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活动化教学初探

2017-05-24 00:12孔晓征
魅力中国 2016年37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品德课道德

孔晓征

【摘 要】品德活动化教学从三方面着手:课前准备活动,开阔视野,丰富道德感知;课堂学习活动,体验感悟,提高道德认识;课后延伸活动,升华内化,指导道德行为。

【关键词】品德课活动化;社会调查活动;资料搜集活动;参观访问活动;游戏表演活动;讨论交流活动;选择辨析活动;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是指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索、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为特点,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观念。 “品德课活动化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化教材内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能力、形成道德行为,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道德素质基础。

一、课前准备活动,开阔视野,丰富道德感知。

课前准备活动是学生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课前活动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为课上学习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道德实践能力,发展学生自主自立的精神。常用的有:社会调查活动、资料搜集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社区服务活动、课前游戏活动等。

1.社会调查活动。课前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对所关注的问题通过亲身体验,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帮助学生领会有关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认识。如教学《我是谁》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到公共汽车上和商店、公园、医院、电影院、超市等地方调查,了解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每个场所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好自己的责任。

2.资料搜集活动。课前让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文字、数据、音像、影视等资料,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加强感性体验。如:教学《幸福生活的地方》一课时,让学生搜集长辈们的照片或向长辈了解她们那个年代的生活情况,开展“我和父母比童年”活动,通过过去和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3.参观访问活动。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课前让学生深入生活,接触社会,亲身感受课文所讲内容,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激发良好的道德情感,指导行为实践。如教學《幸福生活的地方》,课前布置学生到附近社区办的邮局、银行、医院、超市参观,或访问自己的长辈,了解社区的变化情况,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一切中真切地感受到生活越来越好。

二、课堂学习活动,体验感悟,提高道德认识。

品德课堂是学生品德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教师要精心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体验、感悟,获得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发展。其形式主要有:游戏表演活动、讨论交流活动、情景模拟活动、自我展示活动、选择辨析活动等。

1.游戏表演活动。游戏是一项适应儿童心理和生理特征的生动、活泼、趣味的活动。品德课教学中常采用游戏表演等形式,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悟道德观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如在教学《我爱老师》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将班上的任课老师和学校里其他一些老师的相片做成幻灯片,用数字进行链接,开始上课了,我对学生说:“老师的电脑屏幕上有这么多的数字,每一个数字后面都藏着一位我们学校里的老师,大家想不想把他们找出来呀?”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要求上台来操作,尤其是当找到自己班级的任课老师时更高兴,找出来后还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位老师。这样,通过一段活动化教学,学生积极性高涨,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爱老师的情感。

2.讨论交流活动。在民主、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中进行探讨、交流,不仅能营造一种无忧无虑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还能从听他人中捕捉信息,调整深化自己的认识,是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参与的一条有效途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

3. 选择辨析活动。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对是非好坏的理解往往是具体的、个别的,分析问题往往是片面的、肤浅的。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大道德经验,加深对道德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情况,确定合理行为的能力,我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经常设计一些行为辨析题,让学生走上辩论台引导他们参与评价活动,从而明辨是非,深化道德认识。

三、课后延伸活动,升华内化,指导道德行为。

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社会及生活现实中实践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课后活动应与学校活动、家庭教育及社会实践密切结合,使导行生活化、社会化,营造学生活动的大环境,形成教育的强磁场,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大课堂,亲身实践,发展道德能力。

1.与学校活动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明白了一些道理,但如果不在实践活动中付诸实施,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行不一。因此,只有和学校活动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结合品德教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形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如教学《我为家庭添欢乐》一课后,让学生回家与家长商量,给自己找找岗位,如扫地、收拾碗筷等。过了一段时间,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关爱着长辈,为家庭增添了欢乐。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道德内化,而且增强了德育的实践性。

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课后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因此,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运用活动化教学策略,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品德课道德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知识改变命运
道德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对策
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