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编辑审稿中的价值判断

2017-05-26 17:54韦含羽
含笑花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化素质主体素质

韦含羽

价值判断,即关于价值的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也就是说,即使是对于相同的客体,如果主体不同,做出的价值判断也是不同的。因此,要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首先必须明确主体。因此,编辑在审稿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明确编辑审稿的价值主体。在编辑审稿过程中明确价值主体是作出令人满意的价值判断的前提。我们都知道,在编辑审稿中,文本、作者和读者、编辑是审稿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文本是客体,作者和读者是主体,而编辑是价值判断的实际工作者。出版物的两端,一端是作者,另一端是读者。只有以作者和读者为中心作出的价值判断才是最有意义的。

编辑审稿不是一个简单的流水线。编辑既要向作者传达读者的需求信息,又要向读者发布作者的创作信息。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形成比作者更了解读者需求、比读者更熟悉作者特点的优势,编辑在充当沟通作者与读者联系的桥梁和中介的同时,也不断地从他们身上吸取营养,充实和提高自己,从而使三者关系不断实现新的良性循环。这样,编辑才能在审稿中作出满意的价值判断。

编辑价值判断的过程对编辑本身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因此,这就需要编辑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

一、政治素质。编辑人员应该有科学的世界观,要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工作实践中坚持正确的立场和政治方向,做好政治把关工作。对涉及政治原则的问题,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善于及时发现和防止错误的政治问题在出版物中出现。

二、思想素质。大量实践证明,编辑在审稿时要提高作品的思想境界,首先得先提高编辑人员的思想境界。编辑和教师一样,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具有文化的追求,科学的信仰、高尚的道德和美好的情操。只有自我思想素质的提高,审稿时才能在众多稿件中发现优秀的作品。

同时, 编辑人员的思想素质还体现在全心全意为广大的人们群众服务,为消费者、为作者服务,工作讲奉献,甘当人梯,不利用职权牟取私利。

三、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编辑人员从事本职工作的专业基础。编辑人员的文化素质构成,除了基本的理论修养、扎实的专业训练、开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外,还应包括科学的思维方式、广泛的阅读兴趣和先进的学习方法。没有后者,编辑的文化素质也会因为知识的老化、思想的封闭而逐渐下降。编辑的文化素质还必须包括对现代科学有关知识的了解和具备一定的现代技术操作能力。

四、职业素质。所谓“职业素质”,是指在职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业素养。编辑人员的职业素质包括出版理论修养和编辑实务经验,分别表现为职业追求、职业敏感和职业作风。

(一)职业追求。编辑的职业追求是一种文化追求。编辑组稿时,要结合刊物自身的定位和读者的文化需求,有选择性地组织作品。在审稿时,要按照社会对精神产品价值取向的根本要求,对作者创作的作品进行审识鉴别,筛选优化,从中发现具有文化传播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

(二)职业敏感。编辑的职业敏感是由对编辑职业的热爱和专注,由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深入思考所养成的一种思维习惯和感知、反应能力。这既是一种文化性敏感,也是一种市场性敏感。有了这种敏感,就会善于从职业角度捕捉各种有用信息,并迅速作出判断和反应,在编辑审稿中就能作出有分量的价值判断。

(三)职业作风。编辑的职业作风应该是一种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作风。编辑工作是一项严肃、细致的工作,任何粗枝大叶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在审稿过程中,要拒绝想当然,拒绝侥幸和浮躁。面对稿件,要像战士进入阵地一样全神贯注。编辑在审稿时要学会独立思考,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无论是审稿、加工整理还是读校样,都不能放过一个疑点。编辑在审稿时要发扬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的精神。

编辑人员具备了上述的政治、思想、文化和职业四个方面的素质,仅仅只是审稿过程中价值判断的一个基础,在此基础上,编辑人员还应该明确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只有明确三者关系,才能在审稿的价值判断中做出合适的取舍。在实际工作中,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是:

一、编辑与作者的关系。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编辑人员和作者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即为读者提供质量优秀的作品。编辑要牢固树立作者观念,充分尊重作者的人格、学术观点和创作风格,在“为读者服务”的共同目标下,既充分尊重作者的劳动,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又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取舍稿件,对各种作者一视同仁;既经常向作者学习,热情为作者服务,又敢于和善于向作者表达读者的意见和自己的看法。当与作者产生分歧时,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注意方法,与作者既然是交换意见,就只有通过平等协商讨论,从而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二、编辑与读者的关系。读者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是作者和编辑的劳动价值的实现者。没有读者的需要和接受,作者与编辑的劳动就没有服务的目标和创新的动力,也就无法体现价值。也可以说,读者对出版物的取舍和评判,就是对编辑审稿质量的一种检验。读者的反映不仅能检验出版物质量的高下,而且能有效地促进编辑不断提高审稿质量。

“为读者服务”并不意味着编辑应该消极地迎合读者。编辑为读者服务,是以满足读者的正当需求为基础。因而,编辑在处理与读者的关系方面应该坚持两点原则:一是要了解读者、适应读者,热忱为读者服务;二是要引导读者、提高读者,做读者的良师益友。

编辑在审稿中具备了基本的素质,明确审稿中价值判断的主体及主体间的关系,在审稿过程中就能权衡好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利益,在专业审读的基础上做到尊重作者,满足讀者的取舍。总体来说,只有以作者和读者为中心作出的价值判断才是最有意义的。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主体素质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探讨
何谓“主体间性”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