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平: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2017-05-24 14:49勇祖轩
浙江共产党员 2017年4期
关键词:最后一公里科研成果科技成果

◎勇祖轩

崔平: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勇祖轩

崔平(中)与科研人员一起讨论交流。

科技成果产业化一直是一项全球性的难题,科技和经济“两张皮”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而成立于2004年的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宁波材料所)自建所伊始,就希望能破解这一世界难题。从筹建就“扎根”于此的宁波材料所所长崔平,为此已奋斗了12年。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作为科学研究的国家队,构建了一个高新技术发展的好模式,闯出了一条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新路子。”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实地考察后这样赞誉。

面对赞誉,崔平说,探索仍然在路上,思考还在进行时。“12年的时间太短,远未到总结经验的时刻,我们仍需继续努力,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而且要能‘打大仗、打硬仗’,做好重要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从零开始,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由中科院、浙江省和宁波市三方‘院地合作’,白手起家创办这样一家肩负重大使命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崔平在回望12年创业之路时说,更难的是要破解一项长久以来的难题——科技成果产业化。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环节多、难度大、风险高。有时,研究人员宁可搞研究、写论文,也不愿冒风险去跨越科技与经济的转化,而企业家宁愿买落后的现成技术,也不愿投还看不太清是否能成功的新技术。

“面对高校院所不愿做、企业不敢做、政府无法做的‘硬骨头’,我们认识到,只有敢硬碰硬,着力破解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难题,这个所才有存在的价值。”崔平说,因此他们旗帜鲜明地提出一个坚定的目标——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在这过程中,我们还切身体会到,一个全新的材料要想成功产业化,仅靠材料的单一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崔平说,“上游要开发出相配套的规模生产装备技术,下游要开发出各种应用新材料的中间产品或终端产品。”

为克服这一难题,进一步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宁波材料所于2009年建立了宁波工研院,打造以新材料开发为核心,向上游规模产业化装备技术和下游新材料应用技术延伸的创新链条。

“我国的材料科研论文数量排全球第一,但高端材料制造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很低。”崔平说,科研论文应该更多地写在生产线上、写在转化中,科研成果应该要落地、能落地、落地能结果。

摸着石头过河,十多年来难免遇到问题,但不管碰到多大困难,宁波材料所始终坚持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这一办所理念不动摇,没有退缩。比如,有个高端技术项目历时1年多,先后洽谈了33家企业,才成功签约转让合同。

全球“相马”,人才用得好也流得出

人才是第一资源。崔平说:“要建立一个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的新型研究所,必须有一支理念价值观一致、专业对路、搭配合理、研发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且缺一不可。”

为此,崔平面向全球“相马”,寻找符合宁波材料所和宁波本地产业需求的“千里马”。

2006年12月,崔平在美国参加一次报告会时,听说机电一体化领域一位“高精尖”人才有回国打算。虽然离返程时间仅剩1天,但她立即邀约该专家见面。

等这位专家开了6小时夜车赶来面谈时,发现崔平和整个招聘团竟等了整整一夜。经过5个多小时的促膝长谈,他欣然应邀加盟宁波材料所。崔平称这是“造庙找和尚”。

她引才的另一招则是“遇和尚造庙”。2012年,崔平专程赴新加坡举办制造业人才专场招聘会,在考察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所属的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时,偶遇了该院研究员杨桂林博士,如获至宝。两人相见恨晚,一聊便是两个小时,散会后吃完饭又促膝长谈至深夜。

杨桂林博士主攻机器人和生产设备自动化领域,为吸引他回国,宁波材料所专门增设了先进制造研究事业部。最后,早有报国意愿的杨桂林欣然加盟。

如今,通过吸纳海内外人才,宁波材料所已有员工98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2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9人、国家“万人计划”人才4人、浙江省“千人计划”人才68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33人。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崔平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引才用才经验,即人才要“找得到、选得准、引得进、用得上、稳得住”。如果说这些都是为了不断提高科研水平,那么人才还要“流得出”,则彰显了宁波材料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决心有多坚决。

