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演绎的人生

2017-05-30 10:48姚建刚
雷锋 2017年1期
关键词:望城老朱皮影戏

编者按:

长沙望城,北连洞庭,南毗岳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些传统文化、技艺代代相传,铜官陶瓷开釉下多彩之先河,丁字湾“麻石铺天下”,白箬铺享有“剪纸之乡”的美誉,新康的花鼓戏传遍十里八乡,望城的“影子戏”多次走出国门演出……一件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穿越历史长河,融入望城的骨血,成为湖湘文化的灵魂。

伴随着这些“非遗”项目,望城涌现出一大批“非遗”传承人以及老艺人、老匠人,如“泥人刘”第三代传人刘坤庭、“十大神剪”之一秦石蛟、终身为发扬皮影戏而奔走的朱国强等等。他们将这些传统文化、技艺视作自己的生命,尽自己所能悉心呵护、努力传播,只希望这民族文化的精粹能够延续下去。

姚建刚,一个地地道道的望城人,对望城的“非遗”及其传承人们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尝试走进他们的生活,去挖掘他们的故事。

老朱名叫朱国强,今年50多岁,靖港古镇人,是朱氏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老朱身材不高,长得非常结实,国字型的脸让人一眼就能瞧出几分正气;天生有点黑的肤色,再抹上一层历经岁月沧桑后留下的古铜色,就如同他的皮影剧偶一样透露出历史的沉淀;老朱浓眉大眼,看似平静的眼波下暗藏着锐利如鹰的眼神;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最富特色的还是老朱的那张嘴,宽阔且肉实,非常吻合古镇人“嘴大吃四方”的长相。确实,老朱就是靠这张嘴讨生活,一张嘴唱遍了大江南北。

老朱15岁随父学艺,父亲给他取了个艺名叫重亮。我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又叫朱重八,你叫朱重亮,是不是想攀亲戚呀!老朱只是笑一笑,只是笑容有些尴尬,有些忧伤。

老朱兄弟6人,老朱最小,5个兄长都没有爱上父亲这门手艺,父亲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老朱身上。但不幸的是,老朱从父学艺仅3年多,父亲就因病去世了。父亲临走之前的情形,老朱至今记忆犹新。那几天,父亲的精神有些好转,便硬撑着从床上爬起来,搬了一把睡椅半躺在他放皮影剧偶的工作间里。父亲用微弱的目光反复打量着每一件皮偶,特别是那一套《封神传》的皮偶,那是他亲手做的,他特别喜爱。他要老朱把这些皮偶一个一个拿给他看,用那早已干瘪的手轻轻地抹去上面的灰尘,干瘦的脸上滚出了几滴浑浊的眼泪。那时候,电影、电视悄然兴起,皮影戏已开始走下坡路了,看的人越来越少,有些剧偶因长期不用而落满了灰尘,父亲心中充满了忧虑。那几天,父亲就这样守在他的皮影剧工作间里,没说一句话,家里人去看他,他也只是虚弱地摆摆手,继续呆滞地望着他的皮影剧偶。到了走的那天,父亲把老朱叫到跟前,郑重地说:“孩子,爸给你取个艺名吧,叫‘重亮。”父亲没有解释这名字的含义。傍晚时分,老朱的父亲就走了。

我没想到“重亮”的艺名来得这么悲切和凄凉,我开始为自己刚才的玩笑而脸红。“重亮,重亮”不就是重新燃起希望吗?老一辈艺人把手艺看得比生命都重要,在生命的弥留之际,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让他的生命最终定格在了皮影剧中!他唯一留下的遗言就是“重亮”,简单的两个字,却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他唯一的遗愿。

