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的“三味”

2017-05-27 21:59张颂诗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5期
关键词:李清照词人意象

张颂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几千年的诗词文化积淀,诗词是中华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那么,怎样更有效地让学生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成古诗词教学的最优化,笔者最近参加了咸宁市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在听完了参赛教师的讲课后,有了一些想法和感悟,并以这些课为例,做了一些探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反复吟诵古诗词,披文入情,感受诗词的内在情韵;要指导学生依托诗词意象,体会感受意象组合所构成的具体特定意义的意境;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诗词艺术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味诗词的思想感情。那么,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应着重体现“三味”:韵味、情味、意味。

一是读出韵味。读是学生学习文本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方式。诗歌的语言是没有琴弦的竖琴,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中更是有意识的把四声的变化运用其中,使得语言文字与节奏、韵律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吟咏诗歌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墨子·公孟》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可见在接受方式上,诗在古代不是看的,而是吟咏或歌唱的。诵读的突破口是直觉性的,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思维就可以敏锐识别语言的内涵和情味,正误和优劣。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诗歌的妙处,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诵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可分三步进行:一是首先确定基调。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王贤武老师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也很重视朗读,并作了很好的指导。初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四字句常是两个节拍,有一些动词需要重读,全词要读出这样的情感:上片高起然后低回,平稳过渡后慷慨豪放,应读得铿锵有力,读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下片遐想,长音袅袅,渐紧渐烈,追慕过后是惆怅,而最终归于平静、旷达,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尤其是,他讓学生表演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用表情和动作来读),这一读的设计可谓别具匠心,学生们争相表现,各有特色,只是当学生们还没有完全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时,还是无法表达出作者那种无奈、伤感而又豁达乐观的情怀的。苏轼的这首词,在朗读上其实是很有音韵美的,在课堂教学上,应重点指导读,读透了就自然能读懂作者的情感。这首词的朗读可以这样指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加着重号的表示重读,“~~”表示拖长音,“/”表示节奏停顿。)

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纶(guān)巾、樯橹(lǔ)、一尊(zūn)、还(huán)酹(lèi)。

2.感情基调:豪迈、激昂、空旷。

3.具体指导: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因为这三句气势磅礴,雄视古今,所以我们朗读时,要奇峰突起,语音浑厚,情感激昂。“大”要重读,一锤定音,定下全文豪放的基调。“千古风流人物”,要稍微重读,但是注意缓慢,把调子提上去。②“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三句应读得抒情,平淡,缓慢。

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因为这三句波澜壮阔、雄奇壮丽,要读出节奏感和霸气,语调就要慷慨激昂,情绪饱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几个形容词和动词重读。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要降调,语调轻柔。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几句是表现周瑜春风得意、潇洒从容、气定神闲的,要读出那种得意、轻快,“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读平和一点。“雄姿英发”应加重感情,读出你崇拜英雄的感觉。“谈笑间”尾音加重,加点神秘色彩,“灰飞烟灭”读得要快点,情感有一次上升。强调对方的失败,来反衬周瑜指挥战争的游刃有余、胸有成竹。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要读出词人心中的落寞伤感、惆怅失意以及空旷之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要读出词人的豪放旷达洒脱。

(二)邓萍元老师在教《声声慢》这首词时,对读的指导也是很不错的。范读、齐读、个别读都有很好的效果,特别是让5个学生分别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同一个句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读的环节设计,可见教者的匠心。学生对李清照的愁苦都有表达,个性化的理解也很明显,重音和拖长音各有不同,如有学生这样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有学生这样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有学生这样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加着重号的表示重读,“~~”表示拖长音,“/”表示节奏停顿。);重读音的不同,拖长音的不同,说明学生已经进入文本,加上自己的体验读出了不同的感触,这就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二、品出情味。诗词抒写的内容和感情往往比较含蓄。因此,我们必须透过诗词作品中的意象加以分析,让学生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对意象的理解,情感的把握,也还是要通过反复的读,才能领会的。诗在古代不是看的,而是吟咏或歌唱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见”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诗歌的妙处。

古人曰:“立象以尽意”,象即客观的物象,它是为表现思想感情服务的。而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被注入了作者的浓郁的情思,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意象。丰富生动的意象经过诗人的妙笔,就会营造出种种令人心醉神迷意境。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尤其是意境来挖掘和感悟诗歌的美。

(一)《声声慢》一词,意象多而精巧让人回味无穷。

1.“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所代表的是作者高尚的人格追求,是曾经相知相守的幸福生活,如今对于她,却像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手中的小火苗,固然温暖,却让她格外地感觉到现实的凄凉和孤独。黄花因饱含着血泪而变得沉甸甸的。纵使满地堆积,金黄灿烂,也只得由它去“憔悴损”,无人采摘,纵使摘得,也是“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2.“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一生悲喜沉浮,都有酒相伴,然而此时的情怀已非三杯两盏淡酒可以交代。乍暖还寒时候,晚来风急,伤心过雁,满地黄花,梧桐秋雨,正点点滴滴,作者独自守着窗儿,铺天盖地的忧愁令她无处躲藏,杯中清酒也麻痹不了痛楚的神经。

3.“梧桐、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作者在寂静的黄昏,守着窗儿,听着北人听不惯的细雨点点滴滴。梧桐而在黄昏,以增悲感,再加上这冰冷的,无休无止的雨声。这次第,确非一个“愁”字了得。

