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天子”梁武帝

2017-05-31 19:30马明博
环球人物 2017年8期
关键词:萧衍梁武帝佛教

马明博

在二十四史中,寿命超过80岁的皇帝共有四位:唐朝的武则天,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清朝的乾隆帝,以及最高寿的一位——南朝梁武帝萧衍。

历史上的梁武帝,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一代文治武功的至尊帝王,更是一位 “以佛法治国”的“菩萨皇帝”。萧衍在位的半个世纪中,将大量精力投注于建寺安僧、兴造佛像、弘扬佛法;他以国家行政力量推行《断酒肉文》,由此确立了僧侣素食的规范;还率先提出儒释道“三教同源”之说,尊崇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为“人间三圣”。

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梁武帝作为佛教的大护法,其功业堪比统一印度、重振佛教的阿育王。

才华横溢的诗人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萧衍出生在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丹阳),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兰陵萧氏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家族,东晋末年已成为“顶级门阀”,南朝齐、梁两个皇朝,都是这一家族建立的,从中走出了21位皇帝,30多位宰相,还有大批的文臣武将、文人雅客。

虽然出身望族,萧衍的少年时代却颇为凄苦。他幼年丧母,年过二十又丧父,饱受失怙失恃的痛楚,每每思及父母便“如焚如灼,情切于衷”。后来,无论在开国称帝、大业初定的中年,还是在心轻万事的耄耋之年,萧衍多次强调,富有四海帝王之位,并未减轻痛失父母的悲戚;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更是加剧了他对天人永隔的无奈与感伤。

长大成人后,萧衍来到齐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不久,他被举荐到卫将军王俭那里,由于办事果断机敏,与同事及上司关系融洽,深得王俭赏识。

萧衍喜爱读书,素有文学天赋。当时,他与沈约(后来成为史学家)、谢眺(后来成为大诗人)等7位文人一同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时称“竟陵八友”。

青春少年的萧衍,对男欢女爱心存向往。他以女性为咏唱对象,写了不少情诗。如“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河中之水歌》),“谁家儿女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东飞伯劳歌》)等。这些“娇艳可爱”(文学史家郑振铎语)的诗句,记录了萧衍对美的欣赏与赞颂。

作为竟陵王门下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萧衍在优游中循着自己的个性发展着。然而,30岁之后,大江出峡、开创帝业的时代,完全改变了一个率性抒情的文人一生的命运轨迹。

不过,即便后来做了皇帝,萧衍对诗文的喜好也没有改变。只是在信佛之后,诗作的内容由“儿女情长”转向了“谈禅悟道”。在萧衍的影响和提倡下,梁朝的文化事业也达到了东晋以来最繁荣的阶段。《南史》对此评述说:“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

文治武功的帝王

魏晋南北朝是以短促无常、纷乱多故著称于史的时代。谁曾想到,历史的推手竟将萧衍推向了历史的前台。

当时的齐朝,内部王室夺权频仍,外部北魏不断来袭。内忧外患中,萧衍迅速崛起,尤其是在497年至502年的5年间,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得以集中展现。此时的他,文韬武略、勇武果决,与此前的文人形象判若两人。

南齐中兴二年(502年),战功赫赫的萧衍,接受了齐和帝的“禅让”,在建康即位,国号为梁,称梁武帝,改元天监元年。是年,萧衍38岁。

身为帝王,梁武帝的生活极其俭朴,“日止一食,膳无鲜腴,惟豆羹粝食而已……身衣布衣”。他几乎舍弃了一切奢华的物质享受,不讲究吃穿用度,日常以蔬菜、豆类为食,并且坚持每天只吃一顿饭。

他勤于政务,每日早起批改奏章,“冬月四更竞,即起视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为广泛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梁武帝下令在宫门外设立了两个木匣子(当时叫函),用来接纳百官的举荐及民众的建议,广求贤良,广开言路。

梁武帝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格外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要求地方官要清正廉洁,并诏告全国:凡政绩突出者,小县的县令可以升迁为大县令;大县令可以提拔做郡太守。这一政令实行后,梁朝的统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任命主要采取世袭、推荐两种形式。社会上特别注重门第观念,非名家大族出身的人,想做官是非常难的。励精图治的梁武帝,接受佛教“众生平等”的观念,主張选拔人才不能只看门第,应“惟才是务”。

为让寒门庶族中的人才脱颖而出,天监四年(505年),梁朝设立学校,免费为寒门学子提供教育,食宿也全由国家供给;就学者只要通过相应的考试,就可以进入官吏队伍。梁武帝下诏说:“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即便是放羊的、看牛的,只要能考上,有才能,就录用他,绝对不准阻拦。

