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的乡土与乡愁教育

2017-05-25 00:37陈闻晋王怀民
教育家 2017年17期
关键词:乡愁乡土传统

文|陈闻晋 王怀民

一脉相承的乡土与乡愁教育

文|陈闻晋 王怀民

提起乡愁,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表达了被政治分隔多年的台湾游子对于祖国大陆故土的深深眷恋。这样的深情眷恋,恰恰是乡愁的核心要素。

乡愁,是人对于家乡和曾经生活场景的持久的、深刻的、美好的眷恋的心理活动。乡愁教育就是从人的乡愁情结出发,以抗拒遗忘、记住乡愁、传承文化为使命的文化传统教育,是一种以“反刍”生活、不违初心为特征的回归教育。而乡土教育则是乡愁教育的基础上,在乡愁教育的关照下,具有从头开始、关照长远的教育价值。

乡土教育与乡愁教育具有类似的途径、方式,中小学乡土教育对于大学开展乡愁教育具有启发意义。在乡愁教育的视野中,乡土教育对中小学教育的特殊意义凸显出来。

乡愁,曾经的物化生活的当下“反刍”

乡愁是指人类对于个体、群体生活经验,生活积累,生活场景,生活滋味回顾、品尝、反思、怀念、眷恋等持久性、积极性的精神活动。乡愁一般发生在18岁成人之后,集中表现在对于青少年时期生活情景的深刻而又美好的记忆和缅怀。

乡愁本质上是精神活动,是曾经的物化生活的当下“反刍”。著名哲学家涂又光先生强调,教育的意义在于对人类生活、精神智慧的反刍,就是像老牛一样把吃过的草慢慢地转化为牛体的营养。乡愁亦是如此,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往往因乡愁形成历史的民间记忆。在相对封闭、质朴的民族,乡愁往往是口耳相传的神话、歌谣、图腾等。在当今中国工业化、信息化时代,乡愁则是对于急剧消失的传统时代记忆载体的怀念和眷恋。

乡愁是游子对于家乡的温情,这是古今乡愁的共相。古人有“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的感慨;今人有抗拒强拆、反对强征、维护家园的民意。许多在外地打拼成功的游子,依然不忘故土,渴望终老家乡。

乡愁有精神过滤或者美化的特点。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能够收获甜蜜的苦难产生了人生意义。少年不知愁滋味,在足够长的岁月长河中,酿成美好的乡愁记忆。至于参拜名人故居的震撼、数访大明时代牌坊的庄严等,更是乡愁的升华、教育的自觉,具有一种美丽的感动。

乡愁折射出游子现实困境的心理慰藉。在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的时代,亿万被冠以农民工身份的农家子弟背井离乡,各地谋生,是乡愁在民间催生的社会共境。当代农民工为中国引领世界经济创造出巨大的财富,而这个群体遭遇了诸多社会歧视和不公。曾经的家乡记忆、尚存的家园气息给他们提供了工作的动力、生活的勇气和心理的慰藉。

乡愁本质上是文化自觉、文化反思行为。人皆可以乡愁,然而乡愁不仅仅限于个体直接生活的记忆。乡愁的质量决定着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度和高度。乡愁亦是民族整体对于传统消失的积极性心理焦虑。乡愁具有抗拒遗忘,珍惜传统,不违初心的文化价值。进而,乡愁教育应时而生。

乡愁教育,抗拒集体无意识遗忘

乡愁是自发的,无为的;乡愁教育则是后天的、有为的。绝大多数人的乡愁无须教育,乡愁教育却能够帮助人们记住乡愁,将乡愁提升到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的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层面,从而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

乡愁的文化意义,或者说乡愁的教育意义,是乡愁教育的前提。乡愁教育是特殊的传统文化教育,旨在恢复民间文化记忆,昭示文化共同体不违初心,不忘初心,温情家国,敬重传统,共创未来的教育。它是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化传统时代的教育新产品,又是文化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共建未来的教育使命。

