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有效性途径

2017-05-18 15:18甄伯坤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应用题数学知识

甄伯坤

数学是小学课程中的一门主要学科,相对语文来说是“枯燥乏味”的学科。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不仅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而且要教会他们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

小学生的自制力差,学习耐心短,学习主动性差,十分好动。而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弄清每一个数字的来源,推理归纳出概念的规律。学习数学比其他学科难,受欢迎率低,自学能力的培养困难,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课前的预习作为自学的一部分,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会学、乐学、好学、学好,这是过程的完成。课前预习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中、高年级。在学生达到前面的学习要求后,对后面的新知识在课前进行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动口提问,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寻求自主学习的方法。

一、课前预习,可以减少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每堂新课都有一、二个新的知识点,如果课前预习时将如去铺垫新知识的复习题完成,对例题中的新的知识点能发现、质疑、探索,然后通过阅读揭示,分析过程、法则、定律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果有可以辅导的人在旁边,就及时请教,不能释疑的问题在一旁做上记号留在课内解决,听课时怀着苛求解答的欲望有利于专心听讲,提高听课效率,注意力集中在不懂的问题上,听课突出了重点,课堂上的学习就轻松多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预习的习惯可以在日益积累的指导中逐步养成。

二、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

学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后,懂得独立学习时应该从何入手,遇到问题怎样处理,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在预习的过程中将能完成的问题解决了,如直观的口算、笔算、混合运算在预习时完成,不能确定的应用题在草稿上做出解答方法,以待订正,像应用题的补充条件并解答。如“大鸭有13只,小鸭的只数是大鸭的3倍?”预习时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便于扩展思维,创新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钻研精神。课堂订正时,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争前恐后,各抒己见,迫切将自己的做法公布出来,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这种场面的出现是学生课前有了充分的思考过程的结果。

三、课前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最能训练人的思维能力,学习的目的归于生活中无处不用到数学知识,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将有关的知识更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起到巩固兼学的作用,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养成善于观察、思考、创新的良好习惯。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预习,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充分发展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课前预习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养成自觉预习数学的习惯后,学习就成了一种乐趣,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不再感到数学是枯燥的知识了。课前预习时对要学习的新知识认真思考过了,课堂上教师完全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充分展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如数学一道应用题,教师引导分析题目后,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或回答,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板演、讨论、动口讲解,然后由教师引导归纳,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堂气氛保持轻松愉快,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愉快。

五、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

不同的学科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类型的题也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条理性、连贯性较强的学科,对锻炼人的推理分析、归纳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不同类型的知识,知道该怎么处理,逐渐探索一套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有的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学科,可以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

课前预习能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学习兴趣,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思想途径之一。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定在得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坚持课前预习,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趣浓,学习自觉性積极性高学习成绩提高得快,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应用题数学知识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