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反思超越——走向广覆盖、保基本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2017-05-24 17:12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指南教授核心

报告1:核心素养体系

与幼儿教育质量

李季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李季湄教授从对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分析入手,梳理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发展历程。她指出,“核心素养”是在20世纪末被正式提出的,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并被纳入教育改革之中。在我国,“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是于2014年第一次出现在政府重要的教育政策文件之中的,今年又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初步研究成果。李季湄教授随即分析了“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她认为,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使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加清晰、明了。李季湄教授随后又梳理了《中国学生發展核心素养》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之间的关系。她认为,第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更明确的方向、更清晰的目标、更整体的视野,有利于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进一步优化。第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能助推《指南》的进一步贯彻与落实。李季湄教授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具体介绍如何在实现《指南》提出的目标的同时,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并对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实际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最后,李季湄教授用24个字作了总结:“凝练核心素养、深入实施《指南》、落实立德树人、提高幼教质量。”

(南京师范大学 郭楠楠整理)

报告2:面向21世纪的技能

Nirmala Rao(香港大学教授)

Nirmala Rao(刘丽薇)教授首先指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变革的时期,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也在随之改变。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终身学习者。

Nirmala Rao教授进而指出,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的迅速变化,我们需要掌握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二十一世纪技能,其中主要包括4Cs——创造、批判性思维、协作、交流。但是,对二十一世纪技能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知识性内容的忽视,作为基本的读、写、算仍有其独特的价值,尤其是特定领域的知识性内容同二十一世纪技能是不能截然分割的。

Nirmala Rao教授进一步指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今儿童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儿童是数码原生代(即第一代能流利使用数字技术语言的儿童),因此我们的早期教育也要随之改变。就此她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选择高质量的课程模式。早期教育课程模式多种多样,既有关注全面发展的课程,也有聚焦某一领域发展的课程,每种课程各有特色。但在选择课程时需要基于儿童本身,让儿童的核心技能和特定领域的能力得到发展。

第二,调整教学方式。研究表明,幼儿使用大量学习材料以及教师接受过高等教育是两个更能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自由选择、小组活动的方式可以促进儿童语言和认知的发展,因而儿童的自主活动和有目的的教学需要调和。这种混合式的教学方式更有益于儿童的成长。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帮助儿童自主建构知识的人。同时,教师之间要协商、合作、沟通,用大家认为适宜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第三,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儿童的惊奇感,教师要能够提出有助于扩展幼儿学习的问题。教师可以使用技术手段增强儿童的学习体验,并鼓励儿童之间的协作。

第四,调整教学评估。4Cs的评估是为了学习的评估,我们需要平衡使用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

Nirmala Rao教授认为,面对二十一世纪,我们能做的是:接受目前的变化,采用适当的基于证据支持的教学和评估策略。在接受信息时代新方法的同时,也不要放弃我们良好的传统做法。

最后Nirmala Rao教授还就技术应用及数码卫生的相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适当使用技术有助于儿童发展。我们应关注儿童通过技术手段能够学习什么内容,关注儿童在数码环境中的健康发展。通过成人的协作监管来保持技术运行环境的整洁与安全,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应用技术习惯。

(南京师范大学 漆师芹 张婷婷整理)

报告3:幼儿园课程在哪里

虞永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虞永平教授首先谈了对幼儿园课程研究重要性的认识。他认为,课程是学前教育重要的研究领域,努力设计和实施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是实现幼儿园培养目标以及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重要途径;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只有落实到课程建设的进程中,才能产生实际的影响。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也在于改革和完善课程,以儿童立场、科学态度和专业精神建设幼儿园课程。

