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中彰显童心语文魅力

2017-05-31 02:14何燕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5期
关键词:识字写字

何燕

[摘 要]要让识字教学真正发生,让童心在自主学习中闪光,就要充分挖掘汉字的文化意味,充分利用汉语的文化资源,注重汉字文化的渗透,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本语境,进行多元识字;要联系生活,加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要抓住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归类识字。这样的识字教学,才能让学生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和生命成长的幸福。

[关键词]童心语文;识字写字;文本语境;归类识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11-02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以童心为出发点,为了儿童的成长,尊重儿童的天性,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引领儿童在充满童真童趣的课堂中积极探究、主动发现、大胆想象、敢于创新,让儿童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和生命成长的幸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赏心悦目的画,一首意味隽永的诗。任何一种文字都蕴含着祖先的精神、灵魂,潜藏着民族的智慧、情感。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汉字的文化意味,充分利用汉语的文化资源,注重文化的渗透,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根据汉字的特点进行识字教学,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将教人以知识、育人以文化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一、立足文本语境,多元识字

字形溯源法是识字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和规律来识记字形。用这种方法教学,不但可以变无意识记为有意识记,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热爱汉字的感情,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汉语的学习必须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内涵和表达的精妙。识字教学也不外乎此。

综合运用字形溯源法、语境学习法、联系生活学习法等多种识字方法可提升学生的识字效能,实现识字学习的立体化,让学生的识字学习更加丰满、更加有效。以下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片段,充分展示了童心语文多元识字的魅力。

【随文学习生字“繁”】

师:这是一棵怎样的樟树?

生:枝繁叶茂的樟树。

师:这是古文字“繁”(出示:■,点红右边部分■),红色部分像什么?

生:像一串糖葫芦!还像以前学过的“纟”旁。

师:是啊,这部分多像缠绕在一起的绳子!古人用绳子打结来计数。打了这么多的结表示数量多!(出示部首“糸”)对照一下,有什么发现?

生:“糸”和红色部分很像!

师:左边部分表示“女子生育”。■ 在古时候指女子生育多。

师:联系上下文,再看图,想一想:枝繁叶茂的“繁”指什么多。

生:樟树枝叶多,显得生机勃勃。

师:那星星多怎么说?(繁星、繁星满天)花儿多呢?(繁花、繁花似锦)事情多?(繁忙、事务繁忙)

这里采用字形溯源法,学生了解到“繁”字古今意义的变化与传承,使识字学习充满了文化味;结合插图和课文语境,学生明白了“繁”在课文中是形容枝叶茂盛,展示了樟树旺盛的生命力,使课堂学习充满了语文味;当学生知道“繁”现在用来指多、兴盛的意思,教师又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学生把“繁”字的运用拓展开去:星星多——繁星(繁星满天),花儿多——繁花(繁花似锦),事情多——繁忙(事务繁忙)等,使课堂充满了生活味。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具体语境进行自主学习,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处处播撒着童心语文的种子。这样的种子在学生心田扎根越深、发芽越早,越有利于启迪儿童的智慧,培养他们的语用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联系生活,加强语言运用

识字教学要注意把识字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母语学习资源,激发学生识字的内在动力,扩大学生的识字天地,强化学生的自主识字意识,培养他们独立识字的能力,促使他们养成在生活中识汉字、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协调识字教学与相关方面的关系,如,识字与听说读写的联系、识字与学生前期经验的联系、识字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使识字教学与语言能力提高、智力发展、意识强化、习惯培养同步。下面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5》教学“蜡梅 翠竹 苍松”的片断。

师:翠竹就是什么样的竹子?

生:绿色的竹子。

师:(出示“■”)猜一猜:上面像什么。

生:像两片叶子,又像梳头用的梳子。

师:绿色部分是“羽”,下面像一只小鸟。这个字原来指绿色羽毛的短尾鳥。现在用来指哪种颜色?

