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桶壶

2017-05-30 02:37方欣
江苏陶瓷 2017年6期
关键词:顾景舟箱包外销

方欣

“洋桶壶”是紫砂茗壶里较为常见的一种款式,它在特定的历史年代里发展起来,受民俗、民风的影响和熏陶,广为流传,以其日用功能与艺术功能俱佳的特性,成为紫砂传统经典之作,在紫砂历史上占有着重要的篇章。

追溯“洋桶壶”的起源,不得不提到宜兴紫砂流向海外的历史。明清时期,宜興蜀山窑产品,尤其是紫砂陶器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工艺品行销海外。其中就有着“洋桶壶”的身影,在民间流传着“洋桶壶”南洋外销、东洋外销、北洋外销的说法,比如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人们把紫砂“洋桶壶”作为吉祥如意的代表,奉作赠礼佳品。而“洋”字的由来,大约就在这里。

这把“洋桶壶”,制作者是壶艺泰斗顾景舟,现陈列在宜兴陶瓷博物馆顾景舟艺术馆,每年要接受着数十万来客的观赏。前来参观的游客中,有那么一部分人他们或大腹便便且年富力强,或斯文尔雅并风度翩翩,或朱颜鹤发却老当益壮。他们见到这“洋桶壶”,莫不拍手说一句:“这个壶,我是见过的。”有些说是儿时家中所用,有些说是祖父辈的心爱之物,也有些说从前的街坊市井那是常常得见。这“洋桶壶”是怎么在父辈祖辈们心中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记呢?

原来,在清末民初时,宜兴城乡茶馆林立,仅宜城、丁蜀、和桥、张渚四个镇,茶馆就多达七十多家。那时候的人啊,早晨三、四点钟就起身上茶馆吃茶去了,大先生提着箱包,工人、职员、帐房拎着竹篮,低薪阶层和农户则是一手提壶,另一手提烟筒袋上茶馆。这箱包里裹着的、竹篮里放着的、手里提着的都是“洋桶壶”。

“洋桶壶”影响之广、之深、之大,受到海内外客商的亲睐,也吸引了众多制壶名家好手加入到制作它的行列中,俞国良、汪宝根、储铭、顾景舟、何道洪等等艺人,曾各显其能、各展其艺,为紫砂“洋桶壶”的流行和发展作出贡献。

顾景舟的“洋桶壶”,由藏家谈伟光先生于2014年道明拍卖会上幸运拍得,秉承“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观念,长期借展与宜兴陶瓷博物馆。壶盖内落款:“景洲”二字,洲是寓意锦绣河山的“洲”,是顾老的原名,直到40年代后期他接受“艺海一小舟,鼓足风帆、勇往直前”的建议,才改名船边舟。而早在顾老使用原名的时候,顾氏洋桶就已经名声在外。当时的紫砂发烧友、实业家华荫棠先生,曾花两石米,换购顾景舟两把“洋桶壶”。民国时期,一石米价值十块银元,而普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只有2到3个银元,可华老却愿意用一石米换一把“洋桶壶”,这在紫砂界一直是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今天我们欣赏“洋桶壶”,仿佛能透过它看见旧时茶馆里的光景,木架结构的老宅,条凳方桌,熙熙攘攘,打牌下棋,素描写生,还有逗鸟的老大爷。坐下了,点茶,冲一大“洋桶壶”,配盖碗,续水的红绿热水瓶在墙角挤挤挨挨,阳光透过屋顶的缝隙钻进屋子,无论外界风雨漂泊,屋内一片现世安稳。随着茶馆文化的没落,“洋桶壶”似乎也被束之高阁起来,我们每一次的回味过去,不过是希望通过经典传统之物,去珍惜和享受每一个无法重来的当下,去传承和保护这一份独一无二的文明。

猜你喜欢
顾景舟箱包外销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顾景舟偷懒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箱包面料图案设计的新焦点探讨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
顾景舟的无款壶
论箱包设计中的褶皱及其工艺表现
箱包展厅照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