父亲对老朱的影响是用生命佐证的,老朱一辈子都不能忘,也不敢忘。几十年来,为了父亲的嘱托,老朱坚定地走上了那条父亲没有走完的路。

皮影艺术讲究吹、拉、弹、唱、雕、凿、写、画,“八项全能”是每一个皮影艺人孜孜不倦的追求,老朱就是典型的“八项全能”。老朱是一个极具表演天赋和表演激情的人,三尺投影屏幕,一套锣鼓叮当,数张皮影剧偶,老朱就能闹腾出一个大千世界。老朱的唢呐如咽如泣,婉转回旋,忽高忽低,忽轻忽重,轻吟如细雨绵绵,奔放如鸣泉飞溅,只听得人荡气回肠,百感交集;老朱的弦子,无论是京胡二胡,弦声起处,恰似鸟和蝉鸣,时而幽谷空吟,如丝如诉,时而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起彼伏,呜咽悠长;老朱的唱腔富有磁性,极具变化,有大山之粗犷,更兼湘水之婉约,清如流水击石,清泉入口,水润深沁,清明婉扬,重如高山坠石,闷雷惊雨,滚滚浊流,咆哮山间,让人不自主地被牵引,生不出丝毫的抗拒;老朱的皮影剧偶,自己设计,自己画,自己雕凿,个个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现在老朱已制作收藏了1000多个皮影剧偶,主要是他爷爷、父亲遗留下的和这几十年来老朱精心制作的,老朱还保留和创作了皮影剧本200多个、100多万字。与他的爷爷、父亲一样,这些都是他的传家宝、命根子。

老朱有一个梦想,希望能举办一次皮影戏全国巡演。我问老朱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时,老朱的回答有点无奈,但仍充满自信。老朱说:“当大家没有走进皮影戏时,皮影戏就要走进大家。”望城皮影戏是全国皮影戏中的重要一支,“浏阳的鞭子,河西的班子”在明末清初就已负盛名,至今仍是长沙坊间流传的一句俗语。“河西的班子”就是指望城一带的皮影戏班子。这些年来,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皮影戏已渐渐淡出了群众生活。“既然不能邀请全国人民来望城看戏,望城的皮影戏就要送到全国人民的家门口!”老朱的想法让我惊讶,更让我振奋。一个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艺术传承人究竟有着怎样博大的心怀呀!我不禁在心中为老朱竖起了大拇指。

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老朱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每天,老朱开门三件事,做皮影道具,创作皮影剧本,演皮影戏。由于皮影戏日渐衰落,老朱又没有其他收入,有时连生活都成了问题。家里人都劝老朱别太执着,毕竟活着最重要。但老朱倔强地认为,皮影戏不能断在自己手中,必须一代一代传下去。正是这股犟劲,硬撑着老朱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艰难地演绎着皮影戏的人生。

然而,老朱的执着并没有说服所有的家人。8年前,老朱的妻子终于受不了老朱的犟劲和入不敷出的家境,与老朱离婚了。由于收入低,老朱的许多同行都逐步转做了其他。原来演一场戏至少要四五个人,现在只剩下老朱一人了。怎么办?老朱冥思苦想了好几天,最后终于创造了一种一人独打独唱的演出模式。为迎合更多的年轻人,老朱一改长期以来皮影戏只演传统剧目的习惯,创作了《东郭先生与狼》《小蝌蚪找妈妈》等大家熟悉的剧目。

为筹集全国巡演经费,2016年6月,老朱在长沙太平街古戏台举行全国巡演筹款演出。老朱是个很爱面子的人,因担心观众误认为自己在乞讨,老朱在演出现场立了一块牌子:“老朱有个梦:把皮影戏唱到全国,打赏者回馈槟榔一包”。旁边就是一个打赏箱和一篮子槟榔。老朱演得很认真,看的人也很多,特别是老朱改编的现代剧目,赢得了阵阵喝彩。但遗憾的是,老朱在太平街演了三天,除去成本,老朱僅筹到了20元。老朱的筹资演出被微信、微博传播后感动了广大网民。湖南高校36名女生身着民国学生装,手捧红色爱心箱,义卖槟榔为老朱筹资捐款。每每谈起这些,老朱既感动又欣慰:“从这群学生身上,我感到皮影戏不能丢,不敢丢,也不会丢”。

两个月后,老朱的全国巡演梦终于得以实现。老朱带着他的全部行当和一批亲手改编的剧目踏上了全国巡演的征程。巡演从韶山出发,途经长沙、井岗山、武汉、南京,最后到达北京,演出了近百场,场场爆满。特别是老朱新编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等剧目受到了观众的热捧和喜爱。那一段时间,是老朱最忙的日子,也是老朱笑得最开心的日子。

猜你喜欢
望城老朱皮影戏
我们来演皮影戏
小小书画廊
望城:实施“七大工程”,擦亮红色品牌
鲁山望城岗冶铁遗址古代墓葬出土物
皮影戏
文明风尚在望城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妻子不在家
皮影戏
老朱的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