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7-05-22 13:39周媛媛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3期
关键词:空巢老人困境养老

摘 要 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人口结构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子女外出务工、自身劳动力丧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已沦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步入老年后,农村空巢老人会出现生活无人照料、经济收入少、精神慰藉缺乏等诸多困境,对他们养老状况的关注,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符合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也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农村 空巢老人 养老 困境

作者简介:周媛媛,三亚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085

一、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人养老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我国社会资源分布不均、城镇化推进、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家庭结构的空巢化现象严重。所谓“空巢老人”,目前普遍的定义是:膝下无子女或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这其中既包括因子女求学、务工等引起的偶居空巢老人,也包括因喪偶、离异等引起的独居空巢老人。当前我国空巢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一半,而农村空巢老人又是空巢老人总量的主力军。据全国老龄办数据显示,2015年底农村空巢老人占到空巢老人总量的70%。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城市老人一般至少有比较稳定的退休金,有相对较好的医保政策,并且能够享受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场所、老年人俱乐部)等。然而,由于目前全国性的农村老人的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地不断转移,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急需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二、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由于我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期处于农业社会,老人丰富的耕种经验为他们在家庭中树立了权威,也为他们掌控家中的经济资源提供了条件,于是我国逐渐形成了家庭养老的生活模式,社会并发展出一套与之相配套的文化观念,如“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百善孝为先”等。潘光旦先生据此将中国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定义为“双向抚育关系”,费孝通先生将这种关系称为“反馈模式”。然而这种模式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已无法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老人权威丧失。农业社会中,老人的经验非常重要。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农作物的耕种丰收多依赖于专门的耕种机械与化学农药,老人的生活经验及个体劳力相对而言失去了重要性,又由于我国长期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村家庭主要收入的来源是以中青年劳动价值的货币工资体现。这在家庭关系中使得老人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下降,并与之相适应的“孝”道文化随之削弱,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逐渐消失,年轻人赡养老人的意识也逐渐淡化。而且据媒体报道,在农村虐待老人、殴打老人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其次,家庭结构变化。在传统社会,一个家庭一般会有多个子女,等步入老年之后,老人晚年的生活会由多个子女共同的支撑或照料。但现在,由于我国多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整个社会的家庭结构呈现出“4·2·1”的倒金字塔型,一对中青年夫妻要承担起照顾4个老人和1个未成年人的任务。同时中青年夫妇还要上班打工,赚钱养家,这无疑使得年轻人不堪重负,无暇照顾年迈的父母。

再次,子女外出务工。随着整个国家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导致农村的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数量不断增多。从国家宏观层面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冲击,使得农村老人本就不良的赡养条件更加恶化,出现晚年生活无人照料的情况。

(二)经济收入少

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用于自身生活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来自于个人的劳动即自身的耕种、养殖、打工所得;第二部分来自于晚辈的孝敬;第三部分是由于国家新农保政策的推进,老人达到一定年龄后政府发放一定的补贴。而这三种经济来源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稳定性差、数量不足的特点。

首先,当人们步入老年之后,直接后果就是由于身体各种机能地衰退,个体会逐渐丧失部分工作能力,甚至最后丧失全部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这部分收入会随着空巢老人的年龄增长逐渐降至为零。

其次,在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打工,虽然实现了职业和地域上的转变,但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治理结构,农民工很难实现身份和文化素质上的转变,因此很难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甚至遭受同工不同酬的歧视,更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保险、养老等保障权利。他们大多在城市艰难的生存,本就不多的打工的盈余也更倾向于用于后代的发展和教育,作为子女,他们根本无力承担父母的养老问题。

最后,政府补贴不高。根据我国推行的新农保政策,农村老人一般在60岁后会领取一定的养老金,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个人账户的积累,一部分是各级政府财政补贴的基础养老金。由于地域的差异,全国各地农村老人领取的基础养老金是不同的,但总体上来说,数额不高是普遍的特点。尤其在经济飞速发展、货币通货膨胀情况下,我国的补贴政策无法做到根据CPI的变化适时地做出调整,最终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无法起到支撑作用。

