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是否遭遇“道德陷阱”

2017-05-26 16:41
当代贵州 2017年10期
关键词:失灵商业模式单车

最近一段时间,城市共享自行车问题成为一个公共话题。我五天读到三个信息:一是“青朴山”的微信:“过去三年中,中国最牛的商业模式创新,膜拜单车能走多远?”;二是深圳《晶报》报道说租单车OUT了,共享汽车短租在深圳方兴未艾;三是朋友圈又现“文案狂人笔记”的微信:“共享单车,真是一面很好的国民照妖镜”,发了一组共享单车被虐的照片。不知其他人从中看出了什么,我想先说一句题外话:原来自媒比纸媒,更像标题党。

共享单车,是时尚共享经济概念下,细分出来的一个租赁自行车服务产品。为弄明白“共享经济”,我查了一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刘树成研究员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发现12年前这本权威辞典,并没有这个词条,可见共享经济是近十年冒出来的新生事物。国内现有的解释一般把共享经济,和美国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总裁吉里米·里夫金联系在一起。2015年底,我重编《经济瞭望》时,恰逢里夫金的中文版《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书在中国首次发行,我请驻京特约记者采写并编发他的专访,算是有了最初概念:“当边际成本降到几乎为零的时候,一种新的经济形式诞生了,就是共享经济。”

“运用共享经济创新思维,共享单车是一种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商业模式。中国城市出现出租自行车不是什么新鲜事,我就曾有一位北大哲学系毕业的同事,辞职下海创办了自行车出租公司。但疾行的时代,迅速把线下的单车租赁变成了“传统产业”。2014年,5个北大90后校园创客创立了共享单车公司ofo小黄车,进而膜拜橙色车也脱颖而出,它深入打造了专款自行车与生产,强化了运用移动互联网上线运行,刷新了产品模式,博得了风险投资。共享单车用手机APP查车和预约,不用办卡,扫二维码开锁,半小时收费一元,成了时下城市白领蓝领解决交通“最后一公里”的最优方案。

以膜拜为代表,“共享单车”解决了5个问题:精准定位,盯上了短途需求的城市痛点;市场巨大,你只要知道地铁、公交人流量,就几乎可以换算出共享单车的需求量;除了摩的,共享单车几乎没有竞争对手,这段交通服务市场是一个空白;走在前面的ofo和膜拜,做的是加速奔跑圈地,以模式(设计)换投资,形成规模优势,加大了后来小型入场者的财务风险;盈利模式被称为“天才的创新”:押金成为“秘密”。“通过分时租赁来部分變现,通过收取押金来回收资金,实现现金流并进行扩张。”

有人预测,2017是共享经济爆发的一年。眼下我们已看到了分时租赁、共享单车,相信接下来会有更多的共享经济冲入市场。共享经济攻城略地,在于它能有效降低共享成本,要点是“共同拥有”而不是土豪逻辑简单占有。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催生、挖掘出了一个又一个共享经济的市场,这是我们不断看到优步、滴滴打车,ofo和膜拜商业模式创新的时代新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佛大学教授埃尔文·罗斯指出,在传统的商品市场中,价格是人们得到商品的唯一因素,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市场都处于“商品市场”和“匹配市场”之间,往往无法依靠价格这一单一因素保证其正常运行,导致市场失灵。

不知道从“最牛”到“照妖镜”,算不算共享经济快速跃进坐了一回“过山车”?当共享单车使用价格,做到了几乎趋近公益性福利时,却“找虐”般被丢弃成堆、拆卸、折磨、脱网失踪,遭遇了不匹配的“道德陷阱”。在中国,片面追求市场占有率,是否会带来只注重投放新车,轻回收、停放,和社会环境管理脱节,激化矛盾,造成管理失控现象?广义地看“失控”是市场失灵,狭义地看在于产品设计内涵存在缺陷。

如何理解罗斯的“市场设计”理论来消除共享单车的市场失灵?这是否在提示:共享经济进入了更大范围的“合作博弈”半径,工于心计的单维度设计或许没有赢家?(责任编辑/李 坤)

猜你喜欢
失灵商业模式单车
共享单车为什么在国外火不起来
Rough Ride
220kV变电站失灵保护原理分析及运行注意事项
导航仪
单车三人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断路器失灵保护设计及应用研究
商业模式考验
2006-2007年度最佳商业模式
2006-2007年度商业模式未来之星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