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菜花文化以及《红楼梦》中的菜花

2017-05-30 07:32俞香顺
阅江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芸薹菜花油菜

摘要:菜花原本只是诗歌中的一个普通意象,在“花国”中的地位是卑微、边缘的。南宋时期,菜花地位小幅提升,是文学作品中展示江南农村、春天风情的意象。明代以后,菜花地位大幅上升,出现了为数颇多的菜花题材作品,这和油用型油菜的引入种植、菜籽油的广泛应用是同步的。明清以来,游赏菜花成为风习,尤以苏州为甚。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出现“菜花”受到时代风气、地域文化的影响,亦极有可能受到曹寅、李渔的影响。

关键词:菜花;《红楼梦》;时代风气;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7)04-0134-07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名副其实的“百花园”,园中传统的园林观赏花卉品种繁多。大观园内移步换景,各处景点大多清雅、精致,然而却有一处“特区”,别有田园风味,那就是稻香村。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探春派专人管理、打理稻香村:“这一个老田妈本是种庄稼的,稻香村一带凡有菜蔬稻稗之类,虽是顽意儿,不必认真大治大耕,也须得他去,再一按时加些培植,岂不更好?”本文所依据的版本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以农为本;中国文人多有田园之思,古代文学中田园诗蔚为大宗。大观园中的稻香村是田园之思的具象、田园风光的标本,这也使得大观园的园林景色更加多元、多彩、复调,疏密有致,雅致与朴野相济。

稻香村以“稻”得名,栽种有稻子,有稻花之香,这是题中应有之义。稻香村中还有“菜花”,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桑树、榆树都是民间常见的树木;“槿”即木槿,古人常常栽种,用作篱笆;“柘”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柘叶和桑叶一样,也可以喂蚕,桑、柘常常联用。

菜花的外延广阔,如果不是荠菜花、苦菜花、野菜花等确指,一般是指油菜花。油菜,别名芸薹,一年生草本植物,十字花科,花朵为黄色,在我国栽培比较普遍,以长江流域以南各地为多。油菜不是一个单一的物种,它包括芸苔属中的许多种。叶静渊《我国油菜的名实考订及其栽培起源》一文,根据大量史料对我国古代油菜,即白菜类型油菜(北方小油菜、南方油白菜)和芥菜类型油菜(大叶芥油菜、细叶芥油菜)的名实进行了考订,探讨了它们的种类、起源与栽培发展。叶静渊:《我国油菜的名实考订及其栽培起源》,《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年第2期,第158-165页。 油菜有食用价值,可作蔬菜,《本草纲目》:“此菜易起薹,须采其薹食”,芸薹之得名即源于此。油菜还具有药用价值,这在南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即有记载,《本草纲目》则更为完备。当然,油菜最为我们熟悉的還是作为经济作物,可以榨油。农业社会里,菜花具有物候意义,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有菜花的一席之地:“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雨水”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

《红楼梦》以前的小说中从未有过“菜花”景点,曹雪芹为何会有这样的景物设置?本文将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梳理中国文学中菜花意象与题材作品的发展历程,描述菜花审美文化与明清时期游赏菜花之习,探讨《红楼梦》中“菜花”所出现的背景与渊源。

一、唐宋时期的菜花意象及其内涵

唐代以前可以说是菜花文学与文化的“史前时期”,检点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未明确出现菜花意象;但是有一桩“公案”,却可以稍作评商。西晋张翰《杂诗》:“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青条若总翠,黄华如散金……”“黄花如散金”一句相当有名,以至于唐代李白《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推崇:“张翰黄华句,风流五百年。”《文心雕龙》第三十六篇“比兴”也引“青条若总翠”为例。张翰并未指明“黄华”为何花,一般认为“黄花”是指菊花,《礼记·月令》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记载。张翰的这句诗也是常常作为菊花典故而被使用的,可是这种使用其实是“断章取义”,因为菊花是开放于“季秋”,而《杂诗》开头即点明季节“暮春”。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五云:“张翰诗‘黄花若散金,菜花也。通首皆言春景,宋真宗出此题,举子误以为菊,乃被放黜。”《随园诗话》中的“宋真宗出此题”之说应该是来自于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袁州自国初时,解额以十三人为率。仁宗时,查拱之郎中知郡日,因秋试进士,以‘黄华如散金为诗题。盖取《文选》诗‘青条若总翠,黄华如散金是也。举子多以秋景赋之,六人不失诗意。由是只解六人,后遂为额。无名子嘲之曰:‘误认黄华作菊华。”考生将“黄花”误以为菊,可以说是情有可原,故事相沿,“黄花”即为菊花之别称,将“黄花如散金”视若秋景者代代不绝。可是,吴曾却也并没有认为“黄华”就是菜花,而且更有甚者,《能改斋漫录》中对菜花的评价还相当低,下文还会提及。

