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育的内外与纵横

2017-05-30 10:48李如龙
语言战略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母语方言汉字

李如龙

语言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语言的传承和传播是文化得以延续和扩展的基本保证。语言被同化了,民族文化就成了没有内容的躯壳,难以存活。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上,从部落、部族到民族,经历过无数的优胜劣汰,在现代化时代,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竞争表现为剧烈的语言同化和文化吞并。

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但在历史上乃至今天,中华各民族都为汉语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它所展示的数千年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高峰连绵、独树一帜,也曾称颂于东方。就现状而言,它拥有最多的人口、最丰富的典籍,却不能通用于国际,在网络上也领地狭小。这主要是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没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和汉语汉字特立独行的结构与风格也有关系。近40年来,随着中国的复兴并走向世界,社会经济文化和语言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汉语的教育,包括国内传承和国外传播,都提出了新问题。最主要的是母语教育如何处理古今汉语和通语与方言、民语的关系?汉语国际教育如何做到体现汉语特征和针对当地实际?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民族语言多、方言复杂,在现代化社会,语言集中、强弱兼并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母语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民族语言和方言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文化,历来是认知世界和延续伦理的凭借,这些母语的流失将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在普及和提高各民族共同语的同时,应该采取措施,让社会、家庭和学校都来关心此类母语的存活,对重要的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更应该着力保护:允许校内课余使用,利用对应规律教好通语,编印乡土教材以了解方言记录的地域文化。由于汉字的沟通,现代汉语的变异有更多的古语传承,现今的口语变异越来越加剧,书面语适当保存有生命力的文言成分,对于提炼口语和继承传统文化依然有重要意义。然而为提倡“国学”,让孩子着古装背古书,会不会走上歧途?可见,母语教育如何处理好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的纵横关系,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少年儿童是学话的最佳时期,让现在的孩子既学好国家通用语又不忘家乡话,既掌握规范普通话又粗通文言,应该是能达到的语文教育的目标。

唐代以来我们就开馆教学留学生,而对于走出国门教各国大人孩子学汉语,我们才有十数年的实践。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外贸进出口投资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已成时尚,有的国家连小学都开汉语课,中外联办孔子学院和学堂已逾千所,社会和家庭还有种种教学班。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的这个新浪潮我们显然准备不足。就纵向说,适应不同年龄和程度的学习者的各种教材和教参,包括入门的、初中高级的,不同行业、不同学程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并没有成龙配套的设计。就横向说,怎样通过全面的对比研究提取汉语的特征并體现于教材;怎样针对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字和文化特征,编适用教材、用恰当教法,快速有效培训当地教师,许多事还没做。“一带一路”沿线上百个国家,有的当地语言我们还知之甚少。回想一两百年前的西方传教士,他们来华后利用韵书学习方言,编词典、印课本、办刊物,用本地话向文盲传教,也帮助些教徒学外国语。这其中就有可供我们参考的经验。在当前的国际汉语教育大潮中,不了解当地语言文字和汉语汉字的差异,不清楚教学难点和重点就仓促上阵,教的又是和他们的母语相差很大的汉语和从未见过的汉字;学习者完全没有汉语的语感,除了每周几节课就再没有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成功者值得钦佩,好经验要总结推广,走过的弯路也得认真调查,让实践出真知。

汉语的教育,不论是对内对外,纵向横向,都是我们必须好好研究的大计。

猜你喜欢
母语方言汉字
方严的方言
方言
母语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汉字这样记
母语
汉字这样记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