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文体教语文

2017-05-31 22:43储维维许友兰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小品文自然段文字

储维维++许友兰

【教学目标】

1.重点了解石灰石、花岗石反映地质变迁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理解科普小品文“层层推进、形象表述”的行文特点。

3.学习课文第6自然段“现象—生疑—解答”的写作方式,学会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随着科普作家伊林去探索大自然的文字。

(生齐读课题)

师:还记得伊林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吗?(指名说)

生:星文字、云文字和石文字。

(师相机板书:星、云、石)

师:星文字,文中说到了什么星?它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呢?

生:文中举例说到了北极

星,能给我们指引方向。

师:就用这种提取信息的方式简单地说一说云文字,谁来?

生:文中举例说到了砧状

云,它是雷雨的预兆。

师:你说得简洁明了!接下来请大家默读第5、第6自然段,思考:石文字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认识石文字

1.默读第5、第6自然段,思考:石文字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2.同桌讨论,继续完成表格。

(生互动交流,师巡视。)

师:谁先来说说你们提取到的信息?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生:石文字能讓我们了解地质的变迁。

生:还具体介绍了石灰石和花岗石这两种石头。

师:都是石头,介绍的方法却大不相同,让我们来细细品一品。老师带大家先去建筑工地上看一看。(出示第5自然段,指名读。)

师:在城市里发现了石灰石,能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师: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真了不起!作者伊林也写得有理有据,让人信服。谁来读好第4自然段?

(师指名读,生评价。)

师:咱们再去森林看看——(出示课件)我们踏着幽静的林间小路,一边欣赏森林美景,一边研究大自然的文字。哇,快看!(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它长什么样?

生:我看到了花岗石。

生:石头上长满了青苔。

生:这块石头全身长满了青苔,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

师:和我们同行的伊林也在科考记录中描写了这块石头,他怎么写的?说说你的感受。

生:“在森林里行走……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生:不说长着青苔,而说“披着”青苔,这青苔还像毛皮一般,真是形象生动。

生:这哪里还是花岗石啊,分明就是一个史前生物。

生:这里伊林用了拟人手法。

师:这一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好奇,问题也油然而生。把你们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去,写关键词就行。

(生板书:怎么来的?)

(生板书:怎么穿过树林的?)

(生板书:有人帮忙吗?)

师:大科普作家伊林也和我们一样好奇,他也特别想知道这些问题。

(师出示第6自然段的三个设问句)

师:对比我们提的问题和伊林提的问题,会思考的孩子一定能从这两组对比中学到提问的秘诀。

生:我发现伊林提的问题只是跟我们的问题顺序不一样。

生:我和同桌都发现这几个问题的顺序不可以随意调换。

生:后面的一个问题是在前面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师:看来你们的语文素养都很高!这些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我们的探究也会随着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如果让你顺着伊林的思路继续提问,你会怎么问?

生:它来到这里有多长时

间了?

生:是谁最先发现了这块花岗石?

生:这里以前是什么样呢?

师:你看,这就是层层推进。(板书:层层推进)

师:提问是探究的开始——找到答案了吗?

生:找到了。

(师问一个,生答一个。)

师:作者提出了问题,自己又进行了解答,这种方法就是——设问。关于这些问题,《百科全书》中还有这样一段科学的描述,(出示《百科全书》中相关内容)和作者的答案相比,你更喜欢读哪一段?为什么?

生:我喜欢书上的这段,因

为一个“爬”字就显得很有趣。

生:拟人化的手法使冰块动了起来,带上了生命的色彩。

生:这段中,还有一些文字也和“爬”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搬、爬、带、走”。

师:你们看,这些动词的精心选择,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形象,更生动。(板书:形象描述)

师:除此之外,伊林还大量运用打比方的手法,让我们来找一找。

生:“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

师:伊林就是这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传递着深奥的科学知识,让千千万万的少年儿童深深地爱上了科学。你喜欢读这篇文章吗?

生:(齐)喜欢。

师:那就让我们读读他的这一段科考记录吧。

(生分角色读第6自然段)

师:读懂了内容,大家再去浏览一下第5、第6自然段。

◆研究表达方法

1.快速浏览第5、第6自然段,比较: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组内交流,选出代表说说看法。

(生组内交流,师适时参与讨论。)

师:你们发现它们的写法有何不同?请小组里推荐的代表交流,其他同学随时准备补充。

生:第5自然段先写看到的景象,然后直接揭晓答案;第6自然段是先说现象,然后设置悬念,最后揭晓答案。

生:如果让我来写科考记

录,我更喜欢后面一种方式,这样就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如果要介绍的不只一

种,我也会像书上这样,用两种方式分别介绍,读者就不会觉得乏味。

师:写作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大家课后可以继续探究。

师:下一站,我邀请大家到我的家乡南通。(出示狼山的图片)这是我的家乡南通,滨江临海,在长江的边上矗立着一座风景秀美的狼山,狼山上的岩石很特别,它是沉积岩,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师:谁来说说,我们该怎么读懂它?