与袁枚一样,清代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也认为“黄花如散金”是描写菜花:“菜花诗始于张翰‘黄花如散金,太白所云‘张翰黄花句也。”为菜花“博名”的洪亮吉、袁枚都是菜花文化成熟时期的清代人,这在后文还会有详细论述,不能排除他们“以今度古”的“想当然”。总之,这里的“黄华”还是应该存疑,并不能就确指为菜花。张翰《杂诗》接下来有一句:“嘉卉亮有观”,用“嘉卉”去形容菜花也颇不合适。菜花只是普通菜蔬之花,无论如何与“嘉卉”无涉。

唐宋时期,菜花只是普通的诗歌意象,出现频率并不算高,文人、民间均未有游赏菜花的习气。《全唐诗》中的“菜花”意象仅有三例:刘禹锡《再游玄都观》“桃花净尽菜花开”,温庭筠《宿沣曲僧舍》“平野菜花春”,齐己《题梁贤巽公房》 “压畦春露菜花黄”。菜花开放于道观、僧房的院内,规模有限,而且刘禹锡、温庭筠诗歌中的菜花野生的可能性极大。刘禹锡《再游玄都观》是有名的讽刺作品,以菜花之庸常比喻朝廷新贵;温庭筠与齐己的作品,一则点明季节,一则介绍颜色,描写均极为疏略。油菜极易存活、生长。菜籽成熟之后或自然落地,或随风飘扬,来年菜籽所在之处都有油菜萌生,荒原、废园、隙地都是油菜花生长之地。诗歌中常以菜花抒发人事兴替、朝代兴亡之感。

菜花地位的小幅提升是在南宋时期。油菜在江南农村比较常见,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菜花成为描写江南农村风情的意象。

菜花地位的大幅上升是在明代以后。这和菜籽油的普遍应用、油菜种植面积的扩大是同步的;菜花题材文学作品数量激增,文人、民间踏青赏菜花蔚然成风。《红楼梦》中“菜花”的出现并非偶然,乃是“势使之然也。”

二、明清时期菜籽油的普遍应用与油菜的广泛种植

南北朝时期已经有种植芸薹的记载,《齐民要术》卷三云:“种芥子及蜀芥、芸薹取子者,皆二、三月好雨泽时种,三物性不耐寒,经冬则死,故须春种。旱则畦种水浇,五月熟而收子……”这里的芸薹是春种夏收,“收子”有可能用于榨油。南北朝时期的芸薹的一个主要用途是“取叶”,用作蔬菜:“蜀芥、芸薹取叶者,皆七月半种……芸薹,足霜乃收,不足霜则涩。”这里的芸薹是菜用型的,夏种秋收。无论是“春种夏收”或者是“夏种秋收”,都和我们今天常见的“耐寒”、越冬的油菜生长期不同。

