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校园里如星闪烁

2017-05-25 00:37于长明钟素香
教育家 2017年17期
关键词:评剧传统学校

文 | 于长明 钟素香

传统文化在校园里如星闪烁

文 | 于长明 钟素香

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根据学生来源地域广阔、文化背景差异大等特点,遵循“德育为首、质量立校、立足课堂、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实施精细管理,促进干部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品质。学校强化“一训三风”建设,重视中小衔接,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幸福课堂。近年来,学校又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构建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力求让传统文化在高效优质的教育天空中如星闪烁。

课程建设,让优质教育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课程建设是落实教育理念的有力抓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为此,学校构建了“幸福教育”三级课程体系,做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整合化推进,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在学科实践活动课方面,校内,将学科实践活动与教材主题相结合,与学校活动相结合,与节日活动相结合;校外,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与社会资源相结合,通过走进中央木偶剧院和乔波滑雪场,走进中国科技馆,走进首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等,拓宽学生视野,丰厚学生底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学校大力推进生本理念下“三段六环节”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选派教师参加广州“生本教育”培训,组织课题组成员设计课堂教学流程,制定生本课堂评价标准,举行骨干教师的生本课堂展示活动、生本课堂推进研讨活动、微课竞赛活动。中小学两部还分别举行“同课异构,聚焦生本”的评优课活动。

学校改革学生作业,将以往书面作业为主改为实践性作业为主,通过前置学习单、课堂检测单、精彩三分钟展示、专题手抄报设计、思维导图编写等方式,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展示个人天赋提供机会,学生完成作业的自觉性大大提高。

扎实的研究,深入的课改,为学校赢得了发展的机会。一年来,学校承办了顺义区生本教育研究推进会,举行了生本课堂展示暨科研月开放活动。“九年一贯制‘三段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获顺义区“十二五”优秀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并在江苏太仓举行的京沪基础教育快线论坛上做了展示;4名课题组成员承担了顺义区生本教育推进会、全国自我教育研讨会的展示课任务。目前,高丽营学校已成为生本教育研究基地校,语文教师研修基地校。

德育为首,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中华传统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学校重要的德育资源,基于此,高丽营学校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田,提高学生的素养。

一是开设阅读指导课,师生共读、经典赏析、好书推荐,让学生们徜徉在经典文化的海洋之中。二是开展“彩虹读书”系列活动,通过背诵优秀古诗文、阅读连环画、诵读《弟子规》等,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让学生浸润在优秀文化的氛围之中。三是设立朗读社团,通过教师示范,传授朗读技巧,提高学生朗读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经典之美,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四是开放图书馆,将图书放到班内的图书角,为学生提供阅读条件增加学生阅读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经典作品。五是借助“攀登阅读”网络平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根据“攀登阅读”网络平台提供的阅读书目,选择其中的书目进行线下阅读,阅读完后进行线上答题闯关,用游戏的方法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六是成立“传统文化教育”课题组,以课题研究推动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精神就是向孩子渗透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帮助学生树立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好传统文化教育,正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依托项目,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里落地生根

一直以来,打造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为此,学校挖掘地方特色,抓住重点项目,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使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孙氏祖传糕点模具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以雕刻精致、种类繁多、传统套路完整为突出特色。一件普通的模具成品的制成,需两三天到一周的时间;高档和精细的雕刻,则需要一个月乃至数月之久。实属民间艺术的瑰宝,在历史、艺术、文化、审美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更可映射我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作为孙氏糕点模具技艺的第四代传人,孙宝德14岁学艺,与木头、刻刀相伴已有46载。为保护传统文化,同时也是更好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丽营镇政府的推荐下,高丽营学校和孙宝德师傅达成协议,在初中部开设糕点模具制作技艺课程,由孙师傅负责课程教学,焦玉冬老师协助组织。以社团形式开展活动,每学期安排20名学生跟随孙师傅学习技艺。2015年9月,学校被高丽营镇政府认定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孙氏传统糕点模具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校。

经过三个学期的合作,现已有60多名同学掌握了这项技艺,在2016年北京市传统工艺作品展示活动中分获作品展示一、二等奖。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仅掌握了雕刻技艺,完成了一件件作品,更是在学习中感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

评剧是学校的又一传统文化教育项目。学校所在的高丽营镇是全国戏曲之乡,评剧在该镇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为了更好地传承评剧艺术,打造“全国戏曲之乡”这一品牌,经镇政府牵线搭桥,学校与中国评剧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请到了中国评剧院的两位老师为三、四、五年级的学生讲授评剧课程,课程安排在周二至周四,与音乐课结合,每位同学一学期能上十多节评剧欣赏课。学校还成立了评剧表演社团,社团的同学在上欣赏课的基础上,每周一和周四下午还需接受评剧专业训练。

传统艺术进校园、进课堂,既丰富了音乐课程的内容,又增长了同学们的见识,同时也使我国精彩的戏曲艺术得以传承。学校于2014年被评定为“中国评剧院培训基地”,学生表演的评剧《小酸枣》代表顺义参加了“国戏杯”全国少儿戏剧表演,获得了优秀奖。

一个优质和谐具有文化特色的校园,是一个自由的空间,它会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像春天的枝叶一样无拘无束的伸展。精心打造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声力量,它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以最柔美的光照亮学生的心灵。“德育为首、质量立校、立足课堂、和谐育人”作为高丽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学校打造优质教育引领了方向,也为构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导航。

猜你喜欢
评剧传统学校
评剧《花为媒》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评剧《大山里》剧照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学校推介
评剧《良宵》海报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