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指津

2017-05-27 20:12李杰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7年5期
关键词:李贤皇上百姓

李杰

李贤生平比较复杂,历经正统(朱祁镇)、景泰(朱祁钰)、天顺(朱祁镇——英宗)、成化(朱见深——宪宗)四朝。

这四个时期,李贤各有怎样的表现?我们可根据时间顺序来梳理。在为官的第一时期,即正统(朱祁镇)时期,刚刚走上政坛。第二时期,即景泰(朱祁钰)时期,上本、编书,勉励帝王。第三时期,即天顺(朱祁镇)时期,能力排众议,鼓励赈灾。在官场纷争中隐藏锋芒。支持帝王远离干政的石亨之辈,勿用“夺门”之称,惩罚冒功之人。以天象来劝勉帝王节省军费,宽恤百姓,珍惜人才,广开言路,助皇上擒拿贼人。第四时期,即成化(朱见深)时期,以天气异象谏皇上放回没官妇女,信任老臣,节俭才用。梳理后我们就知道了李贤历经四朝,政绩卓著的史实,他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这样,我们就完成对传主主要事迹的概括和提炼。

为了准确理解传主在历史上的贡献和传主的特征,我们还得对传主事迹进行再加工,梳理出反映传主特征的核心信息。可以从李贤与皇上的关系、李贤与同僚的关系、李贤与下层百姓的关系、李贤与孛来的关系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我们在这里主要看君臣关系,因为李贤是皇上身边的重臣。

景泰时,李贤“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引句中有个定语后置句,交代了《鉴古录》的内容,调整后的句子为“采古可法者二十二君行事”。采,采编、选编;法,效法;行事,所行之事或往事)。类似的书谏还有“上正本十策”等。由此可知,李贤肚有诗书,腹有良策。有做良臣的条件。

再看廷上廷下的言谏,“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机宜,时机适宜;眷,眷任、器重、宠信;全句的意思是:李贤气度端庄凝重,上奏应答都时机适宜,符合实际,皇上很器重他。从作传者的这句评说里,我们可以看出李贤的沉稳、机敏、务实的特点。天顺英宗时,石亨知道皇上向着李贤,异常恼怒,然而又无可奈何,于是假装与李贤交好,而沉稳的李贤自行隐匿,不是皇上宣召不入皇宫。即使皇上厌恶石亨,李贤顾忌皇上与石亨的关系以及石亨的弄权,在进谏中也不尽言,这种藏拙、沉稳方式和态度让他在皇上面前能从容应对,反倒取得了“裁抑之(石亨)者甚至”的效果。劝谏皇上改正错误是件难事,但李贤能化难为易,顺势而为,他巧借天象及时进谏。请看下面几个句子:①七年二月,空中有声……贤言君不恤民,天下怨叛,厥有鼓妖。此句一针见血地指出君王的错误“不恤民”,导致“天下怨叛”。接着上言:“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②宪宗即位……是年春,日暗无光,贤偕同官上言:“君象,君德明,则日光盛。”意思是说君主德不明,以致日暗无光。接着上言:“惟陛下敬以修身……”翌日又言,谏“浣衣局没官妇女”“放还其家”。“帝从之。”③“五月大冰雹,大风飘瓦,拔郊坛树。”李贤趁机谏言,上天威怒值得敬畏,陛下应当感到恐惧,加以自省,不要亲近、宠爱身边的人。要尊重信任年老有德的人,共同谋划国家大事。李贤借天象分别指出了皇上“不恤民”“德暗”“近幸”等错误。又分别从行政上的宽民、个人的修身、国家大事的谋划等方面来劝谏皇上,忠言顺耳,使“帝用其言”。

是不是李贤的进谏全凭机巧呢?不是。“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此句要重点理解:①执争,执,执意、坚持;争,诤,规劝。②数四,多次、屡次。③偷位,偷于位,在官位上苟且、怠堕。从李贤斥责大臣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窥见他恪尽职守,務本求实的作风。山东发生饥荒,同僚徐有贞认为赈灾钱财发多了,官员会中饱私囊。而李贤认为,担心有人中饱私囊而不赈施抚恤,看着百姓死去,这是因噎废食。再看:“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在李贤务本求实的官风里,体现的是他以民为本、体恤百姓的情怀。治理国家靠人才,惜人才是为了用人才,用人才是为了开言路,李贤聚集人才的力量,所荐皆为名臣。再如,英宗复位的行动是“夺门”,还是“迎驾”?一词之易,性质全变。他分析“非顺”的乱象,提出解决的措施——惩罚冒功之人。足见老臣务本求实的良苦用心。由此我们可以归纳:李贤是一位忠臣,他对皇上忠心耿耿。他是良臣,稳重、正直;智慧、借物发力,借力发力,善于权变,精明能干;务本求实,造福百姓;举贤用能,造福国家。对异族“衅不可启”,在宫廷,小人勿用。由此历经四朝而不衰,深得皇上信赖。

猜你喜欢
李贤皇上百姓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找皇上
皇上的烦恼
巧遇双胞胎弟弟,一模一样其实暗藏玄机
Intestinal microbiota of healthy and unhealthy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L. in a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百姓看家“风”
冗文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