“解决转化难题,必须坚持‘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成果以市场为导向’。”崔平说。宁波材料所曾经花费很大精力邀请了一位美国科学家,希望他能将研发的售价为10多万美元的人工心脏进行低成本化研究,但经过多方咨询,觉得这个项目现阶段在国内难有前景,最后“忍痛”放弃了这位科学家。

2014年,王蔚国研究员带领65人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团队,整体离岗创业,致力于培育并形成国内最大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市场;2015年,王志坚研究员看准“机器换人”大趋势和市场前景,选择了离岗创业……这些都获得了宁波材料所的鼓励和支持。

为了帮助研究员们更好地理清科研与创业之间的巨大差异,更清晰地自我定位,崔平还曾邀请柳传志、朱敏等商业传奇、创业大咖分享创业经历、传授创业经验,对一群埋头实验室研究的科学家进行煞费苦心的商业“启蒙”。

成果落地,惠及更多企业与政府

“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做了很多努力,但效率和成功率都还不高。”崔平坦言,“宁波材料所要建立一种好的科技合作模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很多的精力。”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崔平和宁波材料所全体科研人员一道,不畏风雨,锐意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2015年5月,崔平在新加坡招聘。

“要想让研究成果到企业生根、开花、结果,要区分不同的合作对象,找准彼此的契合点,与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与中小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与各级政府建立‘互访’机制。”

宁波靠海,因海风等因素影响,输电杆塔的腐蚀情况较内陆地区严重,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而且影响了电网运行安全。

为此,宁波材料所和宁波供电公司合作推出了石墨烯基电网塔防腐涂料,性能超出传统涂料两倍以上,填补了国内电网防腐涂料的技术空白,让易腐蚀环境下的电力杆塔寿命延长了7年以上。

迄今,宁波材料所与企业累计合作项目380项,转移转化碳纤维、大豆胶、石墨烯等29项重大科研成果,合同金额达9.6亿,帮助企业实现新增产值80多亿元,与600多家企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崔平说,宁波材料所一直都有一个“扶上马、送一程”的说法,“凡重大科研成果转让后,都会选派2名以上科研骨干帮助企业彻底消化技术、掌握技术,以降低转化风险。”

“在宁波材料所的重大科研成果转让中,实验室试验、小试、中试仅仅只是前奏,还需要科研人员深入企业,帮助设计好生产车间、选择好设备、建起生产线,直到大规模生产,产品走向市场,技术转让才算真正完成。”宁波家联塑料用品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熊对宁波材料所赞不绝口。

继往开来,孵化一批具有商业化前景的项目

“建所十二年,是积累的十二年,也是探索的十二年。宁波材料所在解决成果转化上的探索还远远不够。”崔平说。

宁波材料所更进一步,建成了新材料初创产业园,希望能孵化一批具有商业化前景和技术先进性的项目。

“宁波材料所有着专业‘慧眼’和科技支撑的独特优势,全球招才引智,再借助天使基金、协同创新机制,有可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打通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崔平认为,只要运营得好,初创园有望成为地方产业转型发展的创新之芯。

目前,初创园收到入园申请43项,经严格筛选,已正式入驻企业19家,注册企业达2.1亿元。目前正筹划组建规模2亿元的新材料天使基金,为初创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此外,为实现重大成果产业化,宁波材料所在2014年设立了协同创新委员会。对于这个崭露头角的委员会,崔平抱有很大的期望。

“希望通过委员会的协调,推动一些重大研究的产业化。”崔平说,“当然这对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有着很高的要求,需要他们穿透各种专业技术的壁垒,一眼看到产业化的走向,及时为埋头研究的各个项目组指明方向。”目前,她一直在物色尽可能多的合适委员。

对于外界的各种赞誉以及面临的各种困难,崔平都能坦然面对。她认为:“只要秉持所有工作都围绕产业化发展的理念,不怨天尤人,脚踏实地干,就一定会有收获。”

猜你喜欢
最后一公里科研成果科技成果
科研成果转化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
苏联军事历史研究所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