宋代以前菜籽油的应用应该不普遍,其地位无法与芝麻油相提并论。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云:“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南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谓:“油通四方,可食与然(燃)者,惟胡麻为上,俗呼脂麻。”庄季裕列举了九种植物油,即芝麻油、大麻油、杏仁油、红蓝花子油、蔓菁子油、苍耳子油、桐油、旁毗子油、乌桕子油,而菜籽油不在其内。可见,在宋代,菜籽油还并未见诸广泛应用。宋代并非绝无菜籽油,南宋项安世有一首作品颇具史料价值,《自过汉水,菜花弥望不绝,士人以其子为油》:“汉南汉北满平田,三月黄花也可怜。惟有书生知此味,可无诗句到渠边。油灯夜读书千卷,齑臼晨供饮十年。今日相看总流落,洛阳樱笋正争先”,见《全宋诗》卷42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汉南汉北”位于今天的江汉平原,在湖北境内;这里广泛种植油菜。但是很显然,菜籽油的应用很“小众化”,主要是作为读书人的灯油,“惟有书生知其味”。正是因为如此,项安世才会在“相看”之时引发“流落”的共鸣之感。 元代王祯的《王氏农书》仍然将芸薹置于“蔬属”之中,并且附带提到其药用价值。

元代时期,开始出现了新型的油用型油菜。韩茂莉在《中国历史农业地理》中论述道:“东汉年间经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一直被归为菜蔬类而种植于南北各地。与菜用型油菜相比,油用型油菜明显被忽略。元代油用型油菜地位逐渐提升,而且出现秋种夏收的越冬型……元代出现越冬型油菜不应是偶然现象,这一时期由于蒙古人的军事行动,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的冬油菜应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被带入中国。”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719页。

菜籽油的广泛应用、地位提升应该是在明代。明代采用压榨制油方式,宋應星《天工开物》“膏液油品”云:“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一名脂麻)、莱菔子、黄豆、菘菜子(一名白菜)为上,苏麻(形似紫苏,粒大于胡麻)、芸薹子次之(江南名菜子)……”和宋代庄季裕不同,明代宋应星所列的“油品”里已有菜籽油的一席之地。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为芸薹辨名,描述了芸薹的种植、叶形、叶色、花形、花色,以及菜籽的形状及用途:“芸薹,方药多用,诸家注亦不明,今人不识为何菜。珍访考之,乃今油菜也。九月、十月下种,生叶形色微似白菜。冬、春采薹心为茹,三月则老不可食。开小黄花,四瓣,如芥花。结荚收子,亦如芥子,灰赤色。炒过榨油黄色,燃灯甚明,食之不及麻油。近人因有油利,种者亦广云。”李时珍所描述的是“秋种夏收”的芸薹,与《齐民要术》中的“春种夏收”“夏种秋收”已经不同,是新品种。菜籽油在食用口感上或许逊色于麻油,但是在照明亮度上却是独擅胜场;按照李时珍的说法,油菜的广种乃是近世之事。

明清时期,油菜仍然是民间食用的蔬菜,如李时珍的“采薹心为茹”、袁景澜的“摘取其薹,最为长食”,但这已经只是它的附属价值,其主要用途则是榨油,油用型油菜的出油率较高。与麻油相比,菜籽油的用途更广泛、更普适。《浙江通志》卷一百六:“芸薹菜即油菜”,又引《东阳县志》:“此菜香味鲜美,其子榨油,取用甚多”;《格致镜原》卷五十引《事物绀珠》:“菜油,压菜子作,亦名香油。”菜籽油的品质虽然不及麻油、豆油,但是已经骎骎然成为主流,广泛应用于食用及燃灯;芸薹因之而有了“油菜”之俗名,菜籽油也有“香油”之别称。如今,“油菜”之俗名已经取代了芸薹之雅名。

三、明清时期的菜花审美与帝王南巡、江南游赏

明清时期,菜籽油的普遍应用与油菜的广泛种植是菜花地位上升的社会原因。菜花开始从不登大雅之堂的“微物”上升为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与题材,其审美价值被发现,也被赋予了人文内涵。

与桃花、李花相比,菜花的花期更长,更贴近民生日用、田园风光。南宋诗歌中,菜花与桃花、李花相比一般居于“弱势”;明清诗歌中,菜花则往往屈桃折李,如查慎行《花朝晴示僧道楷》:“老来不喜闲桃李,别约山僧看菜花”,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1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御制诗集》三集卷三十《菜花》其一:“亦有蜂游将蝶戏,绝胜李白与桃红。”“绝胜”是远远超过的意思。