生:首先要细心观察。

师:(出示沉积岩)下面就请你们观察一下它长什么样,看看脑海中产生了什么问题。

(生静心观察后举手)

生:我看到这些石头都是层层叠叠的。

生:石头上还有不同的花纹,似乎是水冲刷过的痕迹。

生:石头的颜色各式各样,有银白色、青灰色,还有白色……

师:于是第一个问题便产生了——

生:它为什么是一层一层的?

师:接下去将问题层层推

进——

生: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颜色呢?

生:它身上不同的花纹是怎么形成的?

师:接下来就来解决这些

问题。看看老师带来的科普资料能不能帮上你的忙。(指名读资料)

师:你可以解答哪个问题?

生:我知道它的花纹是怎么形成的了,它是“在风化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风化产物”。

师:你们听懂了吗?(部分学生摇头)估计专业人员一看就懂,那么怎样让我们这些小朋友一读就懂呢?别忘了向伊林学学妙招。

生:我们也可以用拟人和打比方的手法来写。

师:哪些地方可以用上这样的手法来表达呢?

(生沉默)

师:看,这层层叠叠的狼山岩石像什么呢?风化、沉积,我们可以说是水的什么动作呢?坚硬的岩石以及岩层表面的波痕还可以说成是什么呢?

生:我想到了,风这个伟大的雕刻家用自己独有的雕刻技术来改造它们,日积月累,就让它们改头换面了。

生:我听明白了,这就是“风化”,让人一听就能明白,而且有趣多了。

生:流水把这些碎屑一层又一层地堆起,逐渐成为披着铠甲的岩石。

师:知道这是说的哪个词

语吗?

生:沉积。

师:还有吗?

生:岩层表面上有时还保存着流水刻下的印迹。

生:他把波痕说成流水刻下的印迹。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模仿第6自然段“现象—生疑—解答”

的写法,像伊林这样形象生动地介绍沉积岩。

(生练笔)

师:请大家放下手中的笔,

一起欣赏同学们的作品,说说他的传神之处。

(两位学生读作品,其余学生评价。)

師:同学们,从你们的作品中,我读到的是科学家的视野和文学家的情怀。科普小品文不正是科学与文学的结晶吗?

师:大自然的文字这么多,

这么神奇,爱思考、爱学习的孩子一定想知道怎样才能认识更多的大自然文字。请默读第7自然段,用“ ”画出来。

(生自学并做上记号)

师:找到方法了吗?

生:注意观察,到书里去寻找,请教有学问的人。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一本值得一辈子读的书。让我们多出去走走,睁开观察的眼睛,迈开观察的腿,去探寻书中神奇有趣的文字之谜吧!

【评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的名著,全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知识,是科学小品文的典范。储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声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让科普小品文充满语文味。

一、提取信息,思维整合

“提取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学之始,教师用“还记得伊林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统摄全段,引导学生抽取出关键词“星文字、云文字、石文字”,而后锁定星文字:“文中举例说到了什么星?它给人们提供了什么信息呢?”要求学生用这种提

取信息的方法说一说云文字。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教师积极创设条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读、去获取信息,巧妙地将解读理解、抽象概括的思维训练寓于教学的过程之中。

二、引导探究,思维发散

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思维发展。说明文在语文教材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科普面广,知识性强,语言严密、规范、科学,具有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汲取科学内容知识,促使学生准确、灵活地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师的一大任务。课文从“神奇的天书”介绍到“有趣的地书”,涵盖了人类的所有领域,储老师引导学生重点研究“地书”中的花岗石。通过音乐、画面及教者生动的讲述,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质疑、思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经历发现的过程。将学生的疑问跟伊林的提问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习得提问的秘诀——层层推进。如果说科学小品文传递的科学知识是“史实”的话,想象力、好奇心、推理的方法和能力则是更为重要的“史识”。在探究“冰块是怎样搬动岩石的”这一问题时,储老师设计了纯科学性文本和科学小品文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科学小品文的特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知“搬、爬、带、走”这一系列动词所描绘的冰川运行缓慢的过程,领会了拟人手法的巧妙所带来的文字之美、之趣。

三、拓展延伸,思维沉淀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还要让学生尝试建构一个深沉的理性世界。课标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储老师在《大自然的文字》教学中,对文体语言的感悟和思考很有创意地往前走了一步,通过对家乡特有的大自然文字——狼山沉积岩进行观察、思考,出示狼山岩石成因的科学解释,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它改写成面向普通读者的科学小品文。由课本到生活,由感悟到运用,由演练到实践,教学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在这拓展延伸的过程中,科学家的视野与文学家的情怀交融,科学与文学、理性与感性、思想和语言交汇,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征则通过这一系列巧妙设计的语言实践活动得以凸显。在本课结束环节,教者呈现大自然中的图片,引导学生由单纯对美的感悟转向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探究。

纵观整堂课,教育紧紧围绕大自然文字的神奇、科学的奇妙设计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和对科学的向往,注重科学视野和文学情怀的自然相结合,认知感悟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语言能力训练和思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给学生以新的语文学习感受。相信走出课堂的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书本上文字所提供的信息,不仅仅是课堂所得,更为重要的是播下了亲近科学、热爱科学的种子,点燃的是探究的欲望。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安定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小品文自然段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卷首
热爱与坚持
秋天
大家的小品文
梦中的文字
美丽的秋天
谈谈小品文
发现和表现寻常生活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