4.“黄昏”:黄昏意象饱含落寞之情,在古典作品中频频出现。在这里,作者流露出思乡怀家、年华流逝、追念亡人的悲凉意绪。

《声声慢》还包含其他一些意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怎么说是旧时相识呢?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丈夫不在身边时的思念之情,据说是写在锦帕上送给即将远行的丈夫的。雁逢秋而南下,李清照亦北人南来,正伤心时,却望见这“旧时相识”,又勾起阵阵愁绪。

(二)在《登高》一诗中,首联一开始就描绘了六种意象:风、天、猿、渚、沙、鸟。构制出六幅图画,风之急写环境的凄冷,天的高对比出此时杜甫的孤零,清凉的水面预示寒冷的到来,白色的沙滩描画出单调的颜色,“一切景语皆情语”,用“急”修饰的“风”,用“高”修饰的“天”,用“清”修饰的“渚”,用“白”修饰的“沙”,这样的景色怎不叫人神伤啊!但悲景渲染得还不够,此时杜甫又在上下句写了两种动物,“猿”和“鸟”,“猿啸哀”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北魏郦道元写作的《三峡》中的句子: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面对滔滔长江水,怎不令杜甫泪湿衣裳。又见到在空中飞旋的归鸟,久藏在杜甫心中的思乡之情怎不会被勾起。颔联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写了两种意象:落木、长江,构制出两幅图画。“萧萧下”的应是落叶,但诗人为什么用“落木”呢?在这里,诗人有自比之意,自己多像一个干枯老朽的树干啊!一个垂垂老矣的长者的形象跃然纸上。而“无边”一词在突出自己面对年纪老迈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时的无奈之情。而“滚滚来”的长江让杜甫想到了时间的流逝,“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看到长江水滚滚而去,杜甫内心在哀叹时间的流逝,“故乡,我的河南,我何时能够回到你的怀抱”,一种无法阻挡的愁情滚涌而来。

三、悟出意味。诗词作品不仅抒情,还达意言志。抽象的意和理性的志借助一定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诗词作品才会隽永有味。因此,在赏析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通过艺术形象的分析来启发学生悟出诗中的意和志。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因此,诗歌教学必须从语言入手,只有从品味语言开始,我们才能切实感受到诗人的艺术匠心所在。

“诗眼”、“警策”是我们品读诗歌的关键。“诗眼”即贯连全篇的字句,诗眼的安设如同“神光所聚”,往往一字点缀而使全诗灵化。“警策”也称之为“秀句”,它是诗人思想感情高度浓缩的结晶,能充分显示作品的灵性。

在对古诗词的教学中,积极带领学生对诗词的意象,意境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细细的品味,对诗词中的“诗眼”、“警策”把握到位,就能把握诗词的精髓。

邓萍元老师在教《声声慢》时,紧紧抓住“寻”和“愁”两字,深入文本,通过对词人“寻”的背景、“寻”的内容、“寻”的过程、“寻”的结果的分析,来理解词人心中无限的“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慘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愁人——睡不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愁味——喝不好;“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愁思——思不绝;“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愁物——看不得;“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愁地——熬不过;“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愁声——听不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情——说不尽。

同时,对词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了反复吟咏和品味,尤其是对“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守”字的品味,“守”字能否换成“倚”或“靠”,为什么?学生的回答是很有意味的,有学生说,不能换,因为“守”字表示了守寡,更能体现出词人此时孤独无依、寂寞难耐的痛苦,虽说“守寡”之说有点直露,但可见学生真的进入了词人的内心,品出了愁味,悟出了愁情。再就是对全词“警策”(中心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品析,很到位: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再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来体悟词人的“意”和“志”,把词人李清照的身世和本词的创作背景介绍出来,再来让学生体悟“寻”的含义。李清照的一首《声声慢》融进了太多愁,那么到底为何而愁,真实的李清照到底一生有哪些经历呢?她又在寻觅什么?此时的李清照已近人生暮年,回首往事,几多欢笑,几多希冀。几多离索、几多悲戚。如今,这一切化作她一生的寻寻觅觅。记得十八岁那年,美妙的爱情来临,李清照以她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感受着丈夫深沉炽热的爱。此刻,这份柔情蜜意支撑着她的生命,充实着她的灵魂。“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靖康之乱,风云突变,国仇家恨,霜雪共寒。一个在平凡中受难却在不平凡中抗争的女子,忠肝义胆,铁骨铮铮。学生的回答:

生1:因为后来她流落到南方,所以我觉得她在寻觅依靠,寻觅家的感觉。

生2:她在寻觅一个可以给她生活安慰的人,可到最后才发现依靠已经没有了。

生3:李清照先寻,寻不见继而觅,觅不见继而发出感慨,她寻找的是她温暖的港湾和甜蜜的回忆。

生4:李清照与丈夫曾经共度欢乐时光,谈古论今,花前月下,约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今丈夫已死,她寻觅感情上的慰藉。

生5:李清照不仅寻觅一个温暖的小家,而且还在寻觅一个温暖的大家。

中国的文学作品是讲究含蓄的,像《声声慢》整首词,没有一滴泪,却一句一泪,满纸呜咽,为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作者文字里的愁情,主要采用了由意象的解读到意境的理解,通过读、听、赏、悟,最终达成目标。

韵味、情味、意味,在一首诗歌中不会全有,往往以此为主,兼及其他,应根据作品的特色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细细辨味。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门独特的文学艺术,与其他文学样式不同,它言辞凝练,想象丰富,表现手法多样,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形成简约、精炼、形象、意蕴丰富的一门特殊的语言艺术,古典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尊重学生个性解读的前提下,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所有一线老师的责任。

猜你喜欢
李清照词人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点绛唇
如梦令
孤馆寒窗夜无寐
林逋梅妻鹤子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