描写来考证。本文将从中国小说史的“两百年空白”入手,通过《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三国戏等与《三国志演义》的关系对“明代中叶成书”说进行考论。

一.中国小说史的“两百年空白”

在学术界,许多学者持“元末明初”说,认为此书于嘉靖元年(1522年)由张尚德整理由司礼监刊行,“嘉靖本”是最早的刊本。若此,《三国志演义》从写定到刊刻,期间先后经历了约两百年,这期间,不见该书踪影,也不见任何有关记载,在明初无名氏《录鬼簿续编》中记载罗贯中只作有杂剧、乐府、隐语,并未提到他作《三国志通俗演义》。一般认为他生活在12世纪末到13世纪中叶。据章培恒推断,“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似当写于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之前”⑦那么,为何这两百年间,竟没有留下任何该书流传的痕迹?为什么所有关于此书的记载都在明嘉靖以后才出现?

这看起来小说史上似乎有了两百年的空白期,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时的大众化俗文学还未臻于成熟,它一方面在勾栏瓦肆中流传,另一方面有像“至元新刊”《三分事略》和元“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五种》等粗糙刊本刊行流布。平话式小说刊本也不止上述兩种,明永乐年间纂修的《永乐大典》中收了很多平话小说,共收入平话作品二十六卷之多。这些平话,不管是成书于元还是明,至少到永乐年间它们还都在流行着。到了明成化年间,又有《明成化说唱词话》十五种刊行。

以上说明,中国小说史并非有两百年空白,虽然只是平话而非成熟的通俗小说,这也恰恰表明当时罗贯中既没有可作为典范的成熟小说做借鉴,又没有成熟的小说理论作指导,若仅凭他个人才能和之前流传的三国故事如元刊本《三国志平话》以及一些三国戏,再考诸历史典籍,从中吸收历史故事便创作出一部如此杰作,显然很难成功。

而且,在明初,朱元璋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大明律》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⑧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一榜文:“在京军民人等,但有学唱的,割了舌头······如有亵渎帝王圣贤,法司拿究。”⑨可见,朝廷对戏剧戏曲等作品控制极为严格,《三国志演义》这部通俗小说是否在禁书之列也需谨慎。而蒋大器在序中说到该书成后大家争着誊录观览,虽有夸张之嫌,但也可一窥此书盛传情况,而明初却无任何对该书的相关记载。

因此不能囿于传统观点“元末明初”说,对《三国志演义》成书时间还需要作进一步探。

二.《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成书

张志和提出,“据日本学者小川环树考证,《三国演义》的作者所依据的历史书籍,包括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司马光《资治通鉴》、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和吕祖谦《十七史详节》。”⑩但是,《三国志演义》并非只记录历史,而有极大的文学性和小说写作技巧。如果仅依靠历史书籍,是不可能创作出此部杰作的。正因如此,学术界都注意到了在罗贯中之前所出现的《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戏等对该书创作的影响。

《三国志平话》的刊刻在元至治年间(1321-1323年),张志和通过仔细比对发现《三国志演义》对《三国志平话》的借鉴少得出奇。《三国志演义》的字数是《三国志平话》的10倍,嘉靖本的240段故事中,有24段《平话》根本未出现。且通过相关内容的具体比较,如徐庶的故事有二者很大出入,嘉靖本有《玄德新野遇徐庶》等三段,而《平话》中,没有刘备遇徐庶情节,徐庶定计拜曹仁的叙述也与嘉靖本内容毫不相同。再如,《三国志演义》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描述很精彩,而《平话》中叙述却非常简单。

因此,这又从一个侧面说明,元末明初尚不具备产生《三国志演义》的条件。

三.元明三国戏与《三国志演义》成书

元代三国故事杂剧约50余种,陆树伦等详细考证后得出,这些剧目与《三国志通俗演义》差异也是很大,很难看出其间是一种嬗变关系。不见于《三国志平话》也是有的,不过,凡是见于《平话》的倒是大同小异。再看明朝朱有燉《关云长义勇辞金》,朱有燉生于明洪武十二年,卒于英宗正统四年,朱元璋孙子,周定王儿子,嗣位宪王。为人尊而博学好古,酷爱作杂剧、填曲词。但是该剧与《三国志演义》中的相关内容基本无情节相同之处。如果说上述元杂剧、三国戏或不可详考,但以朱有燉的博学与地位,若当时真有《三国志演义》这样一部成熟而杰出的小说存在,他应该会想方设法看到,甚至对其进行借鉴、修改。但是二者内容毫不相关,几乎没有借鉴痕迹。

通常,同一题材作品,即使体裁有所不同,在同一时间内,或多或少会相互影响。这可从三国故事在元明之际的有关杂剧的创作中看出,而这些与《三国志演义》差异很大,甚至几乎没有什么联系。

如果,元明之际罗贯中已创作出一部优秀的《三国志演义》,这部书一定会像其他杂剧、平话等有所记载,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其他作品创作,而不可能在其成书到刊刻间不留下任何痕迹,而这在明中叶以后才都有所体现。如高儒《百川书志》、郎英《七修内稿》等书中记载罗贯中(罗本、罗贯)创作的《三国志演义》都在明中叶以后。且《三国志演义》在明中叶出现后,随即就影响了当时的三国戏创作,例如王济的传奇《连环计》。

通过比较《连环计》和《三国志演义》,发现《连环计》几乎就是对《三国志演义》的移植。此剧可以说是最早的一部由《演义》编成的传奇。此后的三国故事剧,如沈璟《徐庶演义》、无名氏《古城记》、《草庐记》、《桃园记》等,凡故事见于《演义》者,无不本于《演义》敷衍而成。而明中叶以前出现的三国故事却多与《三国志平话》有关联,或发展了其中的有关故事,却没有一剧和《三国志演义》中的故事相似。这说明,元末明初之时,应尚无《三国志演义》存在。

关于《三国志演义》成书时间,一直备受争论,通过对现有材料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可谓信者自信,疑者自疑。从杜贵晨《<三国演义>成书年代新考》、《<三国演义>研究的百年回顾及前瞻》、王平《从传播角度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陈国军《谫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张晓彭《近三十年來<三国演义>作者籍贯、成书年代及主题研究综述》等论文来看,发现他们都持不同观点并作出自己的考证,最后,通过细读张志和的数篇论文和王齐洲教授的一篇论文,结合其他有关考证,我们觉得《三国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更令人信服,因此本文主要对“《三国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说,进行梳理、考论。

同时,我们发现,对于《三国志演义》这种世代累积型作品,如果简单地认为其成书于一人一时之手,得出的结论恐怕有待确证,它的成书是一个慢慢累积完善的过程。本文只是对其中一种成书时间的可能性进行了粗疏的考论,相信以后《三国志演义》的种种存疑会被进行更深更广的讨论。

注 释

①②沈泊俊,《世纪课题: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4期。

③⑩张志和:《透视<三国演义>三大疑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页,第59页。

④王齐洲:《三国志演义成书时间新探——兼论世代累积型作品成书时间的研究方法》,《中山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⑤李伟实:《<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弘治初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4期。

⑥张国光:《<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辨——与王利器、周邨、章培恒等同志商榷,兼论此书小字注的问题》,《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4期。

⑦章培恒:《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5页。

⑧参见《御制大明律》,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五月刊本。

⑨董含:《<三冈识略>“本朝立法宽大”条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4页。

(作者介绍:卢杨艳,汉口学院文法学院2013级本科生;肖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