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习有所得

2017-05-31 22:48王群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词串园子祖父

王群

综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第一课时教学所处的位置一直是尴尬的:它是语文教学绕不开的一道坎,因为第二课时的深入文本、品词析句、精彩生成都离不开它。但我们平时的教学研究又常常会避开它,因为潜意识中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是无趣的,没有什么噱头,教师的教学风格或教学艺术往往难以展示,课堂不容易出彩。

其实,仔细琢磨,第一课时的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唤起学生学习新文章的欲望,能教会学生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悟作者的行文脉络。正因为有了第一课时的扎实学习,学生才能在第二课时顺利地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那么,第一课时到底该教什么?我们又该让学生从课上学得什么呢?下面就以《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例谈谈我的思考与实践。

一、目标定位——学有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学生学习结果应达到的程度。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首先要兼顾“识字学词、通读课文、理清文脉”等第一课时固有的教学目标,还可遵从学生的阅读规律,了解学生对每篇文章的阅读“兴奋点”,确定恰当的、合适的学习任务。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体现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区分度和梯度。

在这样的思考引领下,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朗读感受园中事的“趣”,触摸作者特别的言语表达方式。

二、阅读品味——习有所得

读课文,是第一课时的重中之重。但这个读,不应是机械式的重复读,也不应是小和尚似的有口无心的读。我们可以预设一个个恰当、有效的阅读话题,让学生在逐遍的反复读、逐层的深入读中有所悟、有所得。

1. 读文,从读题开始——习得一种预习之法

文章题目是作者或编者反复斟酌才定下来的,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全文。文章的千言万语往往从文题可以初见端倪。因此,第一课时的教学,从文题入手无疑是激趣读文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选自萧红所著的《呼兰河传》第三章的第一部分。选进教材的内容编者稍作改动后,确定了这个题目——我和祖父的园子。因此,课便从读题开始:

①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发现了人物:我和祖父;地点:园子。

②作者是谁?你是从哪儿发现的?

这篇课文的作者信息来源有两处:“作家卡片”和“脚注”。

读文题,谈发现,关注“作家卡片”和“脚注”积累信息,这些无疑是在教学生多角度初读课文的方法,同时,也为接下来

的渐入文境增加了一定的信息

积淀。

2.会意,由词串展开——习得一种概括之法

初读文本,感知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首要任务。但《我和祖父的园子》不像有些课文脉络清晰、层次清楚,作者萧红把人物刻画、景物描写与反复叙事在文中交叉运用。如何帮助学生读懂文意、把握文章脉络呢?我在检查生字词预习收获后,进行了这样的教学预设:

在本课词语中有三个词特别有意思,它们在课文中有许多同类伙伴呢。(出示活动要求)

◆说文意

1.自由读课文,并从文中圈画出下列词语的同类伙伴:

蝴蝶

倭瓜

铲地

2.小组内交流所找的词,并试着用它们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在“为三个词找同类伙伴”这个近似游戏一样有意思的阅读话题中阅读课文,兴致盎然,于是有了三组词串的出现。接着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借着三组词串,将一篇课文读成一段话。此时相机引导:“要是咱们把它概括成一句话就更厉害了。”于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口中变成了一句话。这时,继续引导:“要是能把这一句话再精简成几个小标题就更不得了了,咱们小组赶紧讨论讨论。”然后告诉学生:“这叫提炼,这是概括的最高境界。以后读书可以继续做这样的尝试。”

这一活动环节的设计,最初源于第一学段的“词串识字”,不過,笔者本文所谈的“词串”是指来自于文本,有时也可围绕文本中的某一个词语构筑与之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词串。“词离不开句,句离不开篇。”词串的出现源自课文,它在概括文章内容或突破文章难点上往往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这一环节,通过在文中寻找同类词,再抓住这些关键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顺势引导概括、提炼,将字词学习与感悟文章内容、解读作者行文思路融为一个整体。因为这些词语,课文的内涵有了形象根基。反过来,这些词语也因为课文内涵的发掘,它们之间有了关联,有了生命。

虽然我们不可能篇篇课文都可以如此巧妙地将词语归类(也无必要),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文章终归是由词语构成的,抓住了关键词语,也就可以由这些词语扩句构段,在头脑里复现整篇课文的内容,这就叫“纲举目张”。

3. 品文,从朗读开始——习得一种表达之法

《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充满了乐趣童心,不管是谁,捧卷阅读这篇课文,总会不由得让人沉浸到作者那愉快而美好的童年生活中。学生也不例外,“趣”无疑成了他们初读课文的“兴奋点”。于是,一个顺应学生认知而又让学生感兴趣的阅读话题诞生了:

◆读文“趣”

各组挑选认为写得最有趣的一处合作练读,把“趣”读出来。

(小提醒:“趣”可能就藏在一些写得特别有意思的词语和句子中。)

学生在一遍遍的合作练读、小组展示读中,边读边品,边评边品,逐渐发现,原来“趣”是通过一些生动的词语和特别的句式表达出来的。这样巧妙地引领学生从关注内容的“趣”,转向关注言语表达的“妙”。

三、尝试质疑——倡导质疑问难

第一课时结束时,教师不妨通过质疑,在高潮处留下悬念,在疑难处抛下话题,在矛盾处戛然而止,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相对完整,留有悬念”这也是第一课时的价值所在。

因此,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顺势引导学生质疑:“这生动的语言背后又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园中的景色是怎样的?既然作者是回忆童年生活,为什么又要写园中景呢?”这些问题可以为下一课的学习蓄势。

当然,第一课时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每篇课文的内容、体裁不同,教师的风格、解读不同,各学段的要求、目标也不同,我们很难规定第一课时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但如果我们心中能有明确的“课时观”“习得观”,那么,这样的课堂无论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在阅读情感和阅读能力上都能习有所得、学有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安定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词串园子祖父
小小的园子
祖父瓷
我家的园子
快乐的园子
小学语文词串教学之浅见
小学语文词串教学之浅见
“词串识字”应当有相对刚性的评价指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词串的设计
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