生:绿色!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含“翠”的事物?

生1:可爱的翠鸟。

生2:奶奶喜欢的翡翠。

师:它们都带“翠”,都是绿色的。苍松是什么颜色?

生:深绿色。

师:同样是绿色,也有区别。还有哪些事物是绿色的?

生1:青青的小草是绿绿的。

生2:古人戴的碧玉也是绿色的!

师:是啊,同是绿色,却有细微的差别,用不同的词来说才更准确。

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儿童成为课堂的主人,以上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是童心语文让儿童先行的教学理念的写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出示古文字,让学生大胆想象,猜一猜它的样子像什么,引导学生了解“翠”的意思;然后又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含“翠”的事物,体会“翠”字的用法;接着,再让学生看“苍松”图,弄明白“苍”是指深绿色,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绿色之间的细微差别;最后,再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众多绿色的事物。这样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同样是绿色,可以用不同的字眼来表达,体会到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对汉语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之处,学生在童年时代感受得越多,对他们将来学习就帮助越大,这是毋庸置疑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凸显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为儿童提供唯有在语文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才可能提升语文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只有得言得意得法得能,课课相连,得得成系,才能全面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让童心语文的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文化味。

三、抓住共通之处,归类识字

识字教学只有与语言环境结合,与思维链接,与表达挂钩,与语用训练结合,才能强化识字效果。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把识字与表达、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以提高识字的有效性。

语文课新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语文课程语用的基本特质,识字教学要放眼长远,以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因此,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共通之处进行归类识字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片断。

1.随文学习生字“瞻”。

师:“瞻”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往上或往前看”。 再联系句子想一想,“瞻仰”就是怎样地看?

生:就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参观。

师:把“瞻”写正确,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生:右边的“■”要写正确,不是点。里面的“八”不能漏写。

师:怎样写才美观?

生:要写得左窄右宽。

师:能说具体一些吗?

生:左边的“目”要写瘦长;右边的横要写长,竖撇要穿插到“目”的下面。

师:对,做到撇穿插,橫画出,就能把“瞻”写美观了。

2.归类学习生字“龄、搬、稠”。

师:本课还有哪些字也注意到了“撇穿插”呢?

生:“搬”中间的长撇也穿插到了左边。

生:“稠”字也是,还有“龄”的右边也是。

师:谁来总结一下,什么情况下就要注意“撇穿插”?

生: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有撇画就要注意“撇穿插”。

师:对,尤其是右边有长撇时更要留意。同学们不仅善于观察,还会总结,真会学习!

未来社会人才的竞争,其根本是人的能力竞争。学习也是这样,凡是成绩优异、全面发展的学生,必定是会自主学习的学生。教是为了不教。识字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放手,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恰当的方法学习更多的生字。如,怎样写好左窄右宽的字?哪一类型的字书写时要注意“撇穿插”?教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最后自己总结出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这样,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恰当运用。这样的识字学习充满了生长味,充满了学生自主发现的喜悦感,充满了学习带给师生的幸福感。

教学实践证明,儿童是课堂的主人,语文教学要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与成长规律,通过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儿童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得到心灵的愉悦,从而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申小龙说:“几乎每一个古汉字都可以从字形、字音、字义解读一部分文化史。”一个方块字就是一个世界,一种历史,一段民族情感的记忆,一份民族灵魂的寄托。我们要站在传承中华文明的高度,充分挖掘汉字的文化意味,充分利用汉语的文化资源,根据汉字的特点进行教学,充分发挥识字教学的文化功能。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挖掘汉字的文化意味,让童心在识字中飞扬。语文教学只有与儿童的生命融合,与童心共振,才能开启儿童成长的语文密码,促进儿童鲜活灵动的生命成长。让一颗颗童心在识字学习中有趣、有得、有情,是识字学习的美妙境界,也是儿童智慧生成的最佳路径。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识字写字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