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调声刍议

2017-05-30 14:30周宁
歌海 2017年3期
关键词:儋州保护发展

周宁

[摘 要]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之称,当地调声更是历史悠久。调声作为儋州特色的民间艺术,是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城镇化急速发展,调声因受到巨大冲击而陷入困境。因此如何传承、发展及保护儋州调声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儋州;调声;保护;发展

儋州古称“儋耳”,西汉班固于《汉书·地理志》一书中载道:“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崖郡。”汉武帝于公元前110年设儋耳郡,至公元622年改为儋州,沿用至今。儋州民风淳朴,这片“人人都是山歌手”的沃土孕育了富有本土韵味的儋州调声。

儋州人称“调声” 为“êdiāng”,是一种采用儋州方言演唱并配以简单肢体动作的地方民歌。“调声”中的“声[diang55]”即声音、歌唱之意。“ê”在儋州话中有应答含义,所谓“你方唱罢我来答”。“ê”也可視为叹词,即人们疲乏时发出的语气词,因为调声是人们劳作休息时进行的一项娱乐活动。儋州市文化馆馆长陈照荣先生认为“调(ê)”还可表示动作,调声表演除讲究韵律曲调外,兼有身段动作。

一、儋州调声的形成及发展

(一)儋州调声的形成

调声的形成虽未有详实的史料记载,但民间却流传许多版本。“调声和山歌都是在五湖一带踏水(车水)劳动中形成”。①当时人们于盐田上劳作,需踩水车灌溉。劳动中为消除疲倦和增加乐趣,人们边踏水车边唱歌谣,调声自此萌芽。而另一说法是当地百姓认为,调声由旧时的“男女夜游”发展而来。《儋州志·海黎志四·黎情篇》写有:“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妆饰来游,携手并肩,欢歌互答。”旧时各村有供给本村青年男女居住的“后生笼”、“女笼”、“青年笼”等。每到中秋节或特定日子,青年男女会进行集体性“夜游”,他们借唱山歌、调声互通情谊,追求爱情。

(二)儋州调声的发展

调声的发展至今难以溯源。“古代中国有一个规矩,那就是王要定时地派人到民间去听取人民的歌谣,记录下来向王汇报。”②而最古老的儋州四字歌谣“独斗南山,丽丽古板”同《诗经》极为相似。

绍圣四年(1097年),宋代名仕苏东坡被贬谪到儋耳郡(今儋州市),后于元符三年(1100年)离开。此三年间,苏轼在诗文中提及“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杳杳”、“夷声彻夜不息”、“弦歌四起”等,说的皆为当时的儋州民歌。

到清代乾隆年间,吴德裕才子、张绩举人等创作了《痴情守五更》《咬手印》等大量优秀民歌作品,让调声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1954年儋县调声代表队到北京、广东等地参加全国、全省民歌汇演,深受大家认可。可惜“文革”十年调声被视为“旧文化”受到严厉打压和限制,调声的创作和发展一度陷入困境。“文革”后才得以解放,重回大众视野。

1980年,儋县县委在“千年古镇”中和举行了全县赛歌会。儋县文化馆于1980年至1984年间,也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开展调声采集工作,共收集整理调声600多首,编印成《儋县调声及其它》册子。

而以唐宝山先生为代表的儋州民间调声艺人也逐渐活跃起来。近年海南青年歌手李金龙将调声和流行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富有个人特色的摇滚音乐。

二、调声的内容形式及特点

(一)儋州调声的内容

调声内容包罗万象,笔者大致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 爱情类

“一个时期,一个地区,可以没有阶级斗争之类的民歌,却未必没有情歌。”①情歌在调声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打个眼神抿个笑,哥呀哥亲我侬些么?侬的心中流出爱情河”,表现了青年男女你侬我侬的缠绵爱意。

2. 劳动类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调声存有大量关于人们日常劳作的内容。如 “哥挥锄头引呵哩引水来哩来……侬在田里把呵哩把秧栽哩栽”等都再现了儋州人民辛勤耕作的美好图景。

3. 社会类

“民间歌谣往往也十分敏感地展示时代生活发展变化的轨迹。”②“东坡载酒名呀名扬播,龙门激浪浪呀浪奔波”讴歌了宋朝名仕苏东坡于儋耳设馆授学;“五九六零年全国闹饥荒,母亲带我和我姐外出逃荒”记录了“三年灾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这座桥,有了共产党才有今天的好日子”表现了当代美好生活。

4. 景色类

调声中也不乏歌唱儋州本地旖旎的自然风光。如“白马涌泉流万代,旧州西照照金波。颜塘漾月月呀么月色靓。松林万翠架天河,比价云烟烟景好”将儋州八景如画卷般展现世人眼前。

5. 儿歌类

儿歌类的调声温暖了儋州人的童年,在缺乏物质和娱乐的年代,儿歌是慰藉孩子的心灵鸡汤。如“篓篓哩,篓篓哩,屋底凉檐种荔枝,荔枝生得肉人吃,龙眼花开到几时”。

(二)儋州调声的形式

1. 儋州调声的本体形式

(1)儋州调声的韵律

调声虽有韵脚但也轻松自由。“日夜相配夫妻恩爱,和谐水暖鸾和凤;鱼水合欢情深似海,交杯祝酒夜三盅”,儋州话“爱[i214]”和“海[hi214]”同韵,“凤[ph51]”和“盅[th51]”同韵。

