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稻曲病菌分离及致病力的研究

2017-05-22 10:18马波
天津农业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分离黑龙江省

马波

摘要:对黑龙江省主要稻作区的稻曲病菌进行采集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纯化的稻曲病菌株19份,菌丝颜色多为白色,生长后期边缘逐渐变为黄绿色。菌株W3、W1、Q3、T4、T2、W5致病力较强,而H2、J1、J3致病力较弱。五常地区菌株致病力最强,而佳木斯地区菌株致病力最弱。

关键词:黑龙江省;稻曲病菌;分离;致病力分化

中图分类号:S435.111.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4.019

Study on Isolation and Pathogenicity of Ustilaginoidea viren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MA Bo

(Qiqihar Branch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Qiqihar, Heilongjiang 161006, China)

Abstract: The experiments collected and isolated, identified U.virens from the main rice-growing area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9 pure U.virens were isolated. The most of them were white and gradually became yellow-green in the later stages of growth.The strains W3, W1, Q3, T4, T2, W5 had strong pathogenicity and H2, J1, J3 had weak pathogenicity.The pathogenicity of strains from Wuchang area were the strongest and the pathogenicity of strains from Jiamusi area were the weakest.

Key words: Heilongjiang Province;Ustilaginoidea virens;isolation;pathogenicity

马 波

水稻稻曲病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水稻病害[1-2],国内外研究表明,不同水稻品种稻曲病的发病程度有明显差异[3-6]。黑龙江省自1986 年在五常市發现以来,现已成为影响黑龙江省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但对该病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在黑龙江省主要水稻生态区采集稻曲病菌株,并进行分离鉴定及致病力测定,皆在为该地区稻曲病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菌株分离 分离2014—2015年采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哈尔滨、绥化、五常、佳木斯5个水稻生态区的稻曲病粒。

1.1.2 培养基 PSA:马铃薯200 g、鹿糖20 g、琼脂20 g、加水至1 L。PS:马铃薯200 g、鹿糖20 g、加水至1 L。

1.2 试验方法

利用挑单孢法建立单孢株系,分离单孢菌株。将从黑龙江省各稻区采集的稻曲病病粒剖开,取中间白色物质放入含抗生素(卡那霉素50 mg·L-1)的PSA培养基上培养。培养3~5 d,待长出菌丝后,挑取继续培养7 d左右后转移到液体培养基培养4 d带产生分身孢子。将分生孢子调成浓度为105个·mL-1,取孢子液,另加无菌水涂布在水琼脂培养基上,培养3~4 d,待孢子萌发时挑单孢。

1.3 调查项目

观察分离纯化的稻曲病菌菌株。记载发病穗上的稻曲球数,平均稻曲球数=发病穗上的稻曲球数÷发病穗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地区稻穗上稻曲球数

黑龙江省各地区的稻曲病发生情况有所差异,稻穗上的稻曲球着生数量也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各地区调查情况可以看出(表1),五常地区稻穗平均着生稻曲球最多,而佳木斯地区最少。

2.2 稻曲病菌株分离

对黑龙江省各大稻作区采集的稻曲病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及生物学鉴定(表2),目前得到纯化的稻曲病菌株19份,菌丝颜色多为白色,生长后期边缘逐渐变为黄绿色,但各地区不同地点采集的菌株外观存在一定差异,其遗传背景是否相近,还有待于进一步利用分子标记进行研究。

2.3 稻曲病菌株致病力分化

不同的稻曲病菌株之间致病力情况不尽相同,从表3可以看出,菌株之间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通过人工接种后,稻穗平均菌球数以W3、W1、Q3、T4、T2、W5较多,菌球数均超过了5个,表明菌株致病力较强。而H2、J1、J稻穗平均菌球数则小于1个,表明致病力较弱。其余菌株人工接种稻穗平均菌球数在1~5之间,表明其致病力中等;同时在同一个采集地区其致病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五常地区菌株人工接种稻穗菌球数五点平均最高,表明该地区菌株致病力最强,而佳木斯地区菌株人工接种稻穗菌球数三点平均最低,表明该地区菌株致病力最弱。

3 结论与讨论

黑龙江省各地区的稻曲病发生情况有所差异,本试验对黑龙江省主要稻作区的稻曲病菌株菌丝颜色及致病力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在田间自然感病采集的病穗中,五常地区稻穗平均着生稻曲球最多,而佳木斯地区最少。共分离得到纯化的稻曲病菌株19份,菌丝颜色多为白色,生长后期边缘逐渐变为黄绿色,但各地区不同地点采集的菌株外观存在一定差异,其遗传背景是否相近,还有待于进一步利用分子标记进行研究。

不同的稻曲病菌株之间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菌株W3、W1、Q3、T4、T2、W5致病力较强,而H2、J1、J3致病力较弱。五常地区菌株致病力最强,而佳木斯地区菌株致病力最弱。这一结果也与自然感病所调查的结果趋势一致,可见在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稻曲病菌致病力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1]杜义,王疏,褚茗莉,等.水稻稻曲病的研究与进展[J].病虫测报,1991 (2):46-49.

[2]SINGH S, PAL V, PANWAR M. False smut of rice-its impact on yield com-ponents[J].Crop research hisar, 1992 (5):246-248.

[3]SINGH R N, KHAN A T. Field resistance to false smut(FS)and nar-row brown leaf spot(NBLS)in eastern Uttar Pradesh[J].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1989, 14(4):16-17.

[4]BHARDNAJ C L. False smut incidence on rice relative to plant charac-ters and enviromental factor[J].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 1990, 15(3):29-30.

[5]林元礼.稻曲病的发生与防致的初步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1983 (3):140-141.

[6]陈嘉孚,邓根生,杨致华,等.稻种资源对稻曲病抗性鉴定研究[J].作物品种资源,1992 (2):35-36.

[7]陈德林,刘赵康.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246-248.

猜你喜欢
分离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黑龙江省深化对日经贸合作的新思路与新举措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刑事庭审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分离观”
转型背景下的民办高校管理理念创新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