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2017-05-18 11:09代孟泽
东方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回归行为升华

代孟泽

(遂宁市安居区观音镇中心小学校 629411)

摘要:生活化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的显著特点之一。围绕品社生活化这一理念,我们要努力把生活引进品社课教学中,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注重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

关键词:生活化;经验;行为;升华;提高;回归

生活化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的显著特点之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即在品社课中想生活,在生活中想品社。教科书的编写把儿童当做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实际中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和烦恼,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与教材中的孩子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下面我就如何从品社课生活化角度提高教学质量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要回归儿童生活。

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时,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乡镇,学校里也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样很容易发生危险。借助这节课,我想从细微之处入手,通过看图片、视频,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他们认识常见的交通手势,学会遵守交通规则。所以这堂课的目标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补充更多学生不常能看得到的一些交通知识,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

二、选取素材要源于生活

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不管怎么说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喜欢使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就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成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境剧);把一些小故事拍成录像;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flash动画等,供学生探讨、解决,以实现激活学生生活、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并以此充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品质的作用。

比如在《平安回家》这课中,我特意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故事。比如《篮球女孩》,通过听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女孩为什么会失去双腿?失去双腿又意味着什么,她此后的生活将面临着什么等等,进一步认识到车祸带给个人、家庭的伤害,懂得道路交通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安全和幸福。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我们才能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我想,这几个镜头,将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也会极力避免这种危险的发生。

三、品社课堂活动要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平安回家》教学中,我采用视频的方法带领学生认识藏有交通标志的漫画,仔细观察交通图標,联系交通路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认识交通标志与实际交通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指引,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些交通标志的实际含义和应注意事项。

我还请来了住在观音镇现已退休的交通警察饶警官到教室,当交通警察站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那种兴奋劲儿就别提有多高兴了!交警现场演示交通手势,学生学做并弄清楚这些手势分别代表的意思。这种手把手的学习,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有了真正实际的收获。这比老师空口说白话来的具体、实在,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将是非常深刻、终身难忘的。

四、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做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比如在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一课时,对于“父母外出打工好吗?”这个话题学生意见不一,在我抛出这个问题后大家就议论纷纷,因为班上好多留守学生对父母离开自己到城里去打工很不理解、甚至埋怨。于是我索性让他们开展讨论,在此基础上开了个小小辩论会。全班分为正反两方,大家依次陈述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还用一些具体事例来巩固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在听完大家的观点后,有些学生也意识到自己观点的片面性,最后全班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虽然父母离开自己到城里去打工给自己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但和他们为城市、为国家所做的贡献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城市生活离不开他们。”通过一个小小辩论会,不需要老师的讲解,学生对父母离开自己外出打工从内心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沟通。

总之,围绕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这一理念,我们要努力把生活引进品社课教学中,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注重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提高品社课的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回归行为升华
回归教材,让探究升华
浅析升华现象成因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