(三)精神缺乏慰藉

人的需求除了物质层面的需求外,还包括精神层面的需求,而现实情况是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很难得到满足。首先,在传统的“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下,子孙后辈的承欢膝下是老年人的最大精神寄托。然而由于子女的外出务工,一年当中回家的次数极少,很多老人无法同晚辈进行情感交流。其次,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和经济状况的影响,他们在空闲的时间无法像城市老人那样吹拉弹唱、跳舞旅游、下棋打牌等拥有多种消遣娱乐的方式。听广播、看电视、聊天成为农村空巢老人主要的精神生活方式。一成不变的生活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这种空虚感和失落感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进一步加剧生活质量的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三、 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强化家庭养老功能

许多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甚至承受城市人不同程度地歧视目光,这些并非是他们所愿,实是因为生活所迫。由于我国历史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民务农无法获得更多收入,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同时在农村也没有更多的务工机会,只有“抛老弃小”进城谋生,以此改善生活条件。所以,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农民的扶持力度,建立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使得农村劳动力能够就地转移,减少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强化家庭养老功能。首先,国家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对道路、学校、水利设施等进行完善,优化农民生活、务农条件,同时还可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增大当地农民就业的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次,在农业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比如实施农业耕种补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鼓励发展特色农业等,吸引更多的农民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再次,在非农业方面,鼓励因地制宜发展乡镇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等。

(二)宣传教育,弘扬“孝”道文化

“百善孝为先”,“孝”自始至终都应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父母照顾年幼的子女是出于本能,但“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等子女成为父母后,就知道照顾幼小子女的艰辛,就能真正体会“父母之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因此,子女长大后也应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首先,政府应加强舆论宣传,通过报刊杂志、新闻媒体、学校教育等形式在农村宣传养老、敬老文化,树立尊老、爱老的风尚。其次,要完善法制建设,确实保护好老人权益。“常回家看看”已被写入《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但存在着界定难、监督难、惩罚难、可操作性不大的特点。因此,我国在制定法律时应考虑具体行为的可操作性,免于法律流于形式,确实保护好农村空巢老人的权益。再次,政府可针对社会上孝敬老人的先进事例,进行表彰并进行物质上奖励,对排斥老年人的行为进行曝光、鞭挞,并进行一定的惩罚。

(三)扩大老人收入来源,构建农村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首先,在扩充老人收入来源方面,政府除应提高对农村老人的补贴外,村组织也可利用自有条件扩大老人收入来源。如当农村空巢老人失去劳动能力、无法耕种土地时,基层村组织可将空巢老人闲置的土地集中进行管理,土地收益可作为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金进行发放或集中管理用于空巢老人所需物资的集中购买或消费。另外,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基层村组织可发展空巢老人间的互助养老模式,由村委会牵头,整合村庄的空巢老人,在年龄结構上形成梯形序列,同时考虑家庭距离、血缘关系、性格爱好等因素,鼓励年纪轻的老人照顾年龄大的老人,并对年龄轻的老人给予一定的补贴。其次,政府应加大农村老人养老基础设施地建设,如增办老人院,老年活动中心等,使得空巢老人在身体状况不佳,生活无人照料时有个温暖的去处。再次,政府应鼓励第三部门及民间团体进入农村养老产业,为他们在土地供应、税收减免、政府补贴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四)丰富农村生活,满足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

针对农村空巢老人对外出儿女的思念,村组织可采购一定数量的现代化工具,如电脑、智能手机等,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让老人和子女多通话、多交流、多见面,以解老人思念儿女之苦。针对农村老人文化素质偏低、兴趣爱好少、无法读书看报的特点,政府可多组织城镇的文艺团体下乡,为老年人演出。基层村委会也可修建广播设施,每天为老人播放一些时事新闻、奇闻异事等信息,也可组织老人定期看露天电影,或者教授老人一些简单棋牌游戏等。总之,村组织应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吸引老人走出家门,多和街坊邻居交流沟通,满足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这样不但有利于心理健康,也有利于身体健康。

四、结语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的形成由政治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它的解决也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不同主体共同的努力和合作。这不仅关系到众多老人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王飞鹏、王君玲、林琴波.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市潼南县Z村调查为例.西北人口.2013(1).

[2]韩文甫、贾婷婷.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3(3).

[3]庄龙玉.农村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其对策.北方经贸.2016(12).

[4]赵素梅.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及对策.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9).

[5]王晶.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与对策研究.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

猜你喜欢
空巢老人困境养老
困境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农村“空巢老人”权益保护值得关注
“空巢老人”一样老有所乐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