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卫?科波菲尔》电影改编的艺术特色

2017-05-18 16:11陈婷
东方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电影改编狄更斯大卫

陈婷

(浙江师范大学 初阳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摘要: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其众多作品被奉为文学经典并被搬上银幕。本文以狄更斯代表作之一---《大卫·科波菲尔》的同名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着重分析1999年BBC出品的《大卫·科波菲尔》电视电影来探讨狄更斯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艺术基础和影视改编的艺术特色。经分析,笔者得出结论: 《大卫·科波菲尔》中典型的人物形象众多,作品结构严谨,展示了绘声绘色、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具有鲜明深刻的时代特点,为后世的电影改编提供了巨大空间。

关键词:《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艺术技巧;电影改编

一、引言

自电影院诞生以来,狄更斯的作品就不断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搬上大银幕。“毫无疑问地,这不仅是因为狄更斯的作品广受欢迎,还因为他的小说与影视艺术有一种天然的亲近。”[1]最早的狄更斯作品改编电影是《南希·塞克斯之死》。其他经典的影视改编作品包括1951年版的《圣诞颂歌》电影,1989年版《双城记》电影,2005年版BBC迷你剧《荒凉山庄》,1935版及1999年版《大卫·科波菲尔》电影, 1948及2005年版电影《雾都孤儿》和1985年的迷你剧《匹克威克外传》。这些影视作品都在重视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改编,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为了更好地了解狄更斯作品的影视改编艺术特色,笔者选取了狄更斯的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分析其文学艺术特色和相应的影视改编基础,并着重探讨1999年版《大卫·科波菲尔》电影的改编艺术。

二、《大卫·科波菲尔》的影视改编基础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2]。小说记述了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从出生到成年的成长经历。大卫是个遗腹子,母亲在他七岁那年再嫁给冷酷残忍的摩德斯通,从此母子二人生活在他的魔掌之下,母亲被这种生活折磨死后,大卫受到了继父变本加厉的残酷对待,最终不堪折磨,投奔姨奶奶贝西小姐,在她那里得到了良好的照顾,大卫在姨奶奶和其他朋友的陪伴下,最终长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跌宕曲折,内容丰富多彩,鲜活地再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社会状况,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幸,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对其进行改编创作,将其搬上舞台和银幕。这部小说被改编为各种话剧,电视及电影,仅电影作品迄今就有八个版本面世。如今《大卫·科波菲尔》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吸引着众多艺术家们对其进行不断创作。

《大卫·科波菲尔》的影视作品得以始终活跃在银幕上与其原著的艺术价值密不可分。电影语言作为一种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剧本中的人物形象饱满鲜活,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兼具戏剧性和深刻性。《大卫· 科波菲尔》完美地符合这些要求。

《大卫·科波菲尔》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它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这部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明,血肉丰满。“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姨奶奶贝西小姐,博爱淳朴的裴果提,勤劳能干的哈姆,生活困窘但始终乐观开朗的米考伯夫妇,善良朴实的特拉德,与贪婪冷酷的摩德斯通姐弟,卑鄙无耻的小人希普,奸诈阴险的斯蒂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性的美与丑得到凸显。”[3]这众多丰满的人物形象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然能使观众印象深刻。

“电影是一种由画面与声音的流程有机组合而成的视听语言。”[4]电影内容的组织和构造,由若干场面按照蒙太奇规则相互交织构成。《大卫·科波菲尔》的文学语言十分符合电影语言的章法结构,利于影视创作。

三、《大卫·科波菲尔》电影改编的艺术特色

《大卫·科波菲尔》的影视版本数目众多,各具特色,但其中最为知名的还是1999年BBC出品的两集电视电影。《大卫·科波菲尔》虽是一部电视作品,风格却极为电影化,剧集分为上下两部,每部接近电影时长。这部影视作品,量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稍作删减与改编,以镜头语言精准演绎故事内容。

