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地区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现状调研

2017-05-19 15:22王磊卢忠谨冯佳杜学工李鸿亮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延安留守儿童

王磊?卢忠谨?冯佳?杜学工?李鸿亮

本文为2016年陕西省体育局常规课题《陕北地区学校体育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编号:16110)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延安地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且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其影响因素有留守儿童性别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延安;留守儿童;社会适应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外出到城市务工,出现留守儿童人数不断增多的情况。目前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状况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热点社会问题。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1.255万,占整个农村儿童数量比例为37.7%。[1]近几年,国家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出台了很多政策。2015年教育部《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5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数据进行了发布。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据2016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超过90%分布在中西部省份[2]。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人数有所减少,但这个900多万还是一个相当大的数据。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社会适应的视觉对延安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实证研究,以便真实掌握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事实依据,为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陕西省延安市的延川县、志丹县、黄龙县、延长县、子长县、甘泉六县的中学中选取了6所初级中学,共有12-16岁的学生11056人,其中非留守儿童9898人,留守儿童1158人,从6所学校随机选取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各100名共1200人为作为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和延安大学图书馆查阅了近10年以来国内外有关留守儿童相关研究的论文和著作。通过互联网查阅各级政府有关留守儿童的文件政策及各大媒体对留守儿童的相关报道。(2)专家访谈法:走访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教授专家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访谈,而且与专家老师进行了交流,探讨调查的区域和年龄段等相关问题。(3)问卷调查法:根据陈建文的《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心理控制感和心理能量4个维度中的16个因素分别是乐群性、社会接纳性、怀疑倾向、利他倾向;内抑制性、乐观主义、冲击性、灵活适应性、挑战性;责任心、自信、控制信念、自主性;勤奋上进、聪慧性和活力。[3]根据这个因素设计调查问卷,评分方法采用得分制法,对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延安大学体育学院2013级教育实习学生完成。(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和收集的所有数据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整理。

二、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分析

社会适应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通过顺应环境、调控自我,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平衡的动态关系,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社会协调状态的综合反映。[4]基于这一观点采用陈建文的《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对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心理控制感和心理能量4个维度进行对比分以获得二者的差异规律。

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际适应性对比分析

人际适应是个体在生活的环境中,通过主动调节认识观念与自身行为以适应与自己发生关系的众多社会群体,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过程。良好的人际适应能积极主动开创个体的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反之,对于个体的生活造成各种交际困难影响着个体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通过表1可以看出,非留守儿童人际适应性的均值(M)和标准差(SD)均大于留守儿童均值,说明非留守儿童的人际适应性高于留守儿童。P=0.031<0.05,可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在人际适应性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主要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不在自己身边,照看其学习生活的多是年迈的爷爷奶奶,他们大文化程度低,观念守旧,与留守儿童沟通缺乏,形成認知代沟,管教力不从心,这种隔代监管使留守儿童的人际认知、人际制约、人际能力等方面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对比分析

心理弹性是影响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冲击性、内抑性、乐观主义、适应灵活性、挑战性等方面。从表2中可以看出,非留守儿童的平均数(M)大于留守儿童的,表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的社会适应性高于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留守儿童的标准差(SD)大于非留守儿童,表明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的认知比非留守儿童比较集中;P=0.027<0.05,反映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主要是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家,他们缺乏父母亲的关爱和呵护,对父母的依恋感和归属感等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加之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爷爷奶奶辈的心理代沟,导致安全感缺乏,使他们变得忧郁、焦虑和恐惧,心理变得比较脆弱,进而造成社会适应困难等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3、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控制感的对比分析

心理控制感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包括自信、控制信念、责任心、自主性等方面。它反映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心理控制的高低影响着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和在社会应激过程中的认知评价能力,是衡量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表3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非留守儿童的平均数(M)明显大于留守儿童的,表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控制感方面的社会适应性高于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留守儿童的标准差(SD)大于非留守儿童,表明留守儿童在心理控制感方面的认知比非留守儿童比较集中;P=0.009<0.05,反映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心理控制感方面存在着非常显著差异。主要是因为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正确管教和引导,或由于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导致留守儿童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进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方面男留守儿童尤为明显,表现为抽烟、酗酒、赌博等恶习。男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易怒且具有较多的攻击性行为,甚至走向的犯罪道路。