这些“惟才是务”的举措,为寒门庶族打通了跻身官僚队伍通道。通过考试录用人才,自此开始成为政府的常设制度,为以后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然而,过于追求“仁政”,也会带来一些弊病祸端。在位期间,梁武帝大赦天下36次,对官员的贪腐行为,溺于慈爱,加以宽宥,以至渐渐吏治不修,国政败坏。更为致命的是,太清元年(547年),梁武帝接受了狡诈无信的东魏将军侯景的降附,最终导致了王朝的倾覆。

坚守信仰的“菩萨皇帝”

废齐建梁后,梁武帝坚持“以佛法治国”,采取多种形式弘扬佛法,扩大佛教的影响,提高佛教的地位。

天监三年(504年),梁武帝亲制《舍道事佛疏文》,率两万民众皈依佛门,甚至要求王公贵戚、平民百姓都要信佛,几乎把佛教提到国教的地位。天监十年(511年),梁武帝受菩萨戒,从此被臣下奉为“菩萨皇帝”。

在信仰佛教之后,梁武帝于“五十岁外禁断房事”,不再近女色,不仅大兴佛事,启建水陆法会、拜忏大法会、盂兰盆会,还亲自编纂了《慈悲道场忏法》(俗称《梁皇宝忏》),一直流传至今。

《梁皇宝忏》是萧衍为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在任雍州(今湖北襄阳)刺史时,萧衍接纳了当地一位少女为妾。结发之妻郗氏闻讯后从南兰陵赶到雍州,当晚就自杀身亡。后来,郗氏托梦给梁武帝,请求超度她的亡魂。梁武帝依据佛经,为她著成十卷忏法,至今仍盛行不衰。

普通元年(520年),被历史学家视为梁朝发展的分水岭。从这一年开始,梁武帝的佛教信仰不断升级。普通四年(523年)5月,他召集1448位僧侣举行法会,诵读佛经里禁止肉食的相关经文后,梁武帝宣读了他亲撰的《断酒肉文》,要求僧侣严守戒律,凡被发现饮酒吃肉者,将“依王法治问”。

印度的佛教僧侣以乞食为生,不介意施主供养的食物是肉是蔬,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数百年间,也没有不许僧人食肉的严格规定。梁武帝明确制定了素食的规范,诏示全国僧人要断肉食素。从此以后,体现“众生平等”的素食,成为汉传佛教流传至今的一大传统。

梁武帝还率先提出了“三教同源”之说,把儒家的“礼”、道家的“无”和佛教的“涅槃学说”糅合在一起。这一创举,为佛教在中国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佛教从外来文化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舍身出家,从容赴死

作为一位坚守信仰的佛教徒,梁武帝曾4次舍身寺院,臣下4次將其赎回,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普通八年(527年),梁武帝到位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同泰寺出家,3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大通三年(529年),他再次到同泰寺,脱下帝袍,换上僧衣,为僧众讲解《涅槃经》,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菩萨皇帝”。大同十二年(546年),他第三次出家,这一次,群臣捐了两亿钱将其赎回。太清元年(547年),他第四次舍身出家,在同泰寺住了37天后,朝廷出资一亿钱将其赎回。

转年8月,侯景举兵南下,进攻建康,破城之后,将梁武帝软禁在台城。太清三年(549年)5月,梁武帝饿死于净居殿,享年86岁。

据载,他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仍“不废斋戒”。临终前,梁武帝召见了将他囚禁于台城的侯景。他的从容与淡定,令杀人无数的侯景跪倒在地,不敢抬头与之对视。

梁武帝在位48年,是南朝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笃信佛教,以 “佛心天子”的身份在人间剧场上,做了一场融信仰与人生于一体的表演。

萧衍在位期间,梁朝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然而,在《南史》“梁武帝本纪”中,却这样评述他:“为国之道,不可独任,而帝留心俎豆(素食),忘情干戚(武力),溺于释佛,驰于刑典……自古拨乱之君,固已多矣……未有自己而得,自己而丧”。在《梁书》中,谈及梁朝萧氏父子时,也多次出现“贻人笑柄”之论。

对此,明代莲池大师认为,梁武帝不过是坚守了佛教徒的身份而已;因为心中充满慈悲,所以才没有对他人施以帝王应有的杀伐权力。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中,我们仍可想见南梁寺塔林立、名僧济济的盛景。而对于梁武帝来说,因为信仰佛法,他虽然攀上了人间权力的高峰,但没有沉溺其中。尤其在生命的最后,他能从容地直面生死,表明他对佛法的领悟与实践已达到何其高深的境界!

猜你喜欢
萧衍梁武帝佛教
佛教艺术
汉语四声
梁武帝:就要逼你造反
山中宰相
梁武帝出家
梁武帝 不恋龙袍恋袈裟
梁武帝:兴了佛教,丢了王朝
看中国·在浙江
梁武帝为何四十年不近女色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