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保护与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05-23 18:17杨光景
中文信息 2017年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杨光景

摘 要:我们之所以每年都要举办“文化遗产日”活动,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论坛,之所以要立法、立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时时刻刻、天天月月在消失的严峻形势,面临着两个前所未有,那就是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前所未有的重视;另外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泊来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

关键词:保护 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269-02

一、怎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是立法保护,如果不立法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只是部门行为在行使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难以形成政府行为,难以做到有法可依。从国际层次面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把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纳入保护的范围;1987年又提出了<<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建议各国把民族传统和民俗文化纳入保护范围。

2001年提出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3年又通过了保护制定的<<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颁布施行,这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走在第一位。2004年12月,我国政府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的意见>>。从上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起,文化部就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台了一系列部门行政规章, 可以说,在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上,在国际立法的影响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在逐步走向成指导全国文化系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过多年来的调研和反复论证,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1日颁布施行。这是非物质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更是文化系统的一件盛事。之后不到一年,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于2012年3月30日审议通过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又当年5月1日颁布施行。

可以说,在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层次上,在国际立法的影响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在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其次是合理利用的保护与传承。我们在多年的实践中得知,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在社会里、在族群中失去功能,那就意味着失去传承,也就会自然地消失。只有依法对其合理利用,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使其文化之魂,文化之神恢复活力,使各族人民重新认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其文化自信,唤起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我省从江县的侗族大歌节,台江县的苗族龙舟节,每每在节日期间,成千上万的省内外,国内外游客前往参与,使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双赢。万众对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观看和参与,是对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及其文化内涵的认可,更是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信价值的公信与自信 。

二、增强保护意识,履行保护职责

我们强调的增强保护意识,是指努力增强社会全民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而履行保护职责,是指各级人民政府要带头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尊严,要带头依法行政,要带头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工商业文明的冲击下,在乡村城镇化建设浪潮的拍击下,这些年来,由于政府和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不不到位,认同不到位,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以造成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每天都在消失。可以这样讲,一日拖延,就是一种失职。实际上在这方面,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早已感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十多年来,从一开始兴起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到后来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取得了重大成果,特别是作为世界大国之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已经做到了依法保护与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们这个伟大民众更有了自信,是我们伟大国家更有了希望。

一个民族,一个区域至今还保留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是这个民族,这个区域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和源,换句话说,是传统文化的基因。因为,它始终传承着这个民族,或区域文化身份的原生态和原型意象,以及该民族,区域族群的思维方式,心理图式和审美观,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或者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族徽。我们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价值的宣传,唤起社会全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认同,尤其是中青年人,让他们认识和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祖们传下来的瑰宝,从而自觉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伟大实践中来。

依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要依法行政,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要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要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到关系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上来给予重视,关心和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将保护,保存经费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例入本级财政预算”。这一条就是用法律来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色。那就是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程中,政府是最基本的保护主体,并主要通过提供科学合理的保护政策,健全的保护组织机构,相对完善的法规行政规章体系,充足的资金保障与健全的基金运作体制系统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充分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府职责。

三、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生态保护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世界的文化生态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许多国家独特的薀涵着民族精神家园、承载着民族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冲击。有不少学者发出这样的警告:在现代化大潮中,每一分钟全球就能有一首民歌、一个乐种、一种手艺、一个节庆、一种礼仪等等永远地消失了。“文化生态” 是借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化现象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有专家指出;“文化生态”<或称 ‘文化背景>主要是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体凭以从事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及其它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文化生态本身又构成一 种文化成分。非物质文化遺产创造,传承发展要赖于良好的文化生态,文化多样创 造的文明成就并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之内涵 十分丰富,它是一民族、一个族群,一个社区居民 栖息环境、农耕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宗教文化、节日文化、习俗文化等诸多方面因素共同构成的文化结构系统。它与村寨、社区所处的不同性的文化生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重要前提基础。阳光包含多样色彩,世界才能这样斑斓夺目,气象万千:大自然由于物种多样生存和繁衍,人类才实实在在地感到栖息环境的五彩缤纷;因为各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形式的呈现,世界文化园才这样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保护文化多样性文化生态,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史,尊重先辈 地区环境、山水风光、人文地理相互 依存 ,有与外 民族、外族群、外社区的文化交流鉴定,更有自己祖先的传承,发扬和光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现的大多数人来说,好象是与已无关。所代化变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因素的影响,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相对的适当开发性和不稳定性。正是这样,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应例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之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每一项目,同时也要关注同一民族、同一族 群 、同一社区一个或几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身得以生存和传承发展的文化生态。苗族的木机构吊脚楼,美人靠,布依族的石板房,布依族的石板房 ,侗族的鼓楼、风雨桥等等,以及各民族栖居在半坡的山寨,在田坝的侗寨,在河边的布依寨等等,这些独特的耕作环境和自然风光,是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独特的文化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派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生生的形态体现,反之,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相对地维系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可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文化生态也是重要的一项工作。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工商业文明快速发展过程中,主流 社会自觉不自觉的放弃自己生活传统。民族村寨、社区里流行歌曲 、乃至摇滚乐、在回响,对享有更多更好的物质条件和争取更多的经济收入无疑已找了众 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地人们生活当务之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对于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好象是与己无关。所以,依法保护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维护 国家文化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颁布 实施,意味着中华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尊重、得到法的保护,这就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民性得到关爱和重视,民族文化之 根得以便好复活,人民从根上进一步认识自己,从而用先辈传承下来的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精髓 和精神创新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中国梦多作贡献。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