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悲壮感不容消解

2017-05-20 07:00张颐武
环球时报 2017-05-20
关键词:爱国精神刘胡兰英雄主义

张颐武

近日,一封以学生家长名义写的公开信《请刘胡兰离我的孩子远点》以及一封以老师名义写的回信出现在微信上。对是否该在青少年中宣扬刘胡兰精神,双方的观点针锋相对。

笔者查阅了一下,这封公开信和回信其实在两年前就已流传网络,最近又在微信朋友圈火了,说明人们对这个话题非常关注。其实全世界都有英雄主义教育,不同文化里都有这种悲壮、牺牲的价值和故事的传承。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那些壮士、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众多勇士,他们都有着很悲壮的故事。任何民族也都有年轻人的牺牲,比如圣女贞德。这是人类最基础的东西,任何国家、民族都有这种象征性文化的传承,都需要它们来支撑起基本的精神框架。只有这样,才有更高层次的目标。

如今身处和平年代,家长可以强调孩子们的安全,但这与英雄主义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而那个所谓的家长却用一种世俗、生活化的观念,去否定一个民族的大观念和大意识。

首先,任何社会都有其赖以存在的精神高度,这跟一个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关爱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位家长的说法混淆了教育的基本理念。孩子接受了英雄故事的教育,并非就是要孩子去简单模仿当时的历史情境和行为。

美国独立战争的英雄内森·黑尔被英军处死前曾说:“我唯一的憾事,就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传颂这样的故事难道就对青少年有负面影响?其实为社会正义牺牲和奉献一直是所有向上社会的共同价值,虽观念有差异,但这种意识则是世界共通的。

其次,这位家长的行为是在用世俗的生活观念,消解历史的悲壮感。这种悲壮感不是中国特有的概念,任何民族和国家要建构自己的光荣历史,都需要这种悲壮和故事,而这其实是历史的必然。消解中国的英雄主义,其实这些年来有其争议的背景。而且,这种文章未必有其现实根据,但却迎合了当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孩子安全的心态。

第三,任何人都知道,学习刘胡兰是学习她的精神,而不是在当下简单模仿刘胡兰的行为,当下也没有这样的前提去模仿。中国家长其实足够成熟,明白这些道理。从这个角度看,这封信的逻辑和论说方式,其实是在戏耍这个社会,非常不负责任。刘胡兰是中华民族危急关头年轻生命为中国的未来而牺牲,刻意对中国革命牺牲的扭曲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也不会有任何价值。

和平年代我们也需要爱国,而且有无数种形式去践行。你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或在平凡岗位奉献都是爱国精神,但这些不妨碍原有精神价值的历史传承,比如“岳母刺字”。我们不断有新的爱国精神涌现出来,但世代传承的价值会一直铭刻在那里。少数人对历史刻意的扭曲和片面的理解,其实还是这些年试图否定中国革命合法性的思潮的一种延伸,但这种思想不可能被社会认可。▲

(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爱国精神刘胡兰英雄主义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
乐谱:刘胡兰颂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浅谈陆游作品中蕴含的爱国精神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美式英雄主义的颂歌——简析《美国狙击手》
不懈的坚守,孤独的“上坟”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性研究
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叙事
在刘胡兰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