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的力量

2017-05-25 11:14孙可镁
中华手工 2017年5期
关键词:雷山雷山县银饰

孙可镁

从一栋楼到一个省的文化建设方式

2011年夏天,应雷山县雷山苗族银饰刺绣创意中心之邀,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建良教授与校领导来到雷山考察,4天时间,他们被当地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和美丽风景深深吸引。学校立即组织15名教师从苏州奔赴贵州雷山县,与时任雷山县副县长张双红进行了会谈。15天调研活动结束后,大家形成一个明确目标:要搭建一个非遗保护、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

9月,学校便在这个刚刚启动开发、拥有五彩斑斓手工艺的地方签下了字,购买了一栋677平方米的小楼。不曾想到,这栋在苗族银饰刺绣一条街上并不突出的楼房,让苗族传统工艺的光芒,从深山里的一个小点,辐射到整个贵州省,并逐步形成影响全国的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发展模式。

这栋677平方米的楼房,被作为学校与雷山县政府共建的雷山非遗传承研创中心。学校选派了仲溪老师常驻雷山,负责研创中心的日常运维及两地联络工作。“一待就是3年半,这更是一种奉献精神。”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的语气里透出无限感慨。

而这种精神,几乎贯穿于学校领导、老师与学生中。前往雷山考察,学校领导尽量推辞当地所有的接待,甚至自己租车下乡;6年时间里,学校有300余名教师去过雷山,包括负责后勤工作的老师,亲身感受大山里真实的生活状态;而派到雷山进行研究与研发的学生,约有1500人次,在田野调查与乡村实践中获益匪浅。

中心运作当年,服装工程系的师生就以苗族服饰为灵感设计制作现代时装,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上崭露头角。短短两个月时间,20多名师生设计的具有苗族特色的银饰、刺绣用品在中心的商店销售火爆。而苗族特色职业装设计,被作为黔东南州州委领导及雷山县县委常委礼仪服装使用,真正让艺术走进了生活。而学校专门为雷山地区培养的学生,大多回到自己的家乡设立工作室或创业。“回到家乡,就是项目最大的得益点。”

文化出山、教育出力、弘扬民族文化,赵罡说学校用这三步走的方式,努力促进文化传承。从认识、创作家乡的文化,到自愿回乡建设,通过在校学习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责任感。

逐渐地,学校在苏州建立雷山苗文化博物馆、出版《苗疆圣地和美雷山》、拍摄《中国雷山》《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三部专题片……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所做的点滴,更是将雷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系统梳理。

贵州传承人群异地培训项目,是学校结合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开展推动的贵州非遗传承人群、管理干部培训活动。在培训中,学校因材施教,打破了“师门壁垒”和“信息壁垒”,共享资源、推陈出新,助推了苗妹、塬境、非遗生活、例外等文创品牌,实现贵州苗绣、银饰等手工艺从业者的大幅增收,成为颇受好评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苏工美模式”。

其实在前些年传统文化市场不受大众认知时,许多学校将专业调整为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设计等方向,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坚持设立传统工艺专业,从未动摇。

水到渠成,多年的积累与坚持,加上文化部非遗司指导,学校新构建的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设在了贵州省非遗保护中心,关联高校、设计机构、民艺研究者进入工作站,让其成为一个开放性的综合平台,全方位支撑贵州的文化建设。

从雷山研创中心这个小点,设计的输出对当地手工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视的助推作用。无论是在银饰刺绣一条街,还是在西江千户苗寨,中心设计的作品一经推出,市场就会紧跟潮流出现类似设计的产品。“传统工艺行业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对专利与版权进行保护,只会禁锢行业的发展。”

随着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促进传统工艺行业的积极发展。雷山研创中心的探索实践工作对应了振兴计划的实施要点,在此模式与基础上筹建的贵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将站在新的起点上有所作为。

从地域文化到创意生活

与通过外部力量促进传统工艺发展不同,位于西南地区的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则立足本地文化,以自然生长的方式推动工艺传承。

在学院做过的一次回访中,有位城里学生说起自己在乡下刚去世的传承人恩师时,声泪俱下,仿佛让人看到的不止是师生之间天人相隔的悲叹,还有民族血脉里难以言表的惆怅和哀婉。

在今天,大学里的年轻人大抵是不愿意到乡下去的。无论是生在乡下还是去到乡下的人,也总想方设法离开。可在城里呆久了,又开始想念曾经陪伴他们的阳光、空气和水。因此,有一种情感奔涌而出,或许这种感受叫情怀。

正是這种情怀,把设计和文化拉得如此之近,从而开始以新的形式、新的想法去讲述故事,新概念的创意也由此诞生了。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这些年,恰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地处西南,民族众多,当地人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构筑了对自然完全不同的理解,这些积淀,便成了学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于是,师生们对家乡有情,对设计也有情,这就成为学院从校地合作、到校企合作的转变。13年来,数以千计的学生在云南土地上所观所感,在时代浪潮纷纷追求西方设计主义时,一群顽固偏执的老师们依然痴迷地把田间地头最朴实的材料带回来,敲好、染好、织好、雕好……用看上去与时代完全相悖的方法装点自己的生活。

在他们看来,这是与自然的沟通,也是与人的沟通,更是与自己的沟通。

随着国家非遗传承人群研培活动开展,这种方式与方法,开始变得合理但奢侈了。除了山清水秀之地,要想开展这样的地域化设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设计学院不仅注重培养大学生,还借着对传承人群的培养,去激励、诞生更多的传承人。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数百名学员完成学习回到大山,回到家乡,他们用在大学里学到的方法与思路,在原有基础上做了许多开拓式创造,产生了许多打动人的好设计。

而设计本就是服务于生活的,而传统工艺与设计之间,虽然在名称上不同,但根本目的是一样的。当社会不断涌现出新的产品、新的概念时,传统工艺的存在就仿佛一个民族自己的识别标志,在时代浪潮中帮助我们脱颖而出。

其实振兴传统工艺,很多学院都有各自的特色与方式,对非遗传承人群的研修研习培训,亦各有侧重,或许,这种以项目或培训的方式,正促使一种新型的手工艺传承形式诞生。

猜你喜欢
雷山雷山县银饰
口传·表述·认知·场景——黔东南雷山苗族芦笙音乐的习得过程研究
雷山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银饰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数学学困生成因
雷山县特色水稻的保护及开发利用
雷山杜鹃群落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分析
苗族银饰——大山深处绽放的美丽
贵州雷山苗族芦笙传统曲调及其演绎方式的现代性变迁
如何使氧化的银饰翻新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