学习和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正在不断被大家重视。对幼儿活动过程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得到加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及其指导策略正在不断丰富,幼儿园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正在不断提高,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混乱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无视幼儿园课程的专业性和国家政策法规的严肃性,课程准入机制没有真正形成;无视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幼儿园课程的整体性、综合性,以特长为名,任意切割、取舍课程内容,造成课程内容残缺;无视国情、幼儿需要和教师现实,不加研究和分析,任意夸大宣传和使用一些国外并不完整甚至并不完善的课程方案;无视教师的能力和儿童的现实状况,原封不动地使用他人的课程方案,做忠实的“教书匠”;无视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立场,一面抱怨课程领域风向变化莫测,一面积极跟风;无视《指南》精神,迁就各方面的各种不合理要求,出现“小学化”倾向和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

他指出,以上在我国幼儿园课程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他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也在努力探索解决。他列举了美国《和儿童一起学习:促进反思性教学的课程框架》一书中对当前美国幼儿园课程中所存在的思维和取向提出的8点质疑,如:对“质量”的界定不够完善;工厂被当作幼教机构的榜样;教师缺乏哲学基础;把儿童看作是需要做好准备和有待改进的人;没有把游戏看作是课程切实可行的资源;将儿童主导和教师主导看作是对立和相互排斥的;缺乏支持教师反思的基础性设施;要求幼儿园教师和幼教机构采用量化的“基于研究”的课程。

在此基础上,虞永平教授提出课程计划需实现转身,首先要考虑儿童需要的和儿童能得到的是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什么。正因为如此,所以教案是行动方案,不是讲稿。要重点关注环境材料和活動空间的作用,而不是自己讲解过程的作用。因为没有适宜的材料难以产生真问题,事先确定的讲解经常不能解决当下产生的问题。要充分利用生活背景,发挥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件的作用。要对教师的作用以及何时发挥作用有一个很好的理解。

他指出,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根基,环境的状态会影响幼儿学习的状态,一个精心创设的环境能为儿童提供能满足其个体发展需求和爱好的不同材料与活动。因而,对环境进行有效创设是教师的基本功。虞永平教授接着介绍了有关《环境创设评价表》以及利用环境改善教学的七个基本原则。

虞永平教授借鉴美国《幼儿全人教育》一书中的观点,指出了解儿童是课程的起点。教师要了解儿童发展及学习方面的知识——了解儿童每个年龄发展阶段的特质能帮助教师判断什么才是对儿童而言最佳的成长经历。这些知识可让教师清楚课程设计的方方面面并能有效地开展教育实践。教师还要了解个体适宜性——教师需要持续地观察每个儿童和他人或环境的互动。了解每个儿童的兴趣、能力和发展过程是尤为重要的。

观察是了解幼儿的起点。虞永平教授认为,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进行细致观察,当幼儿开始使用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时,教师要通过细致观察确定接下来可为幼儿的游戏提供哪些材料及支持。只要有适宜且丰富多样的材料,以及让儿童真正投入的活动,即使是相同的主题和情境,也能让儿童经常跨越学科的边界,创造出多种可能性,产生多样的活动过程,让儿童不断面临新的挑战,给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经验。只有这样,儿童的学习才是具有整体性的。

随后,虞永平教授介绍了前辈张雪门的行为课程,指出幼儿园的课程在幼儿的生活之中,在幼儿的行动之中。因而教师需要感受儿童的需要和能力,要具有形成综合性活动的能力,提升利用资源的能力,具有发现课程意义的意识和能力。而后,他用来自幼儿园的“树枝里的生机”系列案例,说明小小的树枝跟其他课程资源尤其是与相应的配套材料和工具结合之后,幼儿所经历的多样化的活动、多样化的思维、多样化的挑战,并获得多样化的经验的过程。

最后,虞永平教授指出:课程就在儿童的生活里,就在儿童的行动里,就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活中的事物是儿童活动的重要内容,它们能给儿童带来乐趣、带来挑战、带来想象、带来专注、带来快乐、带来经验。因此,幼儿园课程是生活化的、游戏化的。

(南京师范大学 李 惠整理)

猜你喜欢
指南教授核心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指南数读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参考答案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