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福建莆田莆仙戏唱腔艺术特色

2017-05-18 20:26郑婧雯
戏剧之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莆仙戏唱腔特色

郑婧雯

【摘 要】莆仙戏是广泛流传于福建莆田的一种古老剧种,最初被称为兴化戏,在20世纪50年代更名为莆仙戏,其唱腔细腻委婉且清新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很好地反映了当地的风俗民情。

【关键词】莆仙戏;唱腔;特色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023-01

一、莆仙戏的形成与发展

(一)莆仙戏产生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代的歌舞百戏是莆仙戏形成的基础,在宋代发展成兴化优戏,兴化优戏又吸收了南宋时期的音乐、戏文剧目以及表演艺术等,演变成为兴化杂剧,兴化杂剧是福建南戏的一大代表;到了明清时期,兴化杂剧大放异彩,在当时被称为兴化戏剧;新中国成立之后,兴化杂剧正式更名为莆仙戏。莆仙戏无论是题材内容、剧种声腔曲调,还是其表演程式风格,都凝聚着地方色彩,以一种优雅古朴的形态将这一地域的文化内涵折射出来。

(二)莆仙戏的演变发展。首先,唐代是莆仙戏的孕育时期。在唐代,仙游地区流行的是歌舞百戏,“百戏”也被称为“散乐”,是曲艺、俳优戏、傀儡戏、杂技以及歌舞等的总称,这些伎艺是孕育莆仙戏的艺术基础。莆仙戏在当时被称为兴化戏。

其次,宋元是莆仙戏的产生时期。宋朝,兴华文化较为发达,当地不少人在外做官,文人中举率也极高,当时有不少人对音律词赋都很擅长,也非常喜欢歌舞杂剧。到北宋后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很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迁往福建,其中不乏歌舞、杂剧等伎艺人,北方杂剧也因此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对当地戏剧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最后,明清是莆仙戏发展与繁盛时期。兴化戏在明代就非常盛行。清朝时期,戏班成风,原来的兴化班只有男演员,女演员是在清初才加入的。在当时,戏班除了要演出传统剧目外,甚至还要编演一些时事剧,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将莆仙地区称为“戏窝子”。

二、莆仙戏的唱腔艺术特色

在南宋时期,隶属于兴化军的莆仙民间除了有说唱、歌舞、傀儡和杂技外,还在宋杂剧的影响下形成了集歌舞表白和故事编演于一体的兴化杂剧。在明初时期,兴化杂剧又进一步吸收了余姚、海盐、昆山弋阳等地的声腔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化腔。兴化腔使用兴化方言来演绎,淳朴古雅的曲调使其颇具乡土气息。而这一类唱腔曲牌大多属于大鼓类,其在莆仙戏的音乐唱腔当中占据主体地位,即基本腔,同时也被称作兴化腔。相传莆仙戏的历代艺人都知道“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的说法。“大题”的另外三个说法分别是“文曲”“戏曲”和“大曲”,其最重要的曲牌特征是以腔多字少的多段体为主。

三、莆仙戏的演唱风格

第一,真声和假声的结合。莆仙戏的唱腔大多属于中低音区,与人声自然音域非常接近,所以在演唱时,男女角色大多用的是真声。无论是正生、贴旦,还是正旦、末角,甚至其他行当,都有属于各自的曲牌,且都能够进行歌唱。当然,也会有帮腔和帮唱,在解放前,所有的演员不会单独演唱,后台的“班头”也被称作“鼓手”,进行帮唱。直到解放后,他们才开始独立演唱。女腔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由此才真正形成了“真声为主,假声为辅”的演唱方法,其中大部分都是建立在以“大本嗓子”为特色的真声基础之上的。

在用“大本嗓子”演唱中低音区时,其声带的张力通常比较弱,是用张力大小对音的高低进行调节,这种声音不仅刚劲有力、方便自如,而且还明亮结实,其音色也非常高亢质朴,特别是在演唱小题套曲时,能够将其泼辣粗犷的音色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由此也可以说莆仙戏是在说话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较为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

第二,对丹田气的运用。和其他剧种一样,莆仙戏在演唱方法上也是靠丹田气的支撑。丹田位于人体脐下约1寸的地方,这也是所有演唱发声和气息的支点所在。在演唱时,要以这个身体部位为核心,横膈膜、腹肌、腰部以及胸部等配合发力,协调控制。吸气时,其腹部要向外隆起,张开腰部,胃与横膈膜同时下降,顺势将气吸入,并存入胸腔的下部。演唱时,在高音部分一定要使气息向下,并使劲向外用力,腰部及两肋不断向外扩张,由此增加腹肌向上和向内的推动力量。

在表演过程中,需要演员能够保证在卧、立、行、打、坐等各种状态下随心所欲地进行演唱。要想达到这种效果,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呼吸与发生的支点放在丹田部位,这样一来,其所发出的声音就会更加洪亮达远、轻松自如,且刚劲有利,有效避免了“空”“虛”“飘”的声音。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发声方法不费嗓子。丹田气的支持对莆仙戏的演唱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改变声音效果方面成效极佳。

参考文献:

[1]王晓珊.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剧种现状调查报告[J].福建艺术,2008(04).

[2]马建华.莆仙戏与宋元明清传奇[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3]余雅燊.福建莆田莆仙戏调查与初步研究[D].兰州大学,2010.

[4]吴红叶.莆仙戏音乐中锣鼓点与戏曲表演关系之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莆仙戏唱腔特色
莆仙戏《踏伞行》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试论戏曲手舞的视知觉形构——以梨园戏、莆仙戏科介谱式为例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中医的特色
论福建莆仙戏市场现状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