明清时期,菜花题材作品颇多,一反唐宋时期的寥落,如彭孙遹《菜花》彭孙遹:《松桂堂全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3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朱鹤龄《咏菜花》朱鹤龄:《愚庵小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荦《香严寺看菜花留赠绀池上人两首》宋荦:《西陂类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1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赵执信《门外菜花大放》赵执信:《因园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1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等。

清代文人不仅以“实用理性”去观照菜花,亦且以审美眼光去欣赏菜花,菜花的地位达到了巅峰。在这样的时代、文化背景之下,袁枚、洪亮吉等人才会为菜花去“博名”,坚持认为张翰“黄花如散金”中的“黄花”为菜花。

曹雪芹出生于康熙年间末年,身处雍正、乾隆时期,清朝的国力于此时达到了巅峰。清代前期的这几位君王都有重农思想,而且康熙、乾隆都数次南巡;菜花作为农业表征、江南风物,与他们均有“缔缘”。南方的油菜种植面积广袤,《清稗类钞》“植物类”:“康熙丁亥,圣祖南巡,驾幸松江,农民以菜花与紫荷花草相间种成‘万寿无疆四字,登高望之,灿然分明,上顾而大乐。”这里要稍微补缀一下,菜花的颜色是黄色,而黄色是尊贵之色;清代皇帝的朝服即主要采用“明黄”之色,“正黄旗”亦为八旗之一。康熙皇帝“顾而大乐”,除了“万寿无疆”的字面寓意之外,可能也有见“色”心喜的潜意识。《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中臣子的奏章往往有关于农業、天时者,“菜花”出现了九次,如卷五十一:“今当二麦渐次收割之时,各属均有八九分收成。所种菜花,十分茂盛……”乾隆皇帝曾六次南巡,一般在正月离开京城;一路而南,渐入油菜花的主产区。景随时改,他到达南方时往往正是油菜花季。乾隆对菜花尤其“情有独钟”,《御制诗集》中以“菜花”为意象或题材的作品超过四十首,前面已经引用了“黄萼裳裳绿叶稠”一首。他甚至即兴命题,《钦定南巡盛典》卷七十五:“乾隆三十年南巡,召试浙江诸生,钦命题目《菜花赋》。”以菜花为赋题绝对是乾隆的“创举”,之前牡丹、菊花、荷花等名花赋作甚多,而以寻常菜花作赋却是首次。

油菜的主产区是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南方当然是欣赏菜花的主要地区。明清时期,文人结伴游赏油菜花已成雅事,如厉鹗《城北泛舟看菜花同人分韵》:“三四吟朋一叶舟,踏青过后菜花稠。连畦金粉雌雄蜨,十里斜阳子母牛……”厉鹗:《樊榭山房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续集”卷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苏州油菜花开放季节,市民游冶,渐渐成为民俗,无怪乎陈维崧在《丰台看花歌》中感叹:“将花持比南中菜,菜亦南中有人爱。君不见四月东吴赏菜花,千园绣幄烂朝霞。”清代顾禄《清嘉录》卷三“游春玩景”:“南园、北园,菜花遍放,而北园为尤盛,暖风烂漫,一望黄金。到处皆绞缚芦棚,安排酒炉、茶桌,以迎游冶……《吴歈》‘北园看了菜花回……‘北园春尽菜花香……(绉云别墅)门对郊原,有楼翼然,菜花盛放,可以远眺,俗又名‘菜花楼……北园……今皆夷为场圃,为郡中菜花最盛处。”从搭建芦棚、安排茶酒,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人把握商机,发展了“旅游经济”。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三的记载与《清嘉录》相似。此外,《吴郡岁华纪丽》收录了尤侗《南园菜花》七绝两首、袁学澜《南园菜花》七绝八首及《南园游春》七律六首,可见南园的菜花殊不让于北园,均为一时之盛。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亦云:“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冷饮,殊无意味。”曹雪芹家族与苏州关系密切,苏州的“地方特色”在《红楼梦》中多有体现;比如明清时期,苏州桂花甲于天下,“桂花夏家”的原型极有可能就在苏州。详参俞香顺:《论〈红楼梦〉中的桂花》,《阅江学刊》,2016年第1期,第129-134页。 大观园中的“菜花”或亦不能排除苏州南园、北园的影响。