(一)对原剧部分情节的适当删减

相比长篇原著,这部电视还是显得极为迷你。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内自然不可能将原著中所有细节一一呈现,故对原著内容进行取舍,适当删减一些次要情节是必要的。删减之后呈现给观众的情节更加简洁明快,观赏性更强。比如说,裴果提因为反对大卫母亲克拉拉嫁给摩德斯通而发生争吵的情节在电影中没有体现,原著中的亚茅斯海上大风暴在电视中也只是简要提起。大卫母亲克拉拉以及祁普力医生等人物的戏份相比原著,也作了不少删减。

(二)在忠实原作基础上的再创作

“一个导演的构思活动是在对剧本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导演必须按照个人对原剧本的深入理解与剖析,对其结构进行拆解,调整或重组。这种构思是依据导演个人的艺术经验和创作个性而进行的一种再创造。”[5] BBC编剧在对原著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情节进行适当改动,使改编后的影视作品比原著更有感染力。例如,在电视中,大卫在妻子朵拉死后出国,在一次宴会上偶然遇见摩德斯通又在引诱一个年轻女子,不忍见到这个女子重蹈自己母亲的覆辙和积怨的爆发,使大卫鼓起了勇气当场揭露摩德斯通丑陋的真面目。原著中并没有这样的情节,但改编后的情节确实大快人心。

(三)影片中的蒙太奇效果、音乐音响效果、布景以及演员的服装

此版影片色调明亮,取景与服装考究,在两个半个小时内,以主人公成年大卫的视角为出发点,通过回忆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大卫的成长。

这部电视电影作品在镜头间的排列、组合和联接中,充分展现了电影艺术中所运用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手法使电影的叙述在时间空间的运用上取得极大的自由。这部电视以成年大卫创作《大卫· 科波菲尔》一书的镜头贯穿全片,以大卫的叙述作为画外音,展开故事。镜头在现实与回忆中自如切换,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

“音响虽然是无形的,然而一旦进入剧本,走上银幕,即能构成形象,唤起情绪的记忆。它除可运用于刻画人物,增强形象的真实感,烘托环境和渲染气氛外,有时还可用来推动剧情的发展。”[6]影片中的音响效果对于渲染气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每当冷酷残忍的摩德斯通出现时,就会出现沉闷抑郁的配乐,有效地烘托了这个人物的残忍,并使观众感受到可怕沉重的气氛;而贝西小姐驱赶从她家门口草地上经过的驴子时,就会响起欢快的音乐,让观众感受到欢乐和贝西的可爱之处。

影片的布景和演员的服装都十分符合原著的描述,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三、结语

狄更斯的作品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对现实的无情批判而成为文学经典。他在作品中描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在作品中贯彻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在《大衛· 科波菲尔》中,作者就企图通过大卫·科波菲尔最后的成功鼓舞人们保持对生活的信心,极力培养读者的人道主义观点。因此,对这些著作的影视改编也极富推广和教育意义。而狄更斯高超的创作技巧,包括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作品的结构安排,对场景的象征性描述以及文字语言的灵活使用,都为后世的电影改编在形式与内容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Dickens C. David Copperfield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1

[2]Ledger S. & H. Furneaux. Charles Dickens in Contex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35

[3]罗勇.电影《大卫· 科波菲尔》的人物形象分析[J]. 电影文学,2014,(17):126-127

[4]周斌.《论电影语言与电影修辞》[J]. 修辞学习,2014,(01):20

[5]金元浦.《影视艺术鉴赏》[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3

[6]汪流.《电影剧作概论》[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16

猜你喜欢
电影改编狄更斯大卫
疯狂星期二
大卫,不可以
大卫,不可以
从英美哥特文学电影改编看文学的影像化
以《归来》为例探讨文学电影改编艺术
《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改编模式研究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
狄更斯钓鱼
你能变好,我则安心
狄更斯诡证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