乡愁教育不等于“乡愁”加“教育”,而是基于乡愁的教育,或曰记住乡愁、留住乡愁、再现乡愁、广大传承乡愁的教育。民族民间文化基因的传承,民间丰富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挖掘、再现,决定了乡愁教育的意义。乡愁因其文化特质而极富教育意义,乡愁教育就是以文化传承为使命的教育。

在文化心理层面,乡愁教育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民族的共同记忆的叙事、传衍、记忆、弘扬,对于克服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历史虚无主义具有直接的针对性,长善救失功能明显。比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的大饥荒人祸,民间的苦难记忆能够帮助后人不忘历史,警惕悲剧的重演。在学校教学层面,乡愁教育通过文化遗产教育、国情教育、民俗教育、乡土教育等方式进行,形成相应的教材、课程、案例、题材、领域,发掘和凝聚乡愁教育研究方向。在执行操作层面,通过乡愁教育,继承、发扬、挖掘、再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发挥民族复兴大业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如民间工匠精神、民间科技技艺、民间生活经验等的挖掘、总结与传承,中华传统医药的科技化传承,古村落、古城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言、戏曲、口技、绝活等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都是乡愁教育的目的所在。

在中国推行乡愁教育,紧急而又迫切。乡愁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民族文化传统的整体记忆和个人文化传承,抗拒集体无意识遗忘,为中华民族保留文化基因。因此,要将乡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形成乡愁教育的课程体系、学科体系,构建乡愁教育价值体系、知识体系、技术体系。

乡土教育是预备级乡愁教育

乡愁教育的开展离不开乡土教育。乡土教育是乡愁教育的序曲、基础。乡愁教育是乡土教育的延展和升华。

何谓乡土教育?这里讨论的乡土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乡土教育是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综合表现形式,集中体现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它是以热爱家乡、珍惜故土为主旨,以本土环境、地理地貌、农业物产、经济、风俗、人物、风景、历史传统、语言、建筑等物质存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教育内容,引导中小学生了解、体验、热爱、保护家乡文化与环境,进而立德树人,修身齐家,兼济天下。

乡愁教育更注重非物质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空间更为广阔;乡土教育更多物化特征,主要强调本乡本土。乡愁教育是成年人之后的终身教育过程,乡土教育主要指对于本土未成年人开展的教育。少年时代不能说没有乡愁,但是乡愁更是岁月沧桑的记忆。对于尚未形成乡愁的人做乡土教育;对于乡愁者则告以记住乡愁。

乡土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和功能。第一,乡土教育是开放式活动教育,更加符合青少年学习成长的心理;第二,乡土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低成本、高收益教育投入,是有根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接地气的教育;第三,乡土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和前提,是讲好中国故事、唱好中国声音的教育;第四,当代中小学教育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以及有限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深入人心,限于表面化、肤浅化、形式化,呼唤乡土教育的置入;第五,乡土教育从娃娃抓起,具有培养训练中小学生文化天性的天然优势,是后来的乡愁教育的基础工程。在这个意义上,乡土教育就是乡愁教育的中小学版,是预备级乡愁教育。

乡土教育是特殊的爱国主义教育,相对淡化意识形态色彩,注重乡土性、乡情性、亲缘性、民俗性等文化情感的认同。乡土教育扎根本土,对于吾家吾土吾乡吾水的体认,是培养完整的人的第一步。对于广大乡村学校,乡土教育更接近田野教育,田野生活体验就是乡土教育。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小学生在乡村学校的上学回家之路,是乡土教育的重要课堂,其“老师”就是大自然。乡土教育必须是开放的、广博的、流动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过程。吾家吾土吾乡吾水,人无分男女老幼、地无分东西南北,均可入乡土教育体系。奶奶的歌谣、老农的土曲均可起教化之功,十六两老秤、二尺半布票,就是乡土教育活教材。

田间课堂皆可进行乡土教育

乡土教育的常规途径,包括课堂教育,田野调查,乡贤现身说法,实践实证教学,案例教学,教材素材收集、编纂,家谱族谱宗谱调查,民俗节日活动,采风,生活体验,信息化节目互动,等等。乡愁所在,乡土教育存焉。