4、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能量的对比分析

心理能量是人体通过脑神经支配和操纵人的行为意识的一种特殊生物化学能量,它包括勤奋上进、聪慧性和活力,是衡量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心理能量储备的高低间接反映出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通过表4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非留守儿童的平均数(M)明显大于留守儿童的,表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能量方面的社会适应性高于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留守儿童的标准差(SD)大于非留守儿童,表明留守儿童在心理能量方面的认知比非留守儿童比较集中;P=0.006<0.05,反映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心理能量方面存在着非常显著差异。家庭教育、经济条件、家庭氛围是造成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在心理能量方面相比存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外界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程度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他们的心理过程的完善。

三、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1、性别因素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出现差异,是受到多重因素影响,每个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和个体相互影响,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5]当前社会背景下,要解决留守儿童社会适应问题,如果仅从解决某一因素单独开展干预,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与男孩相比,女孩在人际适应性和心理能量方面比较差,在另外两个方面远远高于男孩。可能主要是女孩的心理发展比男孩的早,天生比较乖巧、文静、胆小,因此上进心比较强,学习也比较好,在学校更容易遵受纪律,容易听家长和老师的话。但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容易计较,不善与人交流,久而久之会对主观幸福感、身体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2、学校因素

对留守儿童而言,学校是他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性质、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好坏、课程开设内容、管理与服务水平等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决定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高低非常重要的因素。重点学校的良好的师资队伍和优越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心理健康课程和体育课程的开设对改善学生的人际适应和自我适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管理者、教师的管理与服务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这些方面的提高是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

3、家庭因素

少儿时期是人身体生长发育和性格养成关键时期,家庭的结构、父母受教育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父母职业性质、家庭氛围和子女个数等对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父母行为对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有着普遍的影响,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和约束严格,认为是对子女的关心,这无可厚非,但有研究表明: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能和睦、融洽、彼此尊重,家里的事情一般都由家庭成员共同商议决定,更有利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6]家庭经济状况是指家庭获取或控制有价值资源如:教育、财富、社会地位等。留守儿童家庭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这也是造成其成为留守儿童的主要原因之一。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由于生活不稳定,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妨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其社会适应能力要显著低于经济状况较好的普通家庭少儿的社会适应能力。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家庭经济状况决定了父母和家庭所能提供给孩子的教育投入,包括成长环境、生活质量和教育资源等,而教育投入可能进一步影响青少年的社会适应。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延安地区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心理控制感和心理能量等4个维度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着显著差异。延安地区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低于非留守儿童的因素较多,且是一个较为复杂并相互作用的综合因素,但主要表现为性别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2、建议

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增强家庭教育观念,经常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交流,正确引导孩子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关心不要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而是要随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并进行正确引导。延安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应按照要求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对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經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各种交流和情绪释放的良好平台,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水平。整治社会环境尤其是学校周边的电子游戏厅、网吧、台球厅等场所,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办学的投入力度,使留守儿童的生活和住宿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动员社会力量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提供专业性辅导。[7]解决留守儿童和家长的后顾之忧,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各种有力保障。加快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水平,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06-17.

[2] 2016年中国留守儿童大数据统计[EB/OL].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2016-07-04.

[3]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3-45.

[4] 邹泓,刘红.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1.29.

[5] 赵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社会适应状况调查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5.10.37.

[6] 苏志强,张大均,邵景进.社会经济地位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歧视知觉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2)212-213.

[7] 徐礼平.动态生命历程视角下“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4.1-3.

【作者简介】

王 磊(1981-)男,陕西绥德人,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延安留守儿童
延安的故事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关于“男孩危机”现象的调查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