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服务城镇化建设功能

2017-05-18 13:03杨小兰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技能型城镇化职业院校

杨小兰

职业教育是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职业教育服务城镇化的具体內涵、职业教育在区域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政策建议。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现代职业教育是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新型城镇化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离不开人口职业技能及素质的提升。而这都需依靠职业教育。纵观世界各国城镇化的历史不难发现,重视职业教育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必须重视职业教育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服务城镇化的内涵

在今天,通常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从而满足未来从事一定职业所需而开展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城镇化则指在工业化背景推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乡村逐步向城镇迁移、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

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便是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巨大推动力量,农村人口在从农民向城市居民身份转变过程中。从事职业的变化要求他们必须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才能与生产要素更好地结合,实现稳定、有效的转移,而职业教育的目标相比其他类型教育更符合城镇化的这一需求。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此外,发展职业教育还能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满足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从而提升城镇化质量。

职业教育服务城镇化的功能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人口城镇化。所谓城镇化,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口与其他经济要素逐步由乡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因而城镇化的本质为人口城镇化。随着农村人口地理位置的变迁。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面临巨大的变化,要想顺利实现这一转变,劳动者就需要接受职业教育,使他们获得城镇谋生、适应城镇生活和创造现代工业文明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

以往研究显示,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乡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其迁移往城市的倾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村劳动力对职业身份意识和职业选择的非农化倾向就越强,进入城镇生活后的适应能力越强。“回流率”也越低。

当前,由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出现大量农民工“回流”现象,城镇化步伐开始变得缓慢。这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持续与稳定推进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水平较低,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加之农民对教育也缺乏较高重视,导致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城镇生活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城镇的工作也主要以力气活为主。因此农村人口的迁移缺乏稳定陸、持续陸。当遭遇经济下滑。就会出现大量农民工“回流”现象。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劳动力的素质技能要求会越来越高,这也使得仅以出售“力气”为生计的农民工难以在城镇求得一席生存之地。

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对“外来人口”进行职业教育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提升其职业技能与素质。提高其择业、就业与创业能力,一方面通过解决广大农民生存就业问题,降低负面事件发生概率,确保城镇化建设稳定陸;一方面可有效破除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城镇化。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比例状况。根据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不同,可将产业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类型。产业结构升级则表现为国民经济中粗放型产业占比越来越低,同时集约型产业占比越来越高。各产业内部从劳动密集型逐渐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整个社会和经济持续向前发展的过程,

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在城镇化过程中所需人才供给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要使经济实现集约型增长,就需人力资本由数量型变为质量型。形成人力优势。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以其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特征,将成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法宝。

此外,职业教育还在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通过专业化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职业院校自身研发中心和校企合作共建的研发中心开展科研活动,还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成果,有效促进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

提高市民素质。促进城市文明化。城市精神文明。不仅关注城市规模与布局的合理性、美观性,更关注通过教育手段城市居民整体素质、居民生活幸福状况。实现居民的全面发展提升城市文明面貌。一个城镇文明程度主要由城镇居民的个人综合素质体现。而第二、三产业的劳动者们是城镇居民中的主體,也就是说,产业工人的基本素质和企业文化是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而职业教育则是提高产业工人基本素质的首要途径。在提倡终身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也是人一生中经历最长的一种教育。是对产业工人影响最大的一种教育。职业教育能“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因此,快高等职业教育的步伐,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城市的人口竞争力,提升城市人口素质,进而提升城市活力,树立文明城市的形象。

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城镇化能力的政策建议

适应城镇化需求。强化职业教育顶层设计。职业教育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因而必须以适应新型城镇化下产业集聚对人才的需求、农村居民转化为城市居民的教育需求、精神文明需求为指导,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

为适应这些需求。必须对职业教育进行顶层设计。优化布局。区域职业教育机构应从职业教育体系整体出发,打破各自为政的保护主义和狭隘的利益观念。科学合理地处理好系统、要素与环境的关系,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全局出发,强化顶层设计,增强职业教育体系开发力度。在空间上,要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在中小城镇建成一批职业院校。支持偏远和西部地区建强一批职业院校。从生源结构上看,要按照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政策杠杆推动招生计划的合理投放。确保农村和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适龄青年能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从专业上看,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市场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专业调整必须着眼于产业集聚。发展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着眼于城镇化进程中本身需要发展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专业,着眼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发展社会管理、文化产业等专业。

降低教育成本,扩大教育受益面。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提升大众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对于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或者城镇化后的新市民来说。其在接受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的职业培训上所要承受的成本支出,是必须考虑和面对的问题。因此,职业教育存在面向群体广泛、公益性大于收益性等特征,唯有降低其教育成本,提升农民接收教育的积极性,让职业教育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其服务经济功能,提升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为城市高度文明化打下坚实基础。

从政府层面。需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对偏远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投入。同时要不断完善教育资金拨付及管理办法。从职业院校层面。一方面可以通过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拓宽经费来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变学生培养方式。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校企联合培养的优点在于两处:一是可以聘请企业一线员工及业务骨干精英作为兼职教师。同时还可以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有效节省师资成本;二是企业可以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让学生可以在不同学习阶段都可以进入到企业开展实践活动,以强化专业知识、技能与素养。

创新职业院校教育模式。培养高技能创新性人才。中国制造2015、创新型国家的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核心已凸显为技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职业教育的的主要功能。培养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此促进区域城镇化率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此。职业教育应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一大批既具有良好的技术技能又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方面,职业院校应深入区域调研,准确掌握企业需求,不断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训练,确保人才培养符合区域所需。另一方面,构建机制、搭建平台,培养学生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依托的技能。强化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技能型城镇化职业院校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