四、曹寅、李渔作品中的“菜花”与《红楼梦》中的“菜花”

《孟子》有“知人论世”之说,我们可以借用这种说法来分析《红楼梦》中菜花出现的原因。曹雪芹所生活的时代,朝野上下、文人民间均热衷游赏油菜花,南方的苏州等地,风气更盛,《红楼梦》中“菜花”的出现即是在此背景之下;这是“论世”,已见于前论。曹雪芹的艺术审美与文学创作转益多师、博综融汇,我们在《红楼梦》中常常可以发现曹寅、李渔的影响,《红楼梦》中的“菜花”的出现或亦与此渊源有关;这是“知人”。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任苏州织造、江宁织造、两淮盐漕监察御史等,仕宦之地正是油菜花繁盛之区。《楝亭诗钞》卷二《菜花歌》:“吴中菜花天下无,平畴照耀黄金铺。朝阳夕阳几百里,惟剩白水连青芜。四月吴中春事足,四郊花气穿城渎。平分千巷画船间,农家儿女无拘束……”“吴中”即指苏州地区;作者描写了苏州菜花“天下无”的气势,以及苏州城外农家儿女的游乐。再如《楝亭诗钞》卷三《雨过沧浪亭,迟悔庵先生不至,和壁间漫堂中丞韵》云:“士女闲抛寒食过,郎官游及菜花开”,这是写苏州城内文人结伴的游赏。《楝亭诗别集》卷三有“畅好扬州看菜花”句,《楝亭诗别集》卷三《丹阳道中》:“菜花雨足湖天没”,这是描述扬州、丹阳两地的菜花。菜花是传统的“二十四番花信风”之一,但是很少有文人专题吟咏,《楝亭诗别集》卷一则有《咏花信廿四首》“菜花”:“辘轳汲井四畦香,老圃醉眠春昼长。旧内风流一朝尽,踏歌归来衣染黄。”“老圃”即老农的意思,出自《论语·子路》。油菜是农业社会中传统的蔬菜、经济作物,看到油菜花而引发田园之思、归隐之念,是自然而然的联想。在咏油菜花的作品中,“老圃”是常见的典故。《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中,贾政在看到稻香村的“佳蔬菜花”之后,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念。”“归农”即“老圃”之意。曹雪芹在大观园中安排这一片“菜花”景致,是否别有微衷以献其祖父,不得而知。

曹雪芹《红楼梦》中所流露的花木观念往往和李渔“暗合”,笔者在其它论文已多有论及;俞香顺:《〈红楼梦〉中的“荼蘼·木香·蔷薇”意象抉微》,《明清小说研究》,2015年第3期,第82-90页;《论〈红楼梦〉中的桂花》,《阅江学刊》,2016年第1期,第129-134页;《〈红楼梦〉中的“芭蕉”考索》,《红楼梦学刊》,2016年第3期,第61-73页。此外,静轩《明清美学对〈红楼梦〉的影响》一文也提到:“李渔在种植部所提及的许多植物在大观园中多有移植。比如怡红院的芭蕉,潇湘馆的凤尾竹,蘅芜苑的香草以及大宗的松柏、槐榆、柳以及花卉牡丹、梅花、桃李、海棠、梨杏、合欢、木芙蓉、兰花、水仙、荷花、菊花等应有尽有,可谓百花争艳”,见《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4期,第174页。李渔对菜花是屡赞不置。《笠翁诗余》收录的《好时光》:“菜花千万顷,熏透满路衣冠”、《浪淘沙》:“蜂蝶一齐忙,生恐无香,名园从此让村庄。万顷菜花黄不了,人在中央”,两首词都描绘了菜花“千万顷”“万顷”的壮观景色,赞美了菜花的香与色。李渔在其蒙学读本《笠翁对韵》“九青”也有“秋首田中禾颖重,春馀园内菜花馨”的对句。《闲情偶寄》“种植部”则笔酣墨饱,别出心裁地将菜花和其他传统的草本观赏花卉并置,以之殿后:“园圃种植之花,自数朵以至数十百朵而止矣,有至盈阡溢亩,令人一望无际者哉?曰:无之。无则当推菜花为盛矣。一气初盈,万花齐发,青畴白壤,悉变黄金,不诚洋洋乎大观也哉!当是时也,呼朋拉友,散步芳塍,香风导酒客寻帘,锦蝶与游人争路,郊畦之乐,什佰园亭,惟菜花之开,是其候也。”