(2)儋州调声的灵活

第一,调声的灵活在一曲可配多词,一词可用多曲。第二,调声采用现代音乐简谱标记,通俗易懂。第三,调声无嗓音限制,本地人张嘴即歌,淳朴自然。

(3)儋州调声的修辞

调声中使用比喻、夸张、比兴、反复、顶针等修辞手法,增加调声的趣味及魅力。如“岭而顾山山顾岭,木叶生顾岭头青。姐妹弟兄顾呀么顾顾伴,如般箩斗顾呀顾箩琼”中采用了比兴和比喻展现兄弟姐妹相爱互助的可贵亲情。

(4)儋州调声的口语化

儋州话有书面和口语之分,字同音异。如“美金”中的“金”口语读作[gm55],但书面语是[gin312]。又如“古人传说天宫美,试问天宫得咣不”中的“得咣不”为口语表达,表示反问;“不但咱逻在东坡再去龙门逻”中,未用“聊”而选择口语色彩更浓的“逻(意为聊天)”。

(5)儋州调声的衬字

调声中存有大量衬字。“衬字”指的是调声曲子在规定字数外,为歌唱的需要和情调气氛的渲染而增加的字词。③如“哥呀哩捺捺侬呀哩捺捺,调个深深洋浦情”中“哩、呀、捺”都为衬字,别有一番风味。

2. 儋州调声的表演形式

当地俗语“扎马搂身甩手调”,概括了调声表演的三个要素。“扎马”即双脚打开与肩同宽,双膝稍曲,似“马步”状;“搂身”即“摇摆身体”之意,双肩自然下垂,身体在调声节奏中自然地左右悠摆;“甩手”指表演者并肩小指互勾,双手下垂稍曲随节奏前后或上下摆动。此外“媚眼神”不可少,即表演者眼睛要有灵气,男的(后生瓜)眼睛炯炯有神,女的(敷琅妹)则秋波流转。

调声歌舞相伴的表演形式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与观赏性,在调声中人们深受艺术熏陶,提升个体的艺术审美水平,这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颇有益处。

三、儋州调声的发展现状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相关部门及当地有名的调声艺人的方式获取材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94份。男性288人,占比48.48%;女性306人,占比51.52%。接受问卷的年龄层比例如图表1所示:

我们发现,90.9%的受访者表示听过儋州调声,仅有9.1%的人称未听过;有57.58%的人会调声,不会调声的比重也高达42.42%。如图表2所示:

由上表可知,人们对调声并不陌生,十八岁以上的受访者听过调声的人数高达九成以上,可见调声的影响力之大。更可喜的是,有60.53%的青少年会调声,比18—40岁年龄段的比例还高。

由上表可知,主要是0—17岁的青少年对调声不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调声不感兴趣的比重逐减,相反对调声感兴趣的比重随年龄的增长呈正比。现代社会物质愈发殷实,青少年有更丰富的娱乐方式,如上网、流行音乐、游戏电玩等,因此青少年对调声兴趣不大。

我们了解到有44.45%的人希望通过观看调声表演学习调声;有27.27%的人表示想通过别人教授学习调声;仅有7.07%的人想通过观看CD、VCD来学习,也有7.07%的人想自己摸索,而有14.14%的人想通过其他方式学习。此外,有高达99.83%的人支持政府保护调声艺术,仅有0.17%的人反对。

四、关于儋州调声保护和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儋州调聲的宣传力度

首先可在儋州市内的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投放调声宣传海报、制作调声宣传展板等。其次还可利用儋州电视台、网络、公众号平台等多种新媒体加大对调声的宣传。最后相关部门应多组织调声汇演活动,让调声队提高自身技能的同时还能吸引更多观众欣赏及学习。

(二)开设调声学习班

政府可在全市范围内开设调声培训班,请专业的老师为学生们免费授课,培养更多调声兴趣者。而这些培训班学员有义务走向社区、走向学校,去为更多的对调声感兴趣的人们教授调声,以点及面的辐射状不断扩大调声的影响力。

(三)政府应关注调声艺人的生存环境

调声艺人是调声发展和创新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之一。政府应关注调声艺人的生存环境,给予其基本生活保障,让艺人倾注更多精力于调声事业上,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四)调声广场舞化

调声作为民间艺术,它需要更广阔的表演舞台。相关部门可根据调声的艺术特点编排广场舞,既满足调声表演又可强身健体,两全其美。

(五)调声市场化

调声可同当地旅游业相结合。儋州东坡书院、龙门激浪、千年古盐田等旅游景点融入调声的元素和表演,不仅吸引外地游客,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调声迎来自己发展的“春天”。

五、结语

对“愿予天上无月亮,儋州不可声不调”的儋州人而言,调声是先人们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应该充分从思想上认识到儋州调声的研究价值、艺术魅力以及对儋州调声继承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从社会层面、政府层面、艺人团体层面以及个人层面,用行动去保护和继承儋州调声,推动中华文艺大繁荣。

参考文献:

[1] 羊中兴.儋州调声山歌[M].海口: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

[2] 许嘉璐.未达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 刘瑞明.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 杨兹举,罗海燕,李柏青.海南民族歌谣初探[M].海口: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

[5] 李雄飞.文化视野下的山歌认同与差异[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儋州保护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儋州鸡产业发展的思考
儋州宣言——2017年12月16日“苏东坡与文化儋州”全国专题学术报告会通过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儋州新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