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通识教育改革

2017-05-18 10:57杜康
新闻世界 2017年5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媒介融合人才培养

杜康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媒介技术的快速进步,媒介形态和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种变化还将持续下去。在这个趋势的推动下,新闻专业的通识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相较于目前媒介融合的速度,我国高校的新闻通识教育改革仍然显得十分滞后。如何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实施新闻通识教育改革、探索新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校新闻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专业;通识教育;人才培养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于1983年提出,原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普尔将媒介融合归纳为两种形式:“过去为不同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一个媒体提供;过去为一种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不同的媒体提供。”[1]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我国的媒介融合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从“三网融合”概念的提出,到“两微一端”的大众化,再到融媒体的出现,媒介融合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新闻媒介的深刻变革也对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和高校新闻教育模式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在这种大背景下,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新思维和新模式的有益探索,需要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与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人才的新需求,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一、新闻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既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出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又拥有全面的人格素养与广阔的知识视野的新一代大学生。国内的通识教育最开始是为了应对中国大学人文教育危机而被大力推动的,但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其内涵也不断地丰富,通识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模式。

通识教育理念被引入到我国之后,各大院校都开始积极探索并实践通识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也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在我国正大力推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识教育未来会成为高等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现行的新闻通识教育包含了除新闻传播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之外的其他所有通识性的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这其中以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课程为主,如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文学等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素养,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成为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因此,新闻通识教育不是培养什么都懂的“通才”,而是培养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利用多学科背景的优势处理问题,完成工作的一专多能型的新闻传播人才。而这样的一种学科融合理念与当前媒介融合的新趋势不谋而合。

以美国为例,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特别强调培养兼有文、理知识的通才。强调新闻专业的本科生必须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2]这种具有很强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可以为我国的新闻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二、当前我国新闻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传统媒体如纸媒的日益式微,新媒体则强势崛起。借助于迅速发展的媒介技术和网络技术,新媒体实现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有机结合,新闻信息的呈现方式和传播手段变得多样化,传播速度也更加及时迅速。传统的新闻采编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限被逐渐打破。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前高校的新闻通识教育显得有些滞后,没能跟上业界的发展步伐。

(一)办学理念相对滞后

在媒介融合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些高校仍然坚持过去的一套教育模式,只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而忽视理工科教育和媒介融合方面技能的培养,如新媒体操作技能、网络技术等。有的高校则因办学条件所限,对新闻通识教育长期不重视,造成了通识教育变成了纯粹的技能教育的局面。这两种新闻通识教育办学理念都亟待更新。未来的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新媒体操作技能和网络技术。

(二)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合适的师资队伍,是新闻专业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基础。[3]但是目前一些高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因人设课的现象严重,这就导致了不少新闻通识教育课程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必然会对新闻教育造成巨大的伤害。新闻专业要提高通识教育的质量,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的新形势,还在于要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鼓励教师多到媒体行业实地调研考察。如果连教师都不了解媒体行业的新变化,学生们又如何提高对媒介融合的认识水平。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人才的网络技术和媒介素养的要求更高,在知识理论体系上既要“博”,更要“专”,同时又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就当前的新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而言,是不符合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人才的需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课程设置过于追求多而全,但缺乏可供学生选择的核心课程。目前高校的新闻通识教育核心学科类型涵盖政治学,哲学,社会学,文学,经济学、文化学等,这种“杂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学科设置无法使学生形成系统扎实的学科知识体系。因此新闻专业的学生到了工作岗位时,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还是无法胜过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专业的毕业生。

二是学科设置过于追求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缺乏自然科学和理工科的知识训练和思维培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新闻人才教育的綜合素质培养。事实上,目前我国的新闻通识教育虽然体现了“宽口径”,但还是难以跳脱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基础的来构建新闻通识教育的套路。这样“宽口径”的通识教育模式显然是一种偏科式、只重宽度不重厚度的通识教育,不符合“厚基础,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社会实践不足

在媒介融合的新传媒时代,新闻人才不仅要有完善的知识理论结构,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而新闻传播本身也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因此,在新闻通识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并重,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媒介融合时代高校新闻通识教育改革的方向

加强文理渗透、文理交融,改变过去只重文科的通识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媒介时代,媒体对懂数字技术、懂网络技术的新闻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以往只会新闻采编的纯文字记者已经不太符合大传媒时代对新闻记者的要求,媒体现在往往还需要记者具有一定的新媒体运营能力和计算机技能等理工科方面的知识,具备较为深厚的全媒体素养。这是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对新闻人才要求的转变。在这样的形势下,新闻通识教育就要开始注重理工科和自然学科的教育,特别是网络与新媒体方面的教育培训,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整合跨学科、跨院系教学资源,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家型新闻人才,从通识性的专业教育向专业性的通识教育转变。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不断推进,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已不只在于新闻信息的采编和传播,它还需要通过对其内容产品进行整合和深度挖掘,提升其品质和价值。同时,媒体的细分、受众需求的多元化,精确区分新闻市场、实现新闻传播的分众化已成为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的新模式,将新闻与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与服务领域成为了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传播的新要求。这就对新闻传播人才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某一领域的专精知识或专业背景的专家型新闻人才将为媒介融合时代的媒体所急需。[4]未来的新闻通识教育既要拓宽学生在数个领域的知识面,同时又能使学生精通一到两个领域,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为了培养适应媒体融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新闻人才,当前中外高校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于2005年9月最早开办了“媒介融合”专业,以培养“具备全媒体业务技能的新闻人才”为目标。国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实践以媒介融合、学科融合、产学融合为核心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5]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也已经实行了本科“2+2”培养模式改革。这些尝试有助于推动高校的新闻通识教育进一步改革,从而在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上努力适应媒体融合时代对新闻人才的新要求。

结语

在当前媒介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新闻通识教育的优势,积极改革,及时更新通识教育观念,转变不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在媒介融合方面的技能培养,增加相关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人才的新要求和新标准,并使我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媒介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注释:

[1]石长顺.融合新闻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

[2]吴月娥.试论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改革的“通识”之路[J].大学教育科学,2003(4).

[3]郑苏文.高校新闻专业通识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9).

[4]胡德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与路径[J].新闻大学,2015(5).

[5]雷小毅.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新聞学院执行院长倪宁[J].今传媒,2014(5).

(作者: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媒介融合人才培养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