“论世”“知人”,《红楼梦》中的菜花景点的出现有其必然。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评价菜花“洋洋乎大观”,“大观园”既名“大观”,何可无菜花?《红楼梦》中的植物花卉往往具有南方特点,从“菜花”景色亦可见一斑。小说中设置这一景点,不是“闲笔”,甚至应是得意之笔,脂砚斋庚辰双行夹批云:“阅至此,又笑别部小说中,一万个花园中,皆是牡丹亭、芍药圃、雕栏画栋、琼榭朱楼,略不差别。”《红楼梦》中也有“牡丹亭”“芍药圃”,《金瓶梅》等明清小说、戏剧中这两处景点都很常见,但菜花园却是曹雪芹的“独造”。

《红楼梦》中的“菜花”应对后世产生了影响。《镜花缘》是《红楼梦》之后的又一部白話小说杰作,其中的才女雅集与《红楼梦》颇为相似;有趣的是,小说描述“百花大聚宗伯府”,宗伯府的园林中也出现了“菜花”景点,第七十二回《古桐台五美抚瑶琴 白蒁亭八女写春扇》:“话说众才女都到园中闲步,只见各处花光笑日,蝶意依人,四壁厢娇红姹紫,应接不暇……说话间,又游几处。行到一带柳阴之下,桃杏已残,四面田中尚存许多菜花;并有几个庄农老叟在那里,也有打水浇菜的,也有牵牛耕田的;又有好些猪羊鸡鸭点缀那芳草落花,倒象乡村光景。”此外,《红楼梦》之后产生了一部抄袭之作《九云记》,也同样“照单”出现了菜花景点,第三十一回《英阳主细评柏叶茶 白凌波雅宣牙牌令》:“大家称善,都走至稻香斋。时正季春天气,但见下边畦亩,佳蔬菜花,一望无际,桑柘绿阴新涨。”

五、结 论

本文勾勒了菜花意象与题材作品的发展历程。清代时期,游赏菜花成为文人雅事、民间风俗,曹寅、李渔在其作品中都对菜花备加赞赏,投身于踏青赏花。曹雪芹的《红楼梦》往往体现了家族文化的传承,曹寅对曹雪芹的影响如“草蛇灰线”。《红楼梦》中的花木观点往往和李渔“不谋而合”,耐人寻味。所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安排这一处“菜花”,是“偶然之中有必然”,既是时代风气使然,或许也是曹寅、李渔的“家风”“私淑”使然。

大规模的游赏油菜花体现了市民文化、休闲文化的特点,只有政治承平、经济繁荣的时代才能出现,上面提到的绝大多数的菜花题材作品也多出现于所谓的“康乾盛世”,政治动荡、经济萧条的时代,民众无心也无暇投入这种文化。近年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足,走向大自然、欣赏油菜花之风再盛,盛况空前。陕西汉中菜花节、江西婺源菜花节、江苏兴化千岛菜花节都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带动了旅游经济。本文追溯了历史上的油菜花审美,对于提升当前这一旅游文化的内涵不无裨益。

〔责任编辑:渠红岩〕

猜你喜欢
芸薹菜花油菜
菜花黑腐病如何防治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不同浓度赤·吲哚·芸薹对多肉植物桃之卵和黛比叶插繁殖的影响
菜花宝典
油菜烩豆腐
种油菜
海菜花恋歌(独唱)
芸薹根肿菌侵染过程及影响因子研究
5.001%芸薹素内酯·胺鲜酯水分散粒剂调节大白菜生长田间药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