首先,乡愁的物质化载体,是乡愁教育的依据,更是乡土教育的根本。乡愁主要是指对于家乡的深深眷恋。家,中国文化之根所系;家园、家乡、故土、家国,家之合情合理放大和泛化也。乡愁所指即乡土所存,既有家乡的山林、溪流、田野、菜园、特产、村落、集市、庙宇、祠堂、牌坊、学校、书院、古井、古桥、墓地等,又有家乡菜肴、小吃、民俗、节令、方言、传说,等等。记住乡愁,就是乡土教育的目的所在。

其次,家乡亲邻、乡贤、名流、匠人、奇人、奇异风景等,都是乡土教育的活教材、旧途径。家乡精英、名流的传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也可以产生乡土教育的特殊作用。

再次,中国民间丰富的地方史志,散布于基层、乡间、村落、家族、宗庙、寺观、传统公共建筑和民宅、墓地、村口、水口、古树其上之族谱、风物、人情、佳话、趣闻、义举、家训、民约、乡规、学规、碑铭、楹联、匾额、故事等,这些历史教育的宝贵教材,是乡土教育的文化质量高地。

乡土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指导思想上应该指向不忘故土,热爱家乡的初心;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为己之学的真谛,探索活动课程、田野课程、国情民情教育课程教育之新、旧路径,启动现身说法、故事讲传等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

乡土教育作为特殊的传统文化教育,其传统路径和方法丰富多彩,俯拾即是。

读经,即阅读以儒学为主根的中国文化经典,包括传统儒学教育的蒙学教材,是最低成本且富有活力的乡土教育。写字,即汉字正体字的软笔书法训练,是中国文化传统教育的基础训练。写好汉字,是做中国文化人的基本功。与之相关的笔墨纸砚传统制作工艺,借以复兴,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脉的延续。作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根本途径的乡土教育,公认的传统有效途径是加大对于繁体字竖排中国文化经典的阅读,多写软笔字,使得中国教育不违初心、走向世界。作画,不仅是文人画,尤其是民间绚丽多彩的绘画技法、工艺、流派、风格的学习、传授、广大、创新,是非常接地气的乡土教育。与之相关的还有剪纸、面具工艺,以至民间戏曲彩绘、服饰等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将乡土教育带入多元化境地。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中医药,也是乡愁教育的重要路径。传统武术是健体、自卫和养身的重要领域,是乡土教育的当然组成。中华传统武术在国民教育体系式微,而民间尚有厚重的传承。中医药的学习、野外采摘,是乡土教育的文化之根。传统书院式思辨、讲学、争论、游学,可以作为乡土教育的现成方法。

乡土教育当然远远不止于此。乡土教育是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中国文化传统之天地正气价值观的倡导与弘扬,对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探索外部世界和内在精神的彰显与复兴。我们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乡土教育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读万卷书,当然要读今人对于传统的许多研究成果,更要以注重第一手资料的治学精神多读中国幅员辽阔进而丰富灿烂的地方志、家族宗族谱牒、碑刻、墓铭、庙宇祠堂修缮记录、匾额、郡望门第堂号、坊记、方言、俚语、民谚等等。还要注意读活书,跟书中人物对话,跟编辑各类书籍的文化人对话。

教育意义上的行万里路,更强调结合学业、研究走访家乡及其行所能及的古村、古街、古城、古巷、古桥、古庙、古井、祠堂、摩崖石刻、名山大川,在乡间疾走,到河边捡石子,拜访乡贤、隐士,品尝风味小吃等等。乡土教育在路上,一路有文化伴随。

乡土教育本质上是落实中国文化的知行合一为己之学的学统——为学之道的传统。乡土教育需要从业中人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学术交流、民族文化传统复兴规划等正式行为,以及所有有助于成圣成贤的实践。乡土教育呼唤人们珍惜传统节日假期,与家人、长者、贤者相聚、交流;清明节祭祖;重阳节敬老;善待家中老人;常怀感恩之心。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古圣先贤的文化自觉,亦是乡土教育的终极关怀。

(作者陈闻晋系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王怀民系武汉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吴爽

猜你喜欢
乡愁乡土传统
永远的乡愁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愁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乡土中国
九月的乡愁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