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电机器人为何『阵亡』

2017-05-27 20:33张乃千
今日文摘 2017年10期
关键词:切尔诺贝利放射性物质核辐射

张乃千

福岛第一核电厂外景

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至今已6年之久,但放射性物质造成的核泄漏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处理。日前,东京电力公司派出最新型小型自走式“蝎形”机器人深入反应堆内部,搜寻检视600吨核燃料和核碎片的状况。但“蝎形”机器人没有逃过核辐射的“魔爪”,最终因技术故障被遗弃在反应堆内。

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会带来强烈的核辐射。核辐射主要包括α、β和γ三种射线,这些放射性物质在衰变时会释放离子辐射,对人体内部的化学环境造成严重伤害。核事故和核武器爆炸产生的核辐射会造成人员立即死亡或重度损伤。

因此,在核工业应用和救援领域采用机器人进行核设施检修、放射性废物处理以及应急响应成为核能源界的共识。其实,早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时,核电机器人就被用于核事故处理与救援。但事实上,无论核电机器人再进行怎样专业的抗核辐射处理,在高浓度核辐射面前也只能“损兵折将”。参与处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绝大多数核电机器人,均在不足20分钟的时间内失去了作业能力,更何况是在福岛核电站内每小时辐射量达650希沃特的强辐射环境下,设计可承受1000希沃特辐射的“蝎形”机器人强撑2个小时已属不易,而人类在这种环境下只要10秒钟就会死亡。

虽然核电机器人相比其他类别机器人在传感器、控制电路板等部件上采取了重点核防护,但机器人的辐射敏感部件在核环境下很快就会损坏,将会直接影响机器人的正常工作,甚至宣告机器人的“生命終结”。近年来,科学家针对电子器件、光纤、信号通信系统、绝缘材料、滑润剂、黏合剂等部件和材料进行了详尽细致的抗辐射研究,但现有的研究也只停留在通过简单的材料选择、辐射硬化、高温退火等方法达到部件耐辐射的目的,并不能实现核电机器人在核辐射面前“牢不可摧”。

(吕诗韵荐自《中国国防报》)

责编:我不是雨果

猜你喜欢
切尔诺贝利放射性物质核辐射
切尔诺贝利遗迹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切尔诺贝利爱情故事
“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像幸存者身上的辐射残留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实地探访切尔诺贝利
食物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了还能吃吗
医用手术膜在核辐射重伤员伤口精密洗消中的应用
食物
基于Zigbee技术放射性物质智能安保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