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育家柳诒徵先生

2017-05-25 00:37怀宇
教育家 2017年17期
关键词:国学南京图书馆

文 | 怀宇

大教育家柳诒徵先生

文 | 怀宇

在我国近代现代史上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培养了很多文、史、地、哲各门学科乃至自然科学方面的著名专家。美学大师宗白华、桥梁工程专家茅以升、历史学家缪凤林、文史学家王驾吾、地理学家胡焕庸、文史学家唐圭璋、语言学家盛成、地理学家张其昀等领域顶尖的专家学者皆出自他的门下。他常年从事教育,先后任教于南京师范高等学校、河海工程学校、东南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国文与历史。他还是与梁启超并驾齐驱的一代国学大师。历史上与“史学二陈”(陈垣、陈寅恪)齐名,并称“南柳北陈”。但他一生低调为人,不事张扬,相比于历史上闻名显赫的大师,他的光芒略显暗淡,甚至鲜为人知。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柳诒徵先生。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号劬堂,江苏镇江人。自幼丧父,随母生活在外祖家中,靠亲戚和当地慈善机构接济过活。虽然家贫,柳母却一刻也不放松对他的教育。柳诒徵先生在自述中回忆“自七岁至十五岁,逐日念生书、背熟书,止有腊月廿日以后,正月半前后,可以自由看书、抄书、游戏。其余读书之日,自天明起即背书,各书不背完,不能吃早粥”。凭借母亲严格的教育,柳诒徵在少年时期就打下了扎实的古典文学的功底。

《历代史略》——我国第一部历史教科书

1900年,刚满二十岁的柳诒徵经熟人介绍,离开了他生活多年的故乡镇江,前往南京,在刚刚成立的南京江楚编译书局做一名编辑。江楚编译书局由晚清著名文史学家、藏书家、目录版本学家缪荃孙主持,在清末维新变法的影响下诞生。在编译书局柳诒徵主要从事的是各种历史教材的编写。1902年,柳诒徵根据日本人那珂通世所著的《支那通史》,编写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历史教材《历代史略》。

据说我国在黄帝时期就有了史官,对于历史记载历朝历代都很看重,仅官方记载的史书就有二十四部,但对于历史教学却不重视,以至于到了明清之际,由于八股取士无数文人学子只是埋首于经书,“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当时维新变法代表人物梁启超认为“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在洋务派与维新派的推动之下,清政府在1901年颁布“癸卯学制”规定从蒙学院到进士馆都要设立历史课,于是各地的新式学堂都先后开设了史学课程。既然设立了历史课程,就必须要有配套的历史课教材,可是当时虽有《二十四史》《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纲鉴易知录》等历史读物,但这些书籍大多部头过大,不适合历史教学。因此急需改革旧式历史读本,编写出一本新式的历史教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柳诒徵编写出了《历代史略》。

不可否认,在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历代史略》有它历史保守的一面,但却无法掩盖其作为我国第一部历史教材的许多独创性。

>>柳诒徵编写的我国第一部历史教科书——《历代史略》

过去的史家撰写史书对外国人都抱着鄙夷的态度,把外国人说成是夷,认为中国才是世界的中心,对于外国的介绍也多放在“四夷传”中简单的一带而过。柳诒徵在《历代史略》中摒弃了以往中国人头脑中的“天朝上国”的观念,认为中国不能再“坐井观天”妄自尊大了。因此,在《历代史略》中他抛弃了以往史书“四夷传”的写法,在第三卷第七篇、第五卷第四篇、第六卷第八篇中,分别以“外国事略”“西北诸国事略”“东南诸国事略”为题,较为详细地叙述了突厥、回纥、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地理、历史状况。如此详细介绍外国的情况,是当时史家所未做过的,这是中国史学的一大进步。

《历代史略》对于中国近代史学最大的贡献却远不在它进步的史学思想,也不是它的文化特色,而在于柳诒徵采用的编纂方式。《历代史略》按照新式教育的要求对编纂内容的安排,使得它成为我国历史教科书的范本,这才是柳诒徵对于中国历史学最大的推动。我国的历史书籍浩如烟海,就编写的体裁而言,无外乎三种:编年、纪传、纪事本末。然而,柳诒徵认为这三种体裁编写的历史书籍“卷册浩繁,未易卒读,后之续者或几倍之,盖专门之学,非教科之用”。因此,这些都不适合教学,不能拿来做教科书的编写方式。为了能够让此书更适合初学者,柳诒徵反复思考,最终决定“本《通鉴》、《通志》之意,仿纪事本末之体,略采正史,析其条理,以为历史初级”。其实就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历史事件为本位,分卷,分篇,分章叙述。这种体裁就是近代西方盛行的章节体。这样的编纂方式开我国历史书籍编写的先河。由于采用了新的体裁,使得全书内容编排更加合理,将历代史事汇于一炉,脉络清晰,条理分明,便于初学者使用。为了能够既简明扼要地介绍历史的来龙去买,又使学生能够易于记忆,柳诒徵可谓煞费苦心,他创造性地编制出许多图表,附在各章节之后。这些现如今司空见惯的图表,在当时可是独创,它既方便了学生把握历史线索,又便于学生课后复习总结,还可以当作工具书,供学生检索。

《历代史略》作为我国近代编写最早、最完善的历史教科书,开创了我国新式历史教科书编写的未来。现在常用的“历史”一词便由“历代史略”省略而来。柳诒徵先生的开创之功,不可磨灭。

办学为师 桃李天下

柳诒徵的教书生涯始于1903年。在江楚编译书局工作期间,柳诒徵曾有一次赴日考察教育的经历。赴日期间,柳诒徵考察了日本的学校建制、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内容,虽然时间只有短短数月,但是对于柳诒徵来说已是大开眼界。他目睹了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社会上发生的巨大变化,真正认识到兴办学校、开发民智的重要性。回国后不久,为了振兴中国教育,同时也是改善自己的生活,于1903年和友人陶逊在南京创办了思益学堂。思益学堂作为南京的第一所新式小学,任课教师都是当时社会上有思想有名气的青年学者,被当时人们视为江南才子办的学堂。学堂采用新式教育,开设的课程涵盖国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绘画等,学堂以培养社会精英人才为目标,老师恪守一不打学生,二不背死书的作风,在当时深受两江总督张之洞的赞赏。从这所新式小学走出去的,有日后的史学大师陈寅恪、桥梁工程专家茅以升以及美学大师朱光潜。后来柳诒徵又依次创办了江南中等商业学堂和镇江大港小学。

柳诒徵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长期在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等校任教,教授国文和历史。他讲课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目光炯炯,长髯飘拂,一幅古君子风范。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称柳诒徵先生为“大教育家”。

>>民国时期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合影(第四排中立长须戴圆框眼镜者为柳诒徵先生)

柳诒徵先生上课自有一套讲课的方法,他的讲课方式引人入胜,内容生动有趣,很受学生们的欢迎。茅以升幼年在南京度过,读了三年小学、五年中学,这八年当中国文和历史两门课程,都受教于柳诒徵先生。他在《记柳翼谋师》一文中回忆柳诒徵先生上课时的情景:“柳先生讲课时,声若洪钟,目光四射。讲课深入浅出,层次分明,并主题鲜明,用语生动,使人听得津津有味,而且系统性强,容易记忆。”虽然,柳诒徵先生多讲授国文和历史课程,但是由于内容有趣精彩,听课的人中往往不只是文科学生。地理学家胡焕庸回忆柳诒徵先生在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开设“中国文化史”课程的盛况时谈到,“柳师讲授的中国文化史,不仅文科的学生要听,理工科的学生也听,足见其内容精彩动人”。

作为老师,柳诒徵先生对青年学生也是爱护备至,其惜才爱才通过他的学生张其昀的一则往事足以体现。1919年,张其昀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他的笔试和口试成绩都很优异,给柳诒徵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可是到录取发榜之前,却没有了张其昀的名字。柳诒徵先生多方征询,得知是张其昀的体格不合格,因校医认为他身体太过单薄,而被淘汰。柳诒徵先生认为他的各科成绩都很优异,就这样牺牲掉太可惜。于是柳诒徵先生利用自己的声望和资历,提请复议,最终让张其昀获得了领衔全榜的荣誉,最终被学校录取。然而,柳诒徵先生施不望报,对此却只字不提。直到日后多年张其昀在母校任教,才听人谈及此事,方感动不已。

柳诒徵先生对学生的关爱可谓是犹如春风,但是他对教学却有自己的坚持,不容许半点马虎,有时甚至让人感觉有些“不近人情”。当时的学校和如今一样在放假之前都会组织学期考试。某次寒假前,学校组织对一年级的新生进行学期考试。柳先生教授的国文科也在其中,只不过是最后一门考试。青年学生们大都归心似箭,都希望早点回家,因此集体要求免考,以平时成绩作替代,但是柳先生不准,学生们起初不以为意。考试当天,果然没人到场,柳先生硬是在堂上端坐两小时才走。这之后,学生们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纷纷去请罪,希望柳先生能给予一次补考的机会。但是柳先生很失望,说以后不愿再教国文了。后来,学生们虽然保全了学籍,但是都感觉辜负了柳先生的一片良苦用心,为自己的冲动追悔莫及。

担任图书馆长 守护文化宝藏

柳诒徵先生一生著书、藏书,爱书如命,在战火纷飞的动荡岁月为国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籍善本,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无价的文化财富。

1927年,自北京南下的柳诒徵担任起了南京国学图书馆馆长,开启了人生文教事业的另一篇章。在南京国学图书馆柳诒徵先生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图书馆工作生涯。一面是扩充馆藏书籍,一面是对古籍的编目与整理,柳诒徵都做得尽职尽责,不辱使命。在他的主持之下,完成了多达三十六册的《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自有图书馆以来,能将全部藏书编成总目录者,以此为第一家”,其书在目录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柳诒徵先生还积极开展宋、元刻本、各种名贵孤本、名家善本的影印工作,将古籍影印成《盋山书影》,便于公众了解这些孤本秘籍的原貌,供学人研究查阅。从1927年至1937年,在馆长柳诒徵的带领下,国学图书馆的藏书由最初的5万册,增加到24万册,成为当时全国藏书最富,学术成果最多,知名度最高的公共图书馆之一。

1937年,淞沪会战之后,日军一路西进,南京告急。作为一馆之长的柳诒徵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他视若生命的馆藏图书。柳诒徵向当局政府求助,但是由于时局吃紧,战端突变,交通运力紧张又加之经费不足,将国学图书馆全部藏书全数转移外运已是不可能,因此只能设法就地保存隐藏。经了解,南京朝天宫的地库坚固宽广,又不潮湿,满足保存图书的需要。可是那里保存有北京沦陷之前转移的故宫博物院的大批珍贵文物,因此地库中已无足够空间容纳图书馆全部藏书。柳诒徵多方协商,最后告知地库只能收藏国学图书馆部分最佳善本。于是,柳诒徵将图书馆中最珍贵的书籍打包装成一百一十箱运到朝天宫地库当中,又设法将其余较为珍贵的丛书和方志,用船运到了苏北兴化的罗汉寺和观音阁里收藏。其余的普本图书,只能留在图书馆中。

日后,当他得知在南京朝天宫中保存的图书有所损失,转运到苏北兴化的典籍被日军焚毁后,他痛心地对友人说:“我视图书馆重于自己的家,重视馆藏图书甚于自己的家产,爱护无微不至。抗战前夕,我把馆藏书籍搬运迁藏,但至今已损失了一部分。我对祖国文化未克尽全责。”说着不禁泪下潸然。柳诒徵先生一生致力于传统历史文化的研究,对古籍图书视若己命,见倭寇大肆破坏,无不痛心自责。

抗战胜利之后,柳诒徵受命复任南京国学图书馆馆长。此时的国学图书馆已是面目全非,“书籍、器物荡然无一存”。为了尽快恢复战争带来的创伤,使国学图书馆能够早日对外开放,柳诒徵硬是拖着老迈多病的身体毅然决然地投入到重建图书馆的工作当中。经过四处奔走,上下交涉,共收回了十九万册的书籍。经过艰苦努力,南京国学图书馆很快重新开放了。为了让世人了解重新开放后的国学图书馆的藏书状况,柳诒徵还编修了《国学图书馆现存书目》。抗战胜利后,在全国各省市中,图书馆能够迅速恢复并编就实存书目的,只有南京国学图书馆一家。柳诒徵先生复兴祖国文化居功甚伟。

柳诒徵先生学富五车,博通古今中外,在教育、历史、古典文学、图书馆学等方面建树颇丰,为我国的文教事业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但他却“不好高名,不说大话,不作奇特的行为,只是老老实实地工作”,低调为人,踏实做事,历史上曾遭冷遇,但却终被世人肯定。正如《柳诒徵评传》的引言中所说,“历史就是这样的无党无私:短暂的,尽管一时辉煌,终将谢幕;永恒的,尽管一时暗淡,终将重光。”大师已去,风范长存。笔者通过文章缅怀这位历史上曾做出巨大贡献的教育家,同时要让更多的后人记住他的历史功绩。

猜你喜欢
国学南京图书馆
“南京不会忘记”
“垂”改成“掉”,好不好?
图书馆